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家鑫 王梓州 羊韻悠 宋金卓 王夢晴 趙瑞 肖夢璇 鄭夢圓 肖娟 翟立紅

[摘要] 為了解線上在售轉基因食品的標識情況,對兩大網絡超市的大豆、番茄、玉米三大類食品及其加工品共582件進行轉基因標識情況的現狀調查,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食品中有20件進行了轉基因標識,270件進行了非轉基因標識,轉基因標識率為3.44%,非轉基因標識率為46.39%。在調查中發現,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的標識率低,還存在眾多無標識的現象,而調查中有標識的轉基因產品中,標識用語與《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中所規定的轉基因標識的標注方法存在極大差異。今后我國需加強對轉基因與非轉基因食品標識的監管力度,統一標識的形式與內容標準,以滿足現實發展的需要,同時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安全權。
[關鍵詞] 轉基因食品;標識;網絡超市;調查;消費者權益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6(c)-0163-03
轉基因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造該物種的基因組,主要是根據人們所需要的目標,將某種生物來源的一種或幾種特定的基因轉移到需要改造的物種中去,改變其生物遺傳特性,從而使其在生物性狀、營養價值、物種品質等方面有所改變,利用這種轉基因的產品為原料的食物被叫做轉基因食品[1]。轉基因食品標識,是指對出售于市場上的轉基因初級食品(如大豆)或其加工品(如大豆油)進行特定的標記,以方便廣大消費者的辨別與采購[2]。目前,國際對于轉基因標識的管理主要分為四類:①自愿標識管理,即生產經營者自愿選擇對轉基因成分進行標識;②定量全面強制標識管理,即對轉基因成分含量超過一定閾值的產品必須進行標識;③定量按目錄強制標識管理,即對目錄內要求的產品其轉基因成分含量超過一定閾值則必須進行標識;④定性按目錄強制標識管理,即對只要含有或其加工品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目錄內要求的產品必須進行標識[3]。目前,我國采取的是第四類轉基因標識管理。在2002年,農業部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制定了首批標識目錄,即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五類十七種轉基因產品,對標識目錄中的轉基因生物及其加工品,必須按其規定進行標識[4],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與安全權。然而,法律的滯后性使得木瓜、甜菜這些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轉基因作物尚未要求做標識[5]。
1? 調查對象
對兩大網絡超市的大豆、玉米、番茄及以它們為原料的三大類食品作為調查對象。
2? 調查結果
2.1? 調查產品標識情況
在該次調查中,調查了以大豆、玉米、番茄和以它們為原料的加工品共582種,其中大豆及其加工品240種,占調查總數的41.24%;玉米及其加工品257種,占調查總數的44.16%;番茄及其加工品85種,占調查總數的14.60%。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582種產品中有20種進行了轉基因標識,占調查總數的3.44%,其中,大豆及其加工品中有20種進行了轉基因標識,占大豆類產品的8.33%,占調查總數的3.44%。玉米類和番茄類樣品無轉基因標識,但其進行了非轉基因標識,玉米及其加工品中有123種產品含有非轉基因標識,占玉米類產品的47.86%,占調查總數的21.13%;番茄及其加工品中有8種產品含有非轉基因標識,占番茄類產品的9.41%,占調查總數的1.37%;大豆及其加工品中有139種產品含有非轉基因標識,占大豆類的57.92%,占調查總數的23.88%,見表1。
2.2? 轉基因和非轉基因標識用語
2002年1月,我國農業部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并實施執行,其規定五大類十七種產品實行強制性標識,并統一轉基因生物標識的標注方法,分三類,分別為:①直接標注“轉基因××”,即轉基因動植物和微生物及其產品或者含其產品成分的產品。②標注為“轉基因××加工品(制成品)”或“加工原料為轉基因××”,即轉基因農產品的直接加工品。③標注為“本產品為轉基因××加工制成,但本產品中已不再含有轉基因成分”或“本產品加工原料中有轉基××,但本產品中已不再含有轉基因成分”,即加工制成的產品是利用農業轉基因生物或利用含有農業轉基因生物成分的產品,但在最終銷售產品中已不再含有或檢測不出轉基因成分的產品[4]。該次調查結果發現,多種產品含有轉基因或非轉基因標識,而且其標識用語多種多樣,見表2、表3。
3? 討論
在收集網絡超市在轉基因與非轉基因標識用語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對標識用語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標識率低,且有眾多無標識現象。在被調查的樣品中發現,無標識產品占調查總數的50.17%;轉基因標識率占調查總數的3.44%;非轉基因標識率占被調查總數的46.39%,只有大豆類非轉基因標識率達到了50.00%以上,并且只有大豆類有轉基因標識,其余產品均無轉基因標識。出現這種現象與生產商對轉基因標識的重視程度低下和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有非常大的聯系,而其他未標識的產品,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第三條即凡是列入標識管理目錄并用于銷售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應當進行標識;未標識和不按規定標識的,不得進口或銷售[3]。未標識的產品無從得知它是否存在轉基因的成分,也有可能是商家故意隱瞞,混淆消費者的認知,這也讓消費者的知情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②標識用語混亂。在被調查的轉基因產品中,僅大豆油就有九種不同的標識用語,與《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中規定的轉基因標識的標注方法相對比,大豆油的九種標識用語,僅有兩個與之相符,故標識用語存在亂標濫標的現象。③標識形式不規范。在被調查的582種產品中有290種產品進行了標識,從標識形式來看,大都不規范,甚至有的是沒有經過非轉基因認證,生產商或銷售商自己進行標注。非轉基因標識應由生產商嚴格依據非轉基因生產體系生產,之后經第三方檢測認證頒發非轉基因標識。
在2001年,國務院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對轉基因安全問題十分關注。2002年,農業部頒布《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對五大類十七種產品必須強制標識,并規定了其標識的標注方法[4]。2009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轉基因的標注方法、法律適用、違法責任等做了明確規定,這使得人們對轉基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1]。隨著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轉基因產品的規范已經相對原來有了很大的改變,但仍存在很多的問題,這就需要生產商按照法律法規對其產品進行嚴格把控,規范標識。同時,有關監督部門要加強監管,統一轉基因與非轉基因標識內容與形式,建立成熟的監管體系。而檢測部門有要布局平衡,檢測體系做出統一標準,做好轉基因的檢測工作,同時,增強監管部門的信息公開,也會提高消費者的注意和政府的公信力。生產商、銷售商、政府有關部門強強聯手,遵守法規、建立新規、加強監管,使轉基因食品的標識率得以提高,使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安全權得以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陽陽.我國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2017.
[2]? 鄧心安,劉江,楚宗嶺.轉基因食品認知度的再調查與分析[J].宏觀質量研究,2016,4(3):82-89.
[3]? 徐琳杰,劉培磊,李文龍,等.國際轉基因標識制度變動趨勢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18(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869號)[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07(4):35.
[5]? 付文佚,王長林.轉基因食品標識的核心法律概念解析[J].法學雜志,2010(11):113-115.
(收稿日期:201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