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張洋 崔方方 石婷 鄒俊祥 王永偉 蘭亞佳

[摘要] 目的 采用橫斷面方法調查某地區臨床醫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探討人格、職業倦怠與職業生命質量關系及作用模式。方法 對749名臨床醫生進行人格測試,并通過職業倦怠量表 (MBI-GS)和職業生命質量量表(QWL7-32)調查相關資料。結果 在調查的臨床醫生中,40.2%的人有倦怠癥狀,臨床醫生的人格、職業倦怠對職業生命質量均有預測作用;臨床醫生的職業生命質量隨倦怠水平升高呈下降趨勢;性格對職業生命質量同時存在直接和間接效應,其中以神經質(N)的效應更為明顯(-0.541)。結論 該地區臨床醫生存在低職業生命質量和職業倦怠問題,人格特征對職業生命質量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針對臨床醫生的心理干預可將人格特征納入考量。
[關鍵詞] 臨床醫生;人格特征;職業倦怠;職業生命質量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6(c)-0003-03
[Abstract] Objective Cross-sectional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linicians in a certain area.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burnout and occupational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mode of action. Methods 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GS),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RSC), and Occupational Quality of Life scale (QWL7-32) were administered to 749 clinicians. Results 40.2% of the clinicians had slight burnout. Personality and job burnout can predict the occupational quality of life. Personality have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n occupational quality of life. Neuroticism have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occupational quality of life with effect size of 0.541. Conclusion Clinicians have heavier job burnout and lower occupational quality of lif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have a certain predictive effect on occupational quality of life. Personalized characteristics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clinicians.
[Key words] Clinicians; Personality; Burnout; Occupational quality of life
倦怠通常由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導致,這種壓力若不能及時有效釋放,便可產生持續的倦怠癥狀,有研究發現,職業倦怠在服務業的從業者中更為普遍[1-2]。相關研究顯示,職業倦怠癥狀若長期得不到改善和緩解,可影響職業生命質量[3],越嚴重的職業倦怠癥狀,導致越低的職業生命質量[4],而人格特征與職業倦怠也存在某些相關性,具有某種特定人格的個體更容易出現倦怠癥狀[5-6]。該次研究擬通過調查某地區的臨床醫生職業倦怠及職業生命質量的水平,分析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臨床醫生在職業生命質量及倦怠的差異,進而探討三者的作用模式,為促進和提高職業人群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樣本來自某地區市級醫院,多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臨床科室醫生共計902人,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收集資料,回收有效問卷749份(問卷合格率為83.5%)。研究對象平均年齡34.3歲,平均工齡11.0年,其中男性292人,女性457人。
1.2? 工具和方法
職業倦怠采用Maslach職業倦怠量表(MBI-GS)量表,該量表包括3個維度,玩世不恭、情緒衰竭和成就感低落。3個維度均低于臨界值為零倦怠,均高于臨界值為高度倦怠,任意一個維度高于臨界值為輕度倦怠,兩個維度高于臨界值為中度倦怠。
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中文版(EPQ-RSC)測量人格特征。該量表主要包括3個維度:內外向,分數越高表示人格偏外向;神經質得分越高表示有焦慮等情緒;精神質具有單向性,分數高表示孤獨、冷漠,不關心他人,低分為正常。
職業生命質量量表(QWL7-32)包括7個維度(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滿意度、自豪感、勝任感、主動性和平衡感),共計32個條目。各條目得分之和即為職業生命質量總得分,得分高代表生命質量高。
1.3? 統計方法
采用Excel進行數據錄入及整理,SPSS 19.0統計學軟件和Amos 21.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了t檢驗、方差分析、分層回歸及路徑回歸等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醫生職業倦怠、職業生命質量的基本情況
臨床醫生的職業倦怠癥狀中以成就感低落最為突出(27.0%),其次為玩世不恭(15.9%)和情緒耗竭(8.4%)。根據臨界值劃分方法分級后,結果顯示,臨床醫生主要以輕度倦怠為主(30.2%),中度倦怠和高度倦怠分別為8.9%和1.1%。臨床醫生的職業生命質量平均為(107.4±18.6)分。
2.2? 人格特征與職業生命質量的關系
不同人格類型的臨床醫生職業生命質量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 職業倦怠與職業生命質量的關系
臨床醫生的職業倦怠水平不同,其職業生命質量不同,零倦怠、輕度倦怠、中度倦怠和高度倦怠的職業生命質量得分分別為(113.6±15.8)分,(102.1±17.1)分,(87.0±18.2)分和(80.4±16.4)分,并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臨床醫生倦怠水平的升高,其職業生命質量呈下降趨勢。
2.4? 人格特征、職業倦怠與職業生命質量的關系
分層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人格特征、職業倦怠對職業生命質量的解釋均達到了顯著性水準(P<0.05)。在依次納入人格特征和職業倦怠各維度后,回歸模型的△R2分別為36.0%和18.9%(表2)。
臨床醫生的人格特征(內外向、神經質)對職業生命質量既存在直接效應又存在間接效應(圖1)。神經質(N)對職業生命質量的直接效應為-0.295,間接效應為-0.246,總效應為-0.541;內外向(E)的直接效應為0.129,間接效應為0.017,總效應0.146;為精神質(P)在本研究中未發現對職業生命質量有直接效應,僅存在間接效應(-0.046)。從總效應來看,神經質對職業生命質量的作用最大。
3? 討論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生產方式的急劇變革,腦力勞動有逐步替代體力勞動的趨勢,這種勞動方式的轉變也導致了職業心理問題出現,醫務工作者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該研究中,該地區的臨床醫生有40.2%的人具有倦怠癥狀,其職業生命質量得分低于海上石油作業平臺員工[7]。
許多研究已經顯示,人格特征是心理健康問題如緊張、倦怠等的高危因子。該研究發現,具有偏內向、精神質及不穩定性格的臨床醫生,其職業生命質量得分要低于性格外向、穩定及非精神質的臨床醫生,提示醫生的人格與職業生命質量也存在某種潛在的關聯[8]。研究還顯示,倦怠等級越高,其對應的職業生命質量越低,說明醫生的職業生命質量受倦怠水平的影響。若醫生長期處于倦怠狀態,且得不到及時疏導和緩解,最終將影響職業生命質量。
從總效應來看,神經質對職業生命質量的有更明顯的預測作用,意味著性格不穩定的臨床醫生,更容易陷入倦怠癥狀的困擾,進而導致職業生命質量下降。心理健康干預措施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可充分考量不同個體的性格特點,針對性的開展健康促進,同時還可從緩解職業倦怠方面入手,盡可能建立一個高效、滿意甚至舒適的工作環境,促進勞動者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2]? 黃磊,張洋,姚永成,等.醫護人員人格特征和接納與職業應激的作用模式探討[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8,36(7):519-522.
[3]? 鄧志清.醫務人員職業倦怠與職業生命質量的關系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z1):39-40.
[4]? 王守英,靜香芝,任巧萌,等.醫務人員職業倦怠與職業生命質量的關系研究[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2014,40(4):282-286.
[5]? 劉肖莉,劉照佩,蘆紅燕.醫務人員人格特征、職業倦怠與應對方式相關性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20):3137-3139.
[6]? 孫云,王國平.大學生生活倦怠與人格關系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7,29(4):71-74.
[7]? 張洋,劉曉麗,魏騰達,等.海上石油作業平臺員工職業應激與職業倦怠及職業生命質量的關系[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7,35(3):198-202.
[8]? 羅小歐,韓紫敏,江華,等.兒科護理人員職業生命質量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5):2151-2154.
(收稿日期:201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