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俊杰


摘要:本文在介紹零缺陷理論和基于風險思維的基礎上,通過缺陷傳遞、缺陷涌現和缺陷管理等因素闡釋了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DQMS=(D-C-I) (P+E-M)缺陷模型,并結合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商飛公司”)ARJ21項目和C919項目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實踐提出了預防性審核模式,為民用航空領域的預防體系建設以及如何提高質量審核的有效性提供了思路。
Abstract: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Zero-Defect theory and risk-based thinking,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defect model DQMS=(D-C-I) (P+E-M) of organization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factors, including defect transmission, defect emergence and defect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a preventive audit mode by combining with the ARJ21 project and C919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udit practice of Commercial Aircraft Corporation of China, Ltd., which provides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evention system in civil aviation field and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quality audit.
關鍵詞:零缺陷;風險思維;缺陷模型;預防性質量審核
Key words: Zero-Defect;risk thinking;defect model;preventive quality audit
中圖分類號:F273.2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23-0060-03
0 ?引言
民用航空產品的研制發展歷程表明,其具有系統復雜、技術難度大、風險高的特點,因此絕大多數民用航空組織均基于AS9100D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并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完善,形成了具有民用航空特色的質量管理體系。在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過程中,整體質量控制水平有所進步,型號研制產品質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當前質量形勢依然嚴峻,質量工作水平仍有起伏,質量問題呈多發態勢,低層次質量問題時有發生,未根本緩解主要矛盾[1]。
隨著社會對民用航空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質量審核雖然仍是進行產品質量和質量體系運行水平監督的重要手段,但其主要圍繞是否按照標準或適航要求建立了程序、是否按程序實施的邏輯開展,在過程缺陷預防角度的作用并不明顯。因此,本文通過對零缺陷理論和基于風險思維的研究和應用,并基于中國商飛公司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和質量專項審核發現的問題、ARJ21項目和C919項目研制及批產階段的質量問題的梳理分析,提出了DQMS=(D-C-I) (P+E-M)的預防性質量管理體系審核方法,為如何通過質量審核提高企業過程控制水平以及降低最終出現產品質量缺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零缺陷理論和風險思維概述
1.1 零缺陷理論
“零缺陷(Zero-Defect)理論”是一種系統化的質量管理知識和系統化的質量改進活動,也是一種目標管理方法,是目標管理在質量工作中的應用。零缺陷質量管理這一理念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零缺陷之父”菲利浦·克勞士比先生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以預防為出發點,引導人們“第一次把正確的事情做對”。克勞士比認為質量系統是控制和預防,而不是檢驗,預防產生質量,而檢驗不能產生質量。宋祥彥等人提出零缺陷質量管理的工作重點在于預防,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那么浪費在檢驗和糾正工作上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就可以避免[2]。郭彬等人提出推行零缺陷管理不是為了使產品缺陷達到數學意義上的零,而是為了讓企業和員工培養良好的工作思維,樹立正確的質量意識和觀念,并通過有效的質量方法和工具來降低或避免工作失誤[3]。目前,中國一汽、航天科工、昌河飛機、華為等中國優秀企業均開展了零缺陷質量管理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1.2 基于風險的思維
ISO 9000:2015《質量管理體系 基礎和術語》中指出風險是不確定性(對目標)的影響,在ISO 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要求》中也首次明確提出基于風險思維的概念,要求在策劃和實施質量管理體系的全過程都要融入基于風險的思維,預防不利影響,增強有利影響,以實現質量管理體系的預期目標。
全面應用基于風險的思維,有助于幫助組織盡早識別可能導致其質量管理體系偏離預期結果的各種因素,從而提前采取預防措施,這在傳統的質量管理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紅波等人提出推行全過程風險管理理念,既可以將現有質量管理體系中各個割裂的環節有機整合,又可以通過對風險進行早期識別、評估,從而及時控制質量安全風險,更加有效地配置管理資源[4]。
2 ?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缺陷模型和預防性審核方法
2.1 “缺陷模型”定義
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缺陷模型”可用DQMS=(D-C-I) (P+E-M)公式表達,其是從質量管理體系缺陷管理的角度出發而提出的模型,其中表示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缺陷程度,D(Defect)表示過程缺陷,C(Control)表示過程控制,I(Inspect)表示過程檢驗,P(Pass)表示缺陷傳遞,E(Emergence)表示缺陷涌現(注:缺陷的涌現性,指的是單一缺陷自身的變異,或其在過程流中經過與其它缺陷發生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與作用前缺陷特性不一的新的缺陷),M(Management)表示缺陷管理。該模型表示過程缺陷在過程控制和過程檢驗的過濾后,通過在后續過程對缺陷傳遞和缺陷涌現的管理,最終體現為組織整個質量管理體系的缺陷程度。對缺陷傳遞和缺陷涌現的管理能力越高,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缺陷程度就越低,缺陷對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影響就會以乘數倍降低。
2.2 預防性審核方法及應用
在上述“缺陷模型”的表達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對單一過程缺陷不加以有效控制與管理,對組織整個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基于零缺陷質量管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理論和基于風險思維的預防理念,民用航空等高風險組織應能夠盡早建立預防體系,并通過模擬、試驗、運行等積累常見缺陷,不斷迭代以完善預防體系。
在預防體系中,質量審核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傳統的質量管理體系審核模式包括過程審核、專項審核等,其中過程審核主要依據AS9100D標準、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程序或作業指導文件等開展的審核,其關注點在于AS9100D標準中各個條款的符合性;專項審核的關注點在于已發生質量問題的調查及薄弱環節的診斷。組織預防體系的構建基礎是組織對所有質量問題系統性梳理的結果,在預防體系中的質量審核目的是為了防患于未然,是為了盡可能的遏制所有缺陷的出現。因此,預防性質量管理體系審核方法是針對缺陷是否潛在存在的審核,其審核依據是組織的常見缺陷清單。以組織的生產制造過程預防性審核為例,首先應識別生產制造過程中的關注點(這同樣適用于傳統的質量管理體系過程審核),具體如表1所示。其次,通過梳理分析各類質量數據,建立針對每一關注點的常見缺陷清單以及各項缺陷的風險等級(如表2、表3、表4所示),從而形成生產制造過程預防性審核的依據。在預防性審核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根據問題所屬缺陷對應的風險等級予以綜合評價,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盡早消除導致缺陷發生的各個潛在因素。
3 ?結論
預防性質量管理體系審核是基于預防體系以及“缺陷模型DQMS”提出的審核方式,該審核方法的核心理論基礎是零缺陷質量管理提出的“質量是由預防得來的,而不是靠檢驗得來的”以及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預防性審核的關鍵是建立過程的常見缺陷清單,并設定缺陷的風險等級,由于組織的產品和服務特性不同,同一缺陷的風險等級在不同組織的定義也不同,這需要組織開展大量質量問題及行業實踐的梳理分析,從而得出適用于組織的缺陷風險等級,這對決定預防性審核中發現的問題應采取何種程度的措施至關重要。此外,預防性審核與組織的預防體系呈螺旋式上升結構,通過預防性審核促進過程常見缺陷清單的不斷迭代,從而推動組織預防體系的持續完善。
參考文獻:
[1]美國航天可靠性工程實踐,總裝備部技術基礎管理中心,2001:65-69.
[2]宋祥彥.對克勞士比四項質量原則的思考[J].標準科學,2009,422(7):44-49.
[3]郭彬.零缺陷文化在企業的落地[J].中國質量,2016(8).
[4]周紅波,何錫興,江勇,等.工程質量風險管理模式的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05(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