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燕
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問題,提出一條適合高職院校的文化育人之路,從而為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借鑒,以此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全面發展人才。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時代大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及核心是提高質量和實現內涵式發展,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變革人才培養模式,以“文化育人”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辦學內涵逐漸充實,辦學特色不斷彰顯,社會影響逐步擴大。然而,由于現在的高職院校多數是由中職院校升格或合并而來,辦學歷史短,辦學模式往往沿用以往的體系或照搬本科院校,其文化呈現出過于拼湊或者零碎的特點,缺乏統一性和凝聚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知識傳授、輕文化培育,未體現高職特色,人才培養難以達到高職教育培養目標。
1 高職院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1.1 思想教育功能
高職學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其特殊的年齡和相對較弱的自制力更易影響其行為和思想。因此,高職院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更應關注學生的思想教育、性格養成和意志鍛煉等,即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通過健康、積極的文化引導,促進高職學生擁有良好的的心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問題,指導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為社會做出貢獻。
1.2 陶冶身心功能
高職學生在告別高中時代后,進入人才濟濟的高等院校,難免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出現悲觀、消沉的情緒。高職院校通過舉辦娛樂性和參與性強的校園文化活動,使高職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擴展視野,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形成健康的心態與良好的心理品質。
1.3 實踐能力培養功能
通過參加學校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高職學生盡快熟知社會行為規范與相對應的社會法則,學會了自我管理,提高了自強意識,增強了其適應社會的能力,改變了以往學生只會讀書的狀況,使學生開始意識到步入社會的重要性,形成開放的心態和自主意識,為日后踏入社會積累寶貴經驗。
2 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問題
2.1 文化育人意識淡薄
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單純地認為高職教育的目的就是學習某項技能,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而如果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再進行文化教育,必然會減少技能教育的時間,削弱其有效性和教育性。因此,在部分高職院校中,仍然存在著重視專業技能、實踐操作的培養而削弱文化素質教育,淡化道德、責任、情感等培養的現象。
2.2 缺乏高職特色
高職院校不同于中職院校、本科院校,是一類特殊的教育機構,因其獨特的歷史和辦學方式導致一些高職院校還是沿用以前中職院校的文化模式,或照抄本科院校的學校管理制度,在文化建設的目標制定上脫離自身實際,推出了大量華而不實的文化建設計劃,文化育人沒有落到實處,沒有真正體現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
2.3 文化育人缺乏自信
由于對所在高職院校的歷史、文化、辦學目標等缺乏明確認識與準確定位,導致部分高職學生、教師缺乏自信,總認為低人一等,再加上有的高職院校關起門來搞教學,高職特色難以體現,阻礙了高職教育的發展。
3 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徑
3.1 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
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必須按照高職教育特點和規律,按照高職教育的辦學理念,盡可能突出“職”的特點,融進更多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我們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定位為: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為核心,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技能培養四個方面著手,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藝術情趣、濃厚的學術氛圍、科學的人文精神、嫻熟的技能操作,形成催人奮進的學以致用的學校精神和科學、民主、實用的價值觀念,使學校文化形態、師生心態、技能狀態內外和諧,辦學實力、學校活力、動手能力剛柔相濟,促進學校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3.2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要融入行業企業文化
企業和學校作為社會中的不同主體,目標不同,利益亦不同,但是兩者的文化都是“育人”的文化。如何根據專業需求不同,通過企業文化與高職院校文化的對接與融合,傳承創新行業企業文化,實現文化育人目標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高職院校要實現文化育人目標,必須加強基礎文化素質教育。高職院校應以專業發展為動力,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促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培育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在專業能力、習慣養成、價值目標等方面實現高職教育的深化發展。
其次,根據專業需求,可把不同行業企業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環節。高職院校應根據行業企業的不同要求,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文化,促進專業素養的培育,包括專業課程內容、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教育教學環節;在編制教案時,可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把著名企業的經營理念、工程案例融入其中,讓學生在無形中浸潤于與自身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文化中;通過學生的頂崗實習,使學生直面行業企業文化。
最后,通過社會服務,傳播創新企業文化。高職院校可與企業聯合舉辦社會服務活動,傳播優秀企業的高品質服務概念,同時還可以邀請優秀企業家進校開展職業人文素養的講座,傳播企業文化,使高職學生了解、認知行業企業文化。
3.3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提升文化內涵
校園文化中的各種活動是第一課堂教育的延伸,是從文化知識向文化能力轉化和向文化素質提升的必不可少的環節,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鍛煉、提高和展示自我的舞臺,也為其實踐志趣、擴大交往開辟一個廣闊土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一定要滿足學生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要兼顧學生的業務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以科技、文娛、體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為目標,努力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突出校園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積極開展以精神文化為主的校園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努力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品位。
總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高職院校要承擔起文化責任與文化育人的使命,要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與定位,促進高職教育跨越式發展,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基金項目:濰坊職業學院2018年度教學改革項目(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研究專項)
(作者單位:濰坊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