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手機依賴是現今高職院校學生的通病。文章在分析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的特點,剖析原因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訪談法、觀察法、文獻法等多種研究方法提出了改善高職生手機依賴的三條途徑。
手機依賴癥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基于高職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特點,課堂教學不僅對學生的理論素養提出極高要求,同時也需要學生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遇到“知識瓶頸”時,就會抵擋不住手機誘惑。久而久之,學生上課玩手機便成了一種習慣。
1 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的特點和原因分析
針對當前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過度依賴手機,以至于課堂出現大量隱性逃課的現象,課堂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的問題。筆者通過觀察法和訪談法,提煉出誘發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的原因。
1.1課堂手機依賴的特點
在觀察和訪談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個現象。同學們課堂上關注手機的情況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有效信息,比如有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有重要的信息要回復等情況極少。而大多數情況下,同學們關注手機是出于行為慣性。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玩手機會加深學生的課堂教學知識的厭惡和無聊感。這種厭惡和無聊感以一種惡性循環的方式誘惑著高職生輕視書本知識,享受網絡式的快餐知識。一旦同學們開始關注手機上的內容,課堂上的內容很難再次對其產生吸引力。因此手機中各種渠道和途徑所傳遞的信息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相較于課堂教學內容都要豐富的多,當同學們開始出現手機隱性逃課行為之后,即使老師反復強調關注課堂,學生的注意力也很難轉移回課堂來。這種不可逆性的網絡成癮會讓課堂教學質量不打折扣。
1.2課堂手機依賴癥成癮的原因分析
1.2.1矛盾一——枯燥的理論教學與薄弱的學習能力
首先,高職階段的學生受限于知識結構理論課部分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當課堂授課內容出現理論部分的時候,很快他們就很難保持注意力,開始掏出手機,進入隱性逃課狀態。
其次,受到學習能力的影響,高職階段習慣在“大概”了解到老師所講的內容之后,就開始轉移注意力。然而,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僅僅停留在“表層認知”,缺乏“深層理解”。因此在理論部分講授的時候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完全不了解授課內容的時候,注意力專注于老師;稍了解內容之后,就開始一心二用,一邊聽著老師的授課一邊刷手機;之后注意力就全部被手機吸引。
在訪談中,有學生表示,自己對理論學習力不從心,每次理論學習都打擊自信心,玩玩手機便會開心起來。由此可見,由于高職學生原有知識底子薄弱,很難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1.2.2矛盾二——應付型的展示與逃避型的傾聽
在課堂上,老師通常會讓同學展示自己的作業或練習成果,其目的除了考察展示同學的學習效果之外,這對于其他同學也是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但課堂展示需要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高職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欠佳,很難在課下認真、獨立的完成課外作業。即便完成,質量也不容樂觀。
在課堂展示中,不僅是展示者,其他學生也應該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但是往往事與愿違,當老師叫到一位同學的時候,其他同學就會覺得萬事大吉,缺乏傾聽展示的耐心和點評展示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掏出了手機開始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課堂展示也成了誘發課堂手機依賴的一個誘因。
2 關于改善課堂手機依賴的對策建議
2.1兼顧模塊與專題、理論與實踐
教學內容的實施需要充足的教學時間做保障。然而,充足并不意味著固定。因此,學校可考慮給教師放權,讓教師嘗試靈活把握課堂時間,改變傳統課堂以40分鐘為界限的模式,不再以規定時間作為劃分課堂內容的分界線,設置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教學內容,以內容為模塊,靈活課堂時間,保證課堂教學時間內的效率。
靈活不意味著隨意。課堂教學時間的設置需要基于專題化的課程模式,一節課針對性的解決某一問題。圍繞教學的內容,教師可采用“休息——學習——練習——反饋——休息”的循環模式,將大的課程目標拆分成每一個小知識點,兩次休息之間完成一個知識點的理論學習、練習和反饋全部過程,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消除學生運用手機來打發上課時間的行為。
教師在實施模塊與專題教學時,需適當壓縮理論講授部分。考慮到學生連續聽教授講授超過5-7分鐘后就會產生手機隱性逃課的現狀,教師拆分知識點,將每一個理論重點部分壓在5分鐘內完成講解,以學生可以保持注意力的階段內完成理論講解,避免出現無意識的瀏覽手機行為。
此外,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理論部分講解完畢之后,立刻針對性地安排相應的練習內容,組織學生展開練習。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到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減少課堂使用手機的機會。在練習之后當場展示,在成果意識的推動下,可以保證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在心理層面上讓班級同學作為他的關鍵他人,為了在同學們面前有好的表現的目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