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瑤
本文中通過對江西省上饒市玉峰村的田野觀察與訪談,探究具有特色的新型“社區營造”模式,即以“政府+學校+村民”三者整合型社區營造模式,研究表明如今中國農村社區教育發展遭遇的瓶頸,可以參考臺灣“社區營造”模式,轉變思路,突出以政府引導、學校教育資源共享與村民自組織為特點的社區教育模式。
1 社區教育的現狀與困境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七大戰略之一,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總要求,把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作為主要突破口,全面推進和深化“三農”工作的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明確了思路,為破解農村社區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玉峰村為例,采用訪談法、觀察法、文獻法等多種方法,對玉峰村教育狀況進行考察。
江西省上饒市玉峰村在鄉村振興戰略引導下近年來迎來了快速發展,玉峰村以“精準扶貧+鄉村文化旅游”為發展特色,在文化發展和經濟生產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教育狀況進入瓶頸與困境。
1.1 政府“喂養”文化
為更好快速地發展新農村文化建設,政府開展了送文化下鄉活動,想借此來挽救教農村文化建設的被動局面。玉峰村政府花費大量的資金建立眾多文化墻和文化景觀,然而在調研中發現很少有百姓能清楚了解該景觀設置的內涵意義,在走訪觀察中,我隨機與一位村民王叔叔聊天,于是便產生了這樣有趣的對話:
“您知道這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么嗎?”
“不知道。”
“這旁邊墻上不是寫了嗎?您沒關注到嗎?”
“我從來沒看里面的內容。”
從許多類似的訪談中可以看見政府的這種“送”文化,只是一種“喂食”式服務,不能表達農民的文化意愿,也難以經常性地滿足農村群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更做不到輸人文化與優秀的農村本土文化對接和融洽。政府“送”文化“難以在農村社會這塊沃土中生根、發育、開花、結果,是一種無根的文化形式”。一旦國家力量從農村社會撤出,這種根系不夠發達的“官辦文化”,就極容易凋謝。
1.2 學校基礎教育步履維艱
農村學校本處于本土文化環境中,對本土文化了然于胸,具有清晰的草根意識與使命意識,能夠自發地繼承本土古老遙遠的生活哲學與歷史傳統,把自己的命運與鄉土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一種精神的確立,也是許多農村學校與教師的一種責任與心靈境界。“鄉村教師具有與城市教師不同的歷史文化基因,他們不同的記憶、歷史與經驗構成的生命內容是不相同的”但通過對玉峰小學的調研可以發現,其基礎教育狀況令人堪憂,學校儼然成為一座“空校”,兩棟宏偉的教學樓里只有13名學生和4名老師,其中只有校長兼老師的羅老師是玉峰小學留守最久的老師,其他三位都是以支教的名義留守1年的流動老師。在與羅校長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擔憂:“每年暑假一過,又不知道老師從哪來。”
1.3 村民自主成長艱難
一方面,自主成長需要一種知識的、民主的、公意的、意識的、對話的、互動的與包容的民主力量與團體環境,否則,就會出現專制的、封閉的、混亂的,甚至愚蠢與暴力的社區教育形式。在文化貧窮落后地區,由于文化的落后與村民本身的局限性,農民對道德、心理與社會問題沒有自己的判斷,就很難維持有序的社區教育。另一方面,村民自主成長難以跟上新知識與現代文化的節奏,難以在農村形成一個現代學習型社區。就如何懷宏先生所說,人民“都是在創造歷史,但都是盲目地創造歷史,沒有誰能成為歷史的主人”。在對玉峰村的調研中可以發現,在暑期農家樂成為玉峰村民經濟主要來源,但幾年過去,農家樂的發展一直沒有起色,還是靠“運氣”做生意的居民居多,生意好的兩個月可以賺5、6萬,而生意差一點只有1、2萬。雖然玉峰村有自主成立“農家樂協會”,但至今沒有具體的管理措施和協會運營模式,一直處于“佛系”管理狀態。
2 社區教育模式的創新
在面對玉峰村教育發展困境的基礎上,玉峰村也在積極探索新發展模式,受到臺灣“社區營造”發展模式的啟示,我把玉峰村探索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稱為新型“社區營造”,即以“政府+學校+村民”三者整合的新型農村社區教育模式。
2.1 政府的再造文化
鄉村文化是鄉風文明的外在表現形式,而鄉風文明是鄉村文化的內在價值體現。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風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某種意義上,鄉風文明建設更多的是要通過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再造來實現。文化再造,即文化資源再生,就是通過對篩選、研究、挖掘傳統、民間等文化資源,并概括、提煉出最縣文化內涵價值或形象價值的元素,然后根據現代人的審美和消費心理進行轉換與重構,開發出超越傳統概念的現代文化產品和服務。因此,文化再造要根據文化的“傳統”特點和“現代”社會要求的張力來進行。學習、借鑒傳統文化,必須找準傳統和現實的審美契合點,尊重歷史傳統,尊重廣大農民的欣賞習慣,同時也需要考慮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方志敏革命精神一直是玉峰村推行紅色旅游的主題文化,清貧園、方志敏博物館、革命英雄紀念碑、英雄坡等文化景觀成為村子的一個亮點,政府以方志敏文化為背景,推動百姓自行組建話劇團在村中巡回演出、村民志愿者做講解員,甚至每到宣傳月會有村民自發組織帶領全國各地來的共青團、黨員、團建隊伍參觀、講解……通過方志敏文化與現代學習方式相結合,積極打造內化為村落文化,讓村民記住鄉愁。
2.2 學校的資源共享
玉峰小學為教育扶貧的重點項目,它整合社區范圍內所有公共文化設施,學校也開放了圖書館、體育館、操場等公共設施。在孩子放學回家后,可供村民使用。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既使校外教育資源能為學校教育使用,也使學校資源為校外教育使用。”使之為“某一特定地域的居民結合其實際生活進行教育、學術、文化方面的活動,以使居民提高教養、增強健康、陶冶情操、振興生活、文化,充實社會福利”
2.3 村民的組織建立
農村社區存在著一種習俗的、傳統的、歷史的、文化的、內在的原始綿延之力,它是一種勃發、感應、聯動與生長的自組織力量,它可以形成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鄉土、多元、無限與永恒。玉峰村有一只自主管理的馬燈戲協會,里面由40多位馬燈演員自主組成,馬燈戲作為玉峰村自古而今流傳的一門老手藝,如今又被百姓重新撿回,三位80多歲的馬燈藝人見證了這只隊伍的形成到發展,如今每到年末12月份村民就自發組織排練直到正月十五在村子內演出結束,一年的活動時間雖然不長,但老祖宗傳下的節日卻從未被村人遺忘,馬燈戲也成為農村教育的一個“紐帶”,維系著村民之間的聯結和認同。村落自組織尊重了生命活力與基層的自組織性,給農村社區教育留下了歷史的、經驗的、創造的個性空間。
3 結語
臺灣地區在社區營造中提出,“貧困的鄉鎮社區,想要在經濟上繼續維持生機和活力,只有依賴獨特性、在地性、稀有性的‘文化產業'方向來開發,一方面將原有的各種產業和地方特色賦予文化性的意義和價值;另一方面將具有魅力、獨特的地方文化,透過行銷概念予以商品化,賦予其實體與心理價值,即將文化經由企業化經營的方式創造市場的新氣象,提升市場的價值”。臺灣地區的社區營造模式可以給予中國內陸農村地區以啟示,從社區生活出發,集合各種社會力量與資源,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營造”模式,在“政府+學校+村民”三者力量的整合下,營造出特色的玉峰農村社區,堅持以農民為本、傳承和再造鄉村文化,統籌整合農村社區教育資源,推進農村社區教育的創新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