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晶晶
水是幼兒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熟悉的、喜歡的東西。科學活動選取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水作為載體,讓幼兒通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實際感受,體驗水對于生命的重要性,使幼兒知道水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以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索興趣,使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1 活動來源
水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老師提醒他們要用水勤洗手,爸爸媽媽提醒他們每天要多喝水。幼兒對于水有著天然的興趣,他們特別愛玩水,樂此不疲,在玩水的過程中體驗著自由和快樂。
2 活動思路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大部分孩子只是單純地“玩水”,幼兒對水的特征了解有多少?水的三態是什么?哪些東西浮于水面,哪些東西沉下去?什么東西溶于水,什么東西不溶于水?水的主要用途有哪些?圍繞著水的特征,我們確定了“尋找水的秘密”的科學探究主題,積極創設班級“科學活動環境”,想重點通過科學區域活動維持幼兒的活動興趣,讓幼兒進一步觀察水的特征、探究水的秘密。
3 科學實驗區環境創設
水作為生命之源,普通又神奇。它能變化成氣、液、固三種形態,還有浮力、溶解性等神奇特征……教師搜集資料,重點創設科學區環境,和孩子一起做一些適合中班寶寶的小實驗,讓孩子們在探索中獲得更多認知。
實驗1 氣態變液態
“老師,為什么天會下雨?”“老師,為什么河里的水有時少有時多?”“老師,天上的云是棉花糖的味道嗎?”,水具有流動性,云和雨有什么關系呢?雨和地上的水是否有聯系?云、雨、水如果通過單純的說教,孩子們可能相當于“聽天書”,我們只需要熱水、冰塊、玻璃瓶、盤子就可以通過小實驗模擬大自然中水的變化。
投放材料準備:熱水、冰塊、玻璃瓶
經驗準備:孩子們,你們知道天上的云和雨有什么關系嗎?地上的水會不會變成雨呢?感興趣的小朋友可以來科探區找找答案哦。
玩法:我們只需要熱水、冰塊、玻璃瓶、盤子。下一步,在玻璃瓶中倒入熱水,熱水只要瓶子的一半再少點,然后,將一盤冰放在瓶口。當我們逐漸向盤子里增加冰塊的時候,仔細看哦,會發生什么事情?“哇,瓶子上有小水珠!”
“瓶子里下雨啦!”(科學原理:瓶里的水就相當于我們地面上的海水、河水,當太陽照射,水吸收熱量就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遇冷又會變成小水滴,天上的云都是小水滴聚集而來。)
實驗2 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投放材料準備:塑料、木制積木、泡沫、小石頭、硬幣、玻璃珠、乒乓球等;筐子、水盆、毛巾若干;筆、實驗記錄單等
經驗準備:科學區里來了好多小客人,他們想到水里去玩一玩。小朋友猜一猜塑料串珠、硬幣放進水里,會怎么樣。
玩法:幼兒操作實驗,發現沉浮現象。如泡沫浮在水面上,小石頭到水底了。幼兒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沉下去的東西放到標有“↓”框里,浮起來的東西放到標有“↑”框里。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知道重的物體會沉下去,輕的物品會浮起來。教師總結區域游戲時出示記錄表和幼兒實驗照片。(我們通過實驗,知道了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沉下去,有的東西放在在水里會浮起來。這就是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怎樣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浮起來的東西沉下去?還有很多關于沉浮的問題等著我們去探索,下一次老師還會投放新的材料,我們再去試一試。)
實驗3 溶解不溶解?
孩子們經常會問:“老師,為什么有些東西放到水里就不見了,比如鹽、糖,它們去了哪里?為什么有的東西放在水里還在呢?”讓他們實際操作找答案不是最好的嗎?
投放材料準備:準備一些家庭常見的顆粒狀食物:面粉、鹽、小米、糖、油、醋、醬油……每一樣食物上做好標記。
經驗準備:
(1)在測試鹽、糖等可溶解的物體時可以選用小的容器,更易飽和,便于觀察。
(2)可以換多種溫度的水,體驗溫度對溶解速度的影響。
問題思考:
(1)孩子們,可以記錄下哪些食物溶解于水,哪些不溶解水?
(2)嘗一嘗溶于水的食物是什么味道?
(3)如果一樣被溶解的東西加入更多的量,還能被溶解嗎?
(4)不同溫度的水,對食物的溶解速度有影響嗎?
4 其它區域齊頭并進: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興趣和發展需要,在幼兒園中為幼兒設置一定的教育環境即活動區,讓幼兒通過主動活動來學習,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發展。”《指南》中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互相滲透和整合。科學區與表演區、自然角、閱讀區、生活區、美工區等的學習也可以齊頭并進,拓展幼兒關于水的活動經驗。
表演區:
材料準備:角色云、雨、小河、大海的水頭飾、錄音機、故事磁帶。
玩法:播放故事錄音《小水滴的旅行記》、《小水珠找家》,請幼兒扮演角色,進行故事表演,感受水的三態。
自然角:
(1)感受水對生命的重要性;提供水壺等為自然角的植物澆水,為小魚、小烏龜、小倉鼠等換水。
(2)做一些關于植物與水關系的實驗;比如“探究水培和土培的植物”、“根的吸水性”、“水培豆豆芽芽”等。(從自然中選取幼兒熟悉的資源充實科學探究)
閱讀區:
(1)投放一些關于水的科學圖畫書;如《水的作用大》、《水的秘密》等。
(2)繪本創編;如《水的奇妙旅行》、《水的保護記》等。
生活區:觀察水、玩水,把認識水,節約用水滲透到一日生活中去。比如用水洗襪子、洗手帕,給小寶寶洗澡等。
美工區:
(1)水畫;了解水的特性,利用水來畫畫。
(2)水娃娃漫游記。
5 會說話的主題墻環境:
為了讓幼兒能夠更快樂地學習和游,教師必須準備一個與探究主題相適應的環境,控制環境,并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力以及客觀條件及時地調整環境。
水從哪里來——水的神奇特征——水的作用——怎樣保護水是本次展開主題活動的主線,也是主題墻內容的預設。學習的過程即為主題呈現的過程,隨著探究主題的深入,主題墻的環境相應而生,它的進入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
6 環境創設反思:
6.1 科學環境創設的必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如果科學教育沒有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學習的知識就難以被幼兒掌握、內化。
好玩的水使得幼兒開啟探究水的旅程,從玩水,到了解水的三態、物體沉浮和水的關系、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性,我們希望這是幼兒經驗不斷拓展和提升的過程,同時他們能獲得語言、健康、社會等其他領域相關經驗的學習。
孩子們的探水之旅需要教師積極創設科學環境,培養科學精神,并且去關注孩子、發現、提問、引導與支持孩子的想法。
6.2 科學實驗區需及時調整材料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要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對于中班孩子來說,具有一段時間的深入探究能力是必要的。此次科學活動環境創設的重點區域是科探區。在科學區域活動中,幼兒主要是通過與材料的互動獲得經驗的,材料是幼兒學習和探索的刺激物、中介和橋梁,是教師引發、支持幼兒探究,實現教育目標和內容的載體。
各個實驗是根據幼兒的活動興趣和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的。隨著幼兒的深入研究,教師也要對環境作出調整,投放更多探究的材料,運用各種手段,更深層次地支持幼兒的個別化學習。
比如“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實驗中除了探究哪些物體沉,哪些物體浮,還可以進一步提供材料探究怎樣使沉的物體浮起來,使浮的物體沉下去,是不是要改變物體的體積、輕重,改變水的密度等,可以深入的點很多很多,再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探究人類利用沉浮現象制造的一些東西,小至游泳圈大至潛水艇。
6.3 孩子積極參與班級環境創設
此次班級環境創設起到宣傳環保的作用,讓孩子們知道水的重要性。孩子們用稚嫩的筆去記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共同創設主題環境。比如水是萬物之本,滋養著萬物。沒有水,地球上就沒有絢麗多彩的動植物,乃至我們人類。在和孩子一起探索水的秘密時,也要告訴孩子淡水資源的珍貴。雖然水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其實水是不可再生資源,人類可用的淡水資源并不多,有很多地方還缺水。如果不加以節約,可用的水將會越來越少。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運河之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