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直接從圖中搜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备鶕覀儗δ硡^域所有小學的中、高年級學生的讀圖能力現狀的調查和分析,發現約有87%的學生,根本沒有養成自覺地準確地運用圖文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嚴重缺乏最基本的圖文素養。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讀圖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下面就針對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讀圖能力談談自己的想法。
1 激發學生讀圖興趣
學生從小就接觸圖,對圖有一定的感觀認識和了解。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量的數學信息的呈現更多的以圖的形式來表示。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畫面,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中來,還要充分挖掘圖的趣味性和思維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教學人教版一上準備課“數一數”中,主題圖展現出了美麗校園和豐富的校園活動,讓學生一下子就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自然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順勢問兩個問題: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你們能數出它們各有多少個嗎?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從情境圖中抽象出“數”的整個過程,初步了解按順序數數的方法,初步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而非略過本質看現象,滲透實際應用意識。
2 看圖技巧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保證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這階段學生雖已會看圖,但總體都處于自發階段,觀察時極其隨意,目的性不夠明確,往往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似的只關注到圖中較明顯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觀察也很膚淺。因此,要避免這種無序無目的看圖和局部看圖的現象,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到有序、有目的地觀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并利用數學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從觀察的內容、順序、方法三方面對學生進行有針對地指導。
2.1 觀察內容的指導。
2.1.1 觀察物體數量的多少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圖,去收集和處理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學生在表述圖意的時候,一開始往往會很凌亂地這說說,那說說,其中不乏有些是不含有數學價值的信息。這時候,教師要有目的性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要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圖的內容。不能只看有什么,還要數出數量各有多少。
2.1.2 觀察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
當學生真正理解了圖意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所含有的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提高學生深度讀圖的能力。
如教學人教版二下 “解決問題(兩步計算)”中,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對圖意的理解程度,教師這樣設計,直接出示圖:24個小朋友,想坐碰碰車,每輛坐3人,需要租多少輛?學生回答24÷3=8(輛)。接著出示圖:6條船,每條船坐4人,這么多人,想坐碰碰車,每輛坐3人,需要租多少輛?教師:你能用算式來表示你所觀察到的情況嗎?請你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要想知道這么多人想坐碰碰車,需要租多少輛?就得知道一共有多少人,然后除以3就可以了。教師:和第一次出示的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學生:第一次人總數已知,第二次要先求出人總數,再除以3。學生在對比學習中很好地掌握了圖中所含有的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提高了讀圖的能力。
2.2 觀察順序的指導。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正確有序地觀察,對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觀察與思維要相互依存,在觀察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思維活動,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的敏捷度。
(1)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
(2)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
(3)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
(4)由整體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體。
2.3 觀察方法的指導。
有些圖意,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想充分讀懂著實有些困難,我們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觀察方法上的指導。比如將靜態圖中的情節采用動態的表現形式真實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對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有一定的了解;也可以將圖中的內容轉變為可實際動手操作的內容,以最大程度地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從而解決數學問題。如學生學習“加減混合”的時候,教師可以把靜態圖分步驟以動態的形式演示出其發展的過程,從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數量之間的變化,學生自然而然地對加減法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和了解,從而弄清算理。
3 規范語言描述,準確表達圖意
語言和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們通常是借助語言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數學中的圖和符號都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學生只有通過讀圖,用規范語言準確表達圖意,才能真正實現數學讀圖的目的。
3.1 讓學生敢于說、愿意說。
在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舉手發言,考慮到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弱,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可能會不盡人意,說不到點子上去,教師都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3.2 讓學生模仿著說。
當學生敢于說、愿意說的時候,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做出良好的示范,教給一定的方法,讓學生用特定規范的語言把圖意準確的表達出來。
例如,在進行“連減、連加”的教學時,教師一邊可以通過動態演示事情的發生過程,一邊配合規范的語言準確表達圖意,可用“有……拿走……再拿走……還剩下……”以及“有……添上……再添上……共有……”的模式來讀圖。在回答時,引導學生用“我先求……再求……最后求……”或是“左邊有……中間有……右邊有……共有……”的步驟來進行表述。教師對學生進行這樣不斷地強化訓練,漸漸地他們就會形成一種語言規范,從而讓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讀圖思維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培養和提高。
3.3 讓學生善于說。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到:“教是為了不教”。當學生都已經知道了如何運用簡潔明快的數學語言來表達圖意的時候,我們教師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學生自主看圖分析,并大膽的用自己已經內化了的數學語言來表達圖意,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將是學生數學讀題能力質的飛躍。
4 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首先要整體了解圖意;其次,通過讀圖收集所有數學信息,做到看正確、防看錯,看全面,防遺漏,特別要留意圖中所隱含的數學信息;最后根據問題所需選擇有效的數學信息,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1 排除圖中干擾信息,提煉有效數學信息。
這類讀圖問題,圖文所提供的信息多而雜,有些是數學信息,有些不是數學信息;有些是有效的數學信息,有些是無效的數學信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找出解題所需的有效數學信息,排除其它信息的干擾,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加以解決。
如教學人教版一下“十幾減5、4、3、2” 的主題圖,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去觀察,問: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是什么?接著問要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數學信息是哪幾條?從而排除了多余信息。
4.2 挖掘圖中隱含信息,運用數學本質解決問題。
有的習題圖,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圖文所提供的數學信息是看似不完整實則隱含在其中,它的提示作用常常不易被發覺,這就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導致不能順利解決問題。
如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個普通梯形,已知下底是8厘米,高是5厘米,在下底邊上找一點(除下底邊的兩個端點外),這一點和上底邊左右兩個端點分別連接起來,這就將整個梯形分成了3個三角形,其中以上底邊為底的三角形為空白,剩下兩個三角形涂上陰影,求出陰影部分的面積。這道題梯形上底是未知的,這無疑成為解題的“攔路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信息與信息之間、信息與問題之間的本質關系,挖掘出圖中隱含的信息,開動腦筋進行想象。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讀圖教學內容豐富,如何讓學生喜歡讀圖,會讀圖會析圖,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但我們堅信,只要教師通過一定的策略方法,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幫助學生成功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感到數學學習的快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臺州臨海頭門港新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