文/ 張 偉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張 燕 山東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中心
王長法 聊城毛驢高效繁育與生態飼養研究院
嵇傳良 山東天龍驢產業研究院
驢產業是特色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集驢養殖、屠宰、精深加工及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國家。消費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隨著人民對品質生活要求的提高,驢產業將不斷升溫,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如何從全產業鏈角度實現雙向協同共發展值得探究。
驢在我國有著悠久的豢養歷史,其遷移擴散途徑與古絲綢之路重合。早在公元前5000年,非洲野驢就被人類馴化。考古學者研究發現,家驢最古老的遺骸來自6至5千年前的埃及,稍晚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在我國,養驢始于殷商時期。西漢時張騫通西域后,隨著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商貿交易,大批驢、騾也隨之東來。2011年1月,在陜西藍田新街遺址(仰韶文化晚期與龍山文化早期,距今約4350─3950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驢骨。北魏時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一書中就有養驢和相驢方法的記載。這些都說明在唐宋之前,驢已普及至當時中原各地,而成為主要役畜之一。
驢肉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驢本身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每100 g驢肉含蛋白質18.6 g、脂肪0.7 g、鈣10 mg、磷144 mg、鐵13.6 mg、膽固醇0.0074 mg,具有“三高”(高蛋白、高必需脂肪酸、高不飽和脂肪酸)、 “三低”(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的特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約占高級脂肪酸總量的77.2%,對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有著良好的保健作用。驢奶營養成分比例接近人乳的99%;維生素C含量高,為牛奶的475%;膽固醇含量低,僅為牛乳的 15%;驢乳中富含豐富的EGF因子,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蛋白主要是乳清蛋白為主(通過升高谷胱甘肽水平抑制前列腺癌、乳腺癌、結腸癌等某些癌癥細胞的生長)。驢皮為國藥瑰寶—阿膠的主要原料,含有18種氨基酸,具有補血、止血、抗休克、增強機體免疫力等8大功效。驢骨中能夠提取膠原蛋白,用于制造保健品、美容產品等。驢血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其它一些生物活性物質,被稱為“液體肉”。驢胎盤可治療各種婦科疾病、消化道疾病;驢陰莖,性溫,有益肝補腎,強壯筋骨的功效。驢的蹄甲具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于癰疽瘡瘍防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大力發展驢產業契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方向,是完美對接現代畜牧業“調結構,促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的產業;是落實傳統產業新舊動能轉換、脫貧攻堅的典范產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驢產業展露出滿足產品消費、承載農牧循環、推動結構調整、實現扶貧脫貧等多種重要功能。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對發展草食畜牧業的大力支持,作為典型草食畜牧業代表的驢特色養殖業得到迅速發展,驢肉消費不再局限于民間小吃,商場超市、城市的高端酒店對驢肉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全國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多個文件支持驢產業發展,政府關注度持續提高,12個省20個市縣,出臺了34個針對驢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2018年7月,中央要求農業農村部,指導各省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時,統籌考慮驢產業發展,通過加強先進科技推廣力度,帶動提升養驢業發展水平。
驢的種質遺傳資源資源豐富,但在畜牧業中受重視程度不夠。世界上驢的遺傳資源十分豐富,約有194個品種,數量約為4276萬頭(世界糧農組織,2014)。根據全國第二次畜禽資源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有家驢品種24個,其中德州驢、廣靈驢、關中驢、新疆驢和泌陽驢5個品種已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長期以來,驢產業在現代畜牧業生產中受重視程度還不夠,如國家重大科技計劃、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良種補貼等項目均未將驢物種列入,從事驢業研究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我國養驢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程度都較低,散養仍然是主要模式,缺乏科學飼養和科學的管理方法。近年來,由于驢役用功能的弱化,我國驢存欄量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944.4多萬頭減少到2017年的267.8多萬頭(2018年中國統計年鑒),近30年來驢的存欄量減少了三分之二,而且還在以每年約30萬頭的數量遞減,年均下降6%左右。若不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將面臨瀕危境況。
驢產業是我國的名優新特產業,主要包括以飼養繁育為基礎的養殖業,以驢皮、驢肉、驢奶等畜產品加工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加工業,以孕驢血清、雌性激素等生物制品為主的創新型技術密集產業,集驢養殖基地建設、屠宰加工、驢肉銷售、阿膠生產于一體的驢產業鏈。隨著養驢業的升溫,驢產品生產加工能力不斷增強。山東省阿膠深加工企業眾多,擁有藥字號阿膠9家、健字號20家,阿膠系列產品100多家。培育了東阿阿膠、福牌阿膠、宏濟堂等多個全國甚至國際知名名牌,阿膠及系列產品總產值400多億元,利稅50多億元,直接從業人員1.5萬多人,產業帶動10萬多人就業。市場上也出現了專業化的驢飼料、驢奶研發公司,如北京澤牧久遠生物科技公司、山東在路上肉驢飼料有限公司、新疆玉昆侖奶業有限責任公司等。
驢良種繁育體系尚未建立。目前,繁殖力低是制約養驢業規模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正常母驢2.5 歲配種,3年2胎,每胎1駒。在常見家畜中,母驢的妊娠期最長,平均達365 天。繁殖力低不僅導致現有驢群的擴繁速度慢,而且新品種的培育周期長。例如,一個存欄為1000 頭母驢的飼養場,依靠自繁大約需要12 年才能達到10000 頭規模。目前地方驢品種多數處于瀕危狀態,雖然原產地建立了資源保種場,但由于經濟效益低、飼養成本高,難以長期維持,急需保護開發利用。隨著現代驢業的發展,這些豐富的遺傳資源可用來培育出專門化的肉用、藥用、乳用、役用或兼用品種。此外,國內外對母驢生殖生理研究較少,其繁殖技術總體較其它家畜落后。目前在生產上應用的只有人工授精,其情期受胎率不足40%,遠低于其它家畜,而一個新品種的常規培育時間至少需要約20 年時間。
驢的養殖模式和飼養技術亟需改變。雖然我國農牧民一直有養驢的傳統和經驗,但主要還是粗放飼養,目前50頭以下的家庭式小戶散養仍然是主要模式,養驢的組織化程度和標準化程度都較低,規模化養驢場僅約占5%。由于缺乏科學的飼養和管理方法,飼料報酬低、出欄率低等問題突出,這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驢業快速發展。而現代養驢業的市場消費要求有安全、穩定、質量均一的阿膠、驢肉、驢奶和其他相關驢產品,要求現代養驢產業所提供的產品要有均質性和穩定性,而要實現以上目標,養驢業必須走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驢的健康養殖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養殖戶需要有優良驢品種,性價比高的優質飼料,疾病預防和控制措施,規范化日常飼養管理技術和成本控制措施。從驢產業開發角度而言,主要是技術的標準化和薄弱環節的技術突破,包括驢產品儲藏保鮮技術、加工技術、飼喂管理技術需要加強。
三產融合利益分配不合理。目前在驢產業中的一二三產的利潤分配還不平衡,三者的效益差距顯著。以養殖戶繁殖飼養母驢為例(以下根據地域、養殖管理等情況不同,市場行情變動會有變化,具體收益有所變化,僅供調研說明問題),每頭驢產驢奶一個泌乳期(約6個月)可賺1000元左右,6個月驢駒收益在4000元左右;如果購買幼駒育肥6-8個月,收益在800-1000元左右。屠宰場(戶):扣除成本屠宰場(戶)收益一般性分割每頭收益在300-500元左右(按照37.8%的凈肉率、35元/斤的價格,驢剔骨肉15元/斤,驢頭、驢血及內臟等副產品約1000元);阿膠產業鏈:驢皮販子,每張驢皮賺100元左右;一張鮮驢皮按生產阿膠2.5公斤,約12000元。如何讓養殖戶能夠進入到二三產業領域,參與到二三產業的增值分配過程當中,如何分享增值收益,培養合作共贏機制,結成利益共同體,這里面涉及到很多具體問題。另外,國外的進口凍驢肉,國內的馬和騾肉等充斥市場嚴重擾亂價格,危害產業的發展。
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亟需多點發力。目前,驢產業的精深加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加工產值與養殖產值比率還不協調,原料供給、生產加工和產品終端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圍繞驢產業以互聯網+、信息化、電子商務為特征的現代商貿物流體系尚未形成,生產加工鏈條還需提質增效。以皮謀驢現象突出,阿膠等生物制品質量參差不齊,驢皮供應量減少直接導致阿膠產量和質量下降嚴重,已成為制約阿膠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性因素。阿膠的主要原料就是驢皮,其制作技藝已被國務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驢皮是制作中藥大品種阿膠的唯一原料,隨著驢存欄量的減少,驢皮的市場供應量也急劇減少。由于使用國內外驢的品種不同、環境不同、試驗不同等原因,導致驢皮的大小、皮質等不統一,造成阿膠產品出膠率不一致,嚴重影響了驢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另外在全國地理產品標識的基礎上,還未建立驢完整的全產業鏈標準,其生態價值、地理價值、品牌價值、健康價值、功能價值等多種價值還沒有完全釋放。
科學的標準化養殖是驢全產業鏈模式的重要支撐。標準化精準飼喂對提升養殖經濟效益,提供安全、穩定和質量均一的畜產品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驢的規模化養殖還沒有足夠成熟的飼養管理技術體系,在精準養殖技術方面基本完全空白,在驢場的標準化建設、自動化養殖和規范化管理等相關配套技術方面都處于起步階段,亟需綠色保健關鍵技術為產業提質增效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在發展模式上,應融合一二三產業,將短期育肥模式轉變成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母驢繁育模式,通過循環發展,提升驢產業價值鏈的整體效益。在養殖模式上,大力發展小區、大戶集中飼養的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模式,但不能拘泥于必須搞大規模養殖的常規思維,形成單戶養殖規模小但區域群體大的態勢。
建立驢高效繁育技術和新品種(品系)培育體系勢在必行。地方驢品種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和抗逆性,但沒有進行專門化的系統選育,近卅年來,除存欄量逐年減少外,驢種質資源退化、流失、混雜嚴重,生產性能不突出,已無法滿足驢產業發展需求,急需優良的產皮、產肉或產乳性能,生長發育快,繁殖力高,飼料報酬高,群體生長性能一致性好的品種。此外,母驢是家畜中妊娠期最長(平均達360天)的單胎動物,正常母驢2.5歲配種,三年兩胎,每胎一駒。母驢發情表現不明顯,個體間排卵間隔差距較大,最佳配種時間難以掌握,致使基層繁育驢群體配種率、妊娠率、產駒率、存活率和群體繁殖力不高。目前,在規模化驢場,應用人工授精技術其總受胎率也僅為70%左右,遠低于其它家畜,不能適應驢產業發展需求。利用目前的遺傳資源,培育新的皮用、奶用和肉用品種是我國驢產業發展的首要解決的問題。
活體開發寬度和產品加工深度是驢產業化發展的核心動力。驢產業發展呈現新的趨勢,產品消費量及增長速度直接決定了驢產業的發展前景,其功能與作用也逐步轉變。目前驢肉產品相對單一,缺乏成熟的驢屠宰標準和分級分割標準,驢的私屠濫宰是普遍現象,屠宰加工企業規模小,設備簡陋,技術含量低,宰后品質參差不齊;驢肉的九分體分割粗放,產品多樣化和精細化分割程度低,食用方便性差,驢冷鮮肉市場占有份額少;市場缺乏上漲動力,利潤空間有限。對于中小規模的驢產品加工企業,其加工技術尚需提高,特別是驢肉加工,很多還帶有小作坊的性質,需要從硬件和軟件方面進行提升;對于規模大的加工企業,缺乏系統的肉驢生產、屠宰、加工等的質量標準和高端驢肉生物制品的開發,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品牌提升與推廣,需要得到全國更多的消費者認同和接受。目前在所有驢副產品中,除驢皮的利用較好外,其他的驢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還處于原始階段,亟待開發利用。如驢骨膠原、驢胎盤和驢鞭等活性物質的提取工藝處于待開發階段;驢油和驢血等的營養價值尚有待研究開發;與牛乳相比,驢乳產品研發滯后,市場占有份額極低,且國內外還未出臺驢生乳標準。因而,要加大活體開發和產品深加工深度開發和研制力度。
規范、公平、誠信、成熟的交易市場需要培育。我國驢產業地域發展不均,養驢主產區主要在西北和東北地區,并且集中在邊遠山區、丘陵地帶和少數民族聚居地,但驢肉消費卻主要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等東部地區以及南方的大中城市。活驢交易不規范和驢源體況層次不齊,驢交易市場萎縮或基本沒有,交易手段落后、交易秩序混亂。驢源掌控在驢販子手里,交易靠目測估價,交易不規范,交易驢的信息缺乏、健康狀態無法保證,造成驢及其產品的運輸、銷售和交易不暢,給標準化屠宰加工帶來困難。同時,培育和樹立驢制品的消費認知和消費者習慣,需要專業人士、專家、媒體等社會資源共同推動。
理順發展機制多渠道創新支持驢產業發展。目前要重點拓寬融資渠道,充分利用到戶貸款貼息、金融扶貧、產業扶貧等用于畜牧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建立科學合理的養驢補貼機制,重點解決發展創業的資金問題。同時,大力培植以市場為導向,龍頭企業為依托的“溫氏產業化”的發展模式,以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品牌創新為動力,重點解決驢產業中母驢基數少、飼養技術差等問題,實現驢產業中飼養繁育、疾病防控、加工銷售等環節無縫銜接,突破驢資源產業鏈條的深度開發瓶頸。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由政府搭臺,協會建臺、專家站臺、媒體助臺,通過完善驢業產業鏈和刺激民眾消費,從而加速驢業的恢復與發展。發揮產業融合手段,通過發展特色餐飲、觀光旅游、文化展覽、休閑體驗等多種形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提升區域品牌價值,延伸產業鏈成功打通現代農業產業鏈,開拓市場、引導消費,以產品優勢和品牌效應,上接市場,下聯基地,拉動驢產業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