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與才可以相互促進,但有時也并不相關,德才的問題往往是法的問題。法的恰當的制定與執行可能把德才的潛力發掘出來。
【關鍵詞】德 才 法
使用干部最理想的狀態是德才兼備,一個人的終生追求也應該是德才兼備。才相對比較好衡量,學歷可以是一個參考、能力可以是參考,業績也可以是參考。德的衡量有一定的主觀性,在一個組織中被認為無德,在另一個組織中可能會被認為有德,反之亦然。在一個國家被認為無德的人到另一個國家可能會變得有德,反之亦然。德的形成和培育有認知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也有法的因素。
德與才有一定的相互促進作用,一個有德的人他也會努力學習,最后變的有才;一個有才的人,對事物會有良好的認知,他往往會選擇有德。但德才并不總是互相匹配。一個有德無才的人和有才無德的人都是沒有社會價值的人。我們只是使用一個人的德與才,二者缺一不可,才有大少,德也有大小。德和才也是可以變化的。
一個組織有一個組織的道德的要求,例如,無私奉獻。這就已經是超越了德的范疇。組織與個人是有契約的,如果個人達到了契約的要求,他就應該是合格的。一個組織要發展,組織中的個人也要發展,有時二者可以統一有時又是矛盾的。并不是一概反對無私奉獻,作為個人也不能總是斤斤計較,但是,作為組織也要從員工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組織要求員工的忠誠,這也不是無條件的。實際上,在組織中,德的問題往往并不重要,更多的是法的問題。
我們這里說的法,包括法律、法規、規則等,在一個企業中很多問題是守不守法的問題而不是守不守道德的問題,企業往往也沒有道德教化的義務,如果一個員工遵守了法律法規規則,我們也可以是這個員工有職業道德,并不是一般意義上以利他為特征的道德。一個員工按規定完成了工作他就是有道德的或者說是稱職的。如果出色完成了任務,他可能會得到獎勵或升遷,這里有德的因素也有才的因素更是法的因素。
一個人的德或才是可以變化的,從德的角度看,他在某一件事上顯得很有道德,在另一件事是上就顯得沒有道德。例如汪精衛早年是英雄后來卻成了大漢奸。一個人的道德是受到環境與個人的認知的影響的。人可以自己改變自己也可能是受環境或組織的影響而改變。從才的角度,自己的努力固然重要,環境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美國是創新強國是由于有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有足夠多的好大學。如果僅僅從德和才的角度看問題,有很多問題就解釋不清了。這里更重要的是規則問題也就是本文中說的法。
法在環境中或組織中可以使一個人變得有德也可以使一個人變得無德,法在一個環境中或一個組織中可以讓一個變得有才也可以讓一個人變得無才。到了新加坡人就不會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了,有環境的因素也有法的因素。韓信在項羽手下就不是人才到了劉邦手下就是人才了,這是由于劉邦的用人機制在起作用。不能說在項羽手下韓信無德也無才,只是沒有發揮的機會,這個機制就是法。德和才有時候是以一種潛在的方式存在著,可能被發掘出來也可能被埋沒。著名企業家任正非說,只要錢到位,不是人才也是人才了。(大意)
企業在招收員工的時候從學歷是從經歷是無法確認一個人是不是有德的,即使能,也是一個人過去的經歷。他到一個新的企業能不能保守德的底線和發揮其潛在的才能,要看這個企業的規則和領導的能力。一個人是不是遵守道德有一個修為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他也會考慮成本的因素。德和才有一個內化的過程,通過學習和認知,也有一個外化的過程,有德有才會得到利益或失去利益,這也制約一個人的取舍。一個學校的學生素質普遍好或一個學校的素質普遍差。這就是環境的因素,這個環境實際就是法的因素。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再大到地方甚至國家也是如此。
一個組織喜歡講道德,最后可能會淪為空談,如果講規則,慢慢的,大家就都講道德了。在企業更多的是講法,用法可以代替道德。可能有強制的成分,慢慢的成為習慣,再附加教化,逐漸成為組織的文化。一個國家一個是依法治國輔以道德,不能以道德治國再輔以法律。當然,無論是法律還是道德都應該啟發民智為前提。
法是底線的道德,這是德的基礎,也是企業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契約,也是彼此保護自己的手段。這個基礎夯實后再談道德。法可以挖掘出一個人的潛在的才能,英國工業革命有那么多的發明,原因是英國公布了完善的專利法。人們努力的發明創造并不是由于道德的原因而是由于自私的原因,因為,一旦申請專利,由于專利能得到保護一個人可能會立即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從道德出發,一個好的專利無償貢獻給社會,可能就沒有英國的工業革命了。一個社會當然會有英雄的存在,例如居里夫人就沒有申請專利而是把她的研究成果無償的獻給了人類。居里夫人是偉大的,但是不能要求每個人都這樣做。自利和利他都是人類發展的動力,從目前看在中國自利的力量更大。藥品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專利的存在,才有了一些好藥或好的治療方法的發明,也是由于利益的驅動,如果講究無私奉獻,就會很少有人去努力研究了。
國家需要的是公民,明白自己的權利與義務,企業也需要企業公民,明白自己在企業中的權利與義務。一國的國民不僅僅對國家有義務,他也有權利,反過來,一國的國民不僅對國家有權利,他也有義務;同樣適用于企業,一個企業員工不僅對企業有義務,他也有權利的。美國前總統肯尼迪說:“不要問國家能給你什么,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點什么!”國家在危難時期要求國民與國家同舟共濟,企業在初創時期也渴望員工的無私奉獻,這國家法律、發展了,企業發達了,國民和員工要受益的。這個時候可以多強調權利了。
國民可以與國家共赴時艱,企業員工可以與企業同甘共苦,但是不要以為這是當然的義務。不能用對英雄的要求來要求普通的百姓。國民的利益或企業員工的利益得到滿足后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激勵。法是對人的基本的要求,德是對人的較高的要求。如果沒有法的基礎就沒有德的高度,不能本末倒置。德的高度是從基礎循序漸進,不能淪為空談而變得虛無縹緲。
參考文獻:
[1]《陽明學的現代啟示錄》? ?杜維明《商業評論》 2013年第4期
[2]《推開哲學的門》? ? 傅佩榮? ? 東方出版社? ?2016年
[3]《四書五經》? ?李志敏主編? ?福建美術出版社? ? 2015年
[4]《管理哲學導論》? 彭新武?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年
[5]《道德悖論》? ? ? 丁立新? ?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論叢》? 2016年? 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