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丹
非暴力溝通是有關于有意識地使用語言的學問,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對它有一定的誤解,本文就非暴力溝通的產生背景與由來、內涵與本質、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 非暴力溝通的由來
上個世紀30年代,從在美國的底特律市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一度成為工業之都,此時大量人口涌入這個城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與之相伴的社會問題如社會治安混亂、勞資糾紛增多、犯罪率上升、人情淡漠等社會問題與矛盾層出不窮。少年時代的馬歇爾發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有些人生活在懊惱、糾正和沖突之中,但另外一些人卻活出了慈悲、友愛與和平的生命狀態。對于這一社會現狀,馬歇爾感到深深的不解與好奇——同樣的生活環境,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的生活狀態可以完全不一樣,他對于怎樣運用新的溝通方式在面對暴力時可以和平解決分歧,發展出濃厚的興趣。他希望整個社會和和諧友愛的,人與人之間情誼相同并樂于互助,他想為自己理想中世界的實現做點什么。
為此,馬歇爾選擇了心理學專業,在美國底特律市的康斯威星大學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繼續深造,直到博士畢業。畢業以后,他發現經過多年心理學的專業學習后仍然不能回答他幼年時在心中留下的疑問。于是他繼續去拜訪那些生活得慈悲友愛的人們,向他們咨詢和請教,并繼續擴大研究范圍和領域,除了研究心理學外,他還研究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經過潛心研究和多方走訪,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馬歇爾博士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交談方式——“非暴力溝通”。
2 非暴力溝通是什么
非暴力溝通,從字面上講,就是關于溝通的學問或者是溝通技巧,但非暴力溝通的真實含義遠遠不止于此。非暴力溝通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馬歇爾在研究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過程中,對其中的“非暴力”思想深表認同,而非暴力溝通這門學門又和語言以及對語言的運用有關系,所以馬歇爾博士把這門學問命名為“非暴力溝通”。確切地說“非暴力溝通”中的“非暴力”是有一定的時代印記的, 這門學問又與語言的使用有關系,所以馬歇爾把它命名為“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博士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暴力的行為和表現都是后天習得的。只有當人們有意識地去使用語言,轉變注意力的焦點和語言表達的方式,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時,與人之間的愛才會自然流露。非暴力溝通這門學問旨在幫助人們:看見彼此的美好,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地表達自己,也能關切地傾聽他人,以期實現人們與自己、他人建立有品質的連接,彼此能夠主動自愿去給予。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馬希爾盧森堡出版了關于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本書《非暴力溝通》,以下是書中關于非暴力溝通的主要思想:
(1)非暴力溝通的三一理論假設:一是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不善良是后天習得的;二是世界上有足夠的資源來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三是需要是所有人珍視的,需要是所有人共同想得到的,需要是抽空的,需要具有一致性,在人與人之間沖突矛盾的是滿足需要的策略。
(2)非暴力溝通的經典模式:非暴力溝通認為:大多數人的說話方式和常常引發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對于這一點的覺察是整個非暴力溝通的起點。我們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的注意力在于別人或者自己有什么問題,哪里出錯了,要么指責別人,要么指責自己。背后都是一腔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情緒,指責僅僅是發泄了情緒,卻傷害了他人和自己,并不能解決問題。這種溝通方式做時作為一個人的本能反應。為了活出和平友愛的狀態,為了我們理想中的世界得以實現,那么我們先從自我轉變開始——有意識地使用語言。于是就有了非暴力溝通的經典模…….,我感受(身體的本體感覺和情緒狀態),因為我看重/需要/重視……,請您……,可以嗎?這個程式包含了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要素,這四個要素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觀察是感受的誘因,感受是需要的信使,需要是感受的根源,請求是滿足需要的策略。
(3)非暴力溝通的目的:通過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按照非暴力溝通的經典程式來表達自己和聆聽他人,人與人之間將會變得友善、情意相通,樂于互助。
3 非暴力溝通的推廣
經過盧森堡博士幾十年的實踐經驗總結,他發現:非暴力溝通這門學問真正能幫助到人們的地方在于人內心的轉變,語言表達是形式,是內在思想的外在表現,內心的轉變和語言的轉變同時發生才能讓美好的世界真的得以發生,如果僅有非暴力溝通模式的外在語言的應用,這種溝通仍然是無效的。
1984年,馬歇爾博士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他是國創始人和教育服務主管,馬歇爾不僅到世界各地去運用非暴力溝通開展工作,幫助政府和人們調節沖突,美化生活,他還致力于培養一批又一批非暴力溝通的傳播者。由于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馬歇爾博士榮獲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有超過200名經CNVC認證的非暴力溝通培訓師在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NVC培訓。
如今,非暴力溝通這個名字已經不能涵蓋這門學問的本質了,馬歇爾博士進一步指出這門學問的本質是愛的語言,它是基于需要的意識——人們做還是不做某件事情,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要。情緒無所謂好壞之分,只有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情緒和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情緒這種區別。他進一步提出了非暴力溝通的本源在于人的內心。內心沒有暴力,語言才會沒有暴力,內心有了評判,語言自然有了明顯或隱蔽的精神暴力。
盡管非暴力溝通已經發展半個世紀,理論成就已經足夠豐厚。可是在傳播的過程中仍然有很多的困難。
首先,說話是一種本能,很多人并沒有經過任何的學習和修煉就自發養成了屬于自己的表達和溝通習慣。他們并不覺得自己的表達方式由什么問題,無法完成覺察;即使有所覺察,要把非暴力溝通這種理念轉化為生活中的具體行為還有一個練習、熟悉和掌握的過程,糾正已有的溝通喜歡比學習一種新的溝通技能難度更大。
其次,當下的社會環境,追名逐利是很多人行為的方向,社會生活節奏快,似乎人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反觀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遠離了自我和自我的需求。非暴力溝通不管多么有用,多么有愛,卻不能快速、直接人們實現追名逐利這個目標。非暴力溝通的用意在于幫助我們去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實在,實現人與人之間情誼相同,樂于互助。可是我們生活的社會是否真的有足夠的自愿來滿足每個人的需要?是否每個人都是善良的。即使天性善良,可是已習得的暴力和不友好如何療愈。慢下來,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得到在眾生忙碌中獨自慢下來。
目前不少的工作坊和社會培訓機構都在廣泛傳播非暴力溝通,這種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宣傳,還需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斷地踐行。
(作者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