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君
【摘要】目的:研究了下肢PICC置管術對于新生兒置管效果及對舒適度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新生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按照其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劃分到研究組和對照組,各組新生兒均為50例,其中,對照組新生兒主要實施上肢靜脈穿刺置管術,研究組新生兒實施下肢PICC置管術,之后對兩組新生兒的置管情況以及舒適度進行對比。結果:研究組新生兒置管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且舒適度更佳,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新生兒而言,相比于上肢靜脈穿刺置管術,下肢PICC置管術的綜合效果更佳,且安全可靠性良好,穿刺過程中新生兒疼痛指數較低,因此具備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下肢PICC置管術 新生兒 置管效果 舒適度 影響
下肢PICC置管術主要是通過導管從外周靜脈穿刺,是應用于持久性靜脈滴注患者或新生兒的輸液通道。新生兒身體各項系統發育尚未健全,且缺乏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這些都會增加新生兒患病的概率。靜脈輸液是治療多種疾病的常見手段,新生兒由于處于特殊生理時期,加之病情變化較快,因此也直接增加了靜脈輸液的難度[1]。下肢PICC置管術具有操作便捷、并發癥少、成功率高的特征,同時還能減少新生兒的穿刺痛苦,舒適度良好。本文主要通過分組對比的方式,對比了上肢靜脈穿刺置管術和下肢PICC置管術對于新生兒置管效果以及舒適度的影響,具體內容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新生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按照其入院先后順序劃分到研究組和對照組,各組新生兒均為50例,對照組新生兒主要實施上肢靜脈穿刺置管術,研究組新生兒實施下肢PICC置管術,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穿刺前半小時內無任何疼痛刺激因素出現;各項生命體征均正常;新生兒胎齡均在26周以上。研究對象排除標準:有遺傳性代謝異常和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兒;穿刺前48小時內接受過止痛或鎮靜類藥物治療;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新生兒。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主要實施上肢靜脈穿刺置管術,在預熱好新生兒遠紅外輻射保溫臺后,盡可能選擇清晰、順直、粗壯的靜脈進行穿刺,在做好皮膚消毒工作后,嚴格按照導管說明進行操作。在穿刺過程中,應使新生兒保持仰臥位,手臂保持向外側舒展,并與驅趕呈90度,正常情況下,穿刺點均確定為新生兒肘關節下1cm左右的位置,對側胸骨與肘關節之間的長度進行量取,待導管達到新生兒肩部時,需偏轉其頭部,使其轉向穿刺側,以免對頸中靜脈造成損傷。
研究組新生兒實施下肢PICC置管術,實踐過程中,需平置新生兒穿刺肢體,在距離肚臍上1cm位置進行穿刺,穿刺期間無需變換新生兒體位。在置管后的24h內,對新生兒進行密切觀察,以免出現外滲現象,治療后以2mL0.9%氯化鈉進行沖管,每周都要對針管會進行消毒,同時對敷料和肝素帽進行定期更換。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新生兒穿刺效果以及穿刺舒適度進行對比,具體內容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出血量、穿刺時間、并發癥等。新生兒穿刺舒適度通過心率變化和疼痛評估表進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對相關參數進行處理,同時行“t”和卡方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新生兒穿刺效果對比
研究組新生兒穿刺留置時間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出血量、穿刺時間等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新生兒穿刺舒適度對比
通過心率變化和疼痛評估表對兩組新生兒的穿刺舒適度進行對比,結果表面,研究組新生兒的穿刺舒適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靜脈輸液是新生兒疾病治療的常見手段,這之前較長一段時間里,基本異周圍靜脈穿刺為主,雖具有便于護理、操作簡單等優勢,但存在無法長時間保留的缺陷,且穿刺過程中經常會對新生兒產生較大刺激,特別是對于剛出生的患兒,其身體各項機能發育都不夠健全,這些都會增加穿刺難度,降低新生兒的舒適度。針對于新生兒的特殊生理時期,必須要選擇一種科學可行的靜脈穿刺方式[2]。PICC置管術的實踐應用可確保到管直達下腔靜脈和心臟,從根本上避免了藥物直接與血管接觸的問題,減輕了藥物對新生兒產生的刺激作用,且操作安全便捷,可實現長時間保留,術后并發癥較少。現階段,PICC置管術在國際范圍內應用十分廣泛,且綜合效果顯著,是對新生兒進行靜脈輸注的常見技術[3]。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對比了上肢靜脈穿刺置管術和下肢PICC置管術對于新生兒置管效果以及舒適度的影響,結果表明,下肢PICC置管術更加有助于提升一次性成功穿刺率,且術后并發癥較少,新生兒舒適度良好,具有更高的臨床推廣價值[4]。
參考文獻:
[1]吳文理, 陳佩儀, 宋燕伶,等. 腔內心電圖技術用于新生兒PICC置管頭端定位的效果觀察[J]. 實用醫學雜志, 2016, 32(20):3443-3445.
[2]明靜. 不同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置管途徑應用于新生兒的效果對比及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 2014, 11(1):116-118.
[3]周忠梅, 曹營卿. 簡述留置針聯合改良的塞丁格技術在新生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效果[J].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12):183-184.
[4]董彥君, 于悅, 李中文,等. B聯合二維血流顯像技術引導下PICC置管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研究[J]. 河北醫藥, 2016, 38(12):1825-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