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平 趙 敏 余蘇姣 盛 莉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經過外周靜脈穿刺,并使導管尖端置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內的導管植入方法,是腫瘤化療藥物、靜脈營養藥物常用給藥途徑,也常用于中心靜脈壓的監測、長期輸液和急救靜脈通道建立等方面[1]。其操作方便、可長期帶管(預期留置時間可達1 年),特別對需中長期輸液的患者提供方便。但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亟待解決。現將超聲實時引導穿刺操作和傳統穿刺操作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超聲實時引導在老年患者PICC 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 年6 月—2017 年12 月期間于杭州市老年病醫院行PICC 的老年患者137 例,其中男59 例,女78 例,平均年齡(67.73±11.41)歲。根據置管方式不同,分為超聲實時引導置管組(超聲引導組)64 例,傳統穿刺操作置管組(傳統組)73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 器 索諾聲M-Turbo 彩色超聲儀,線陣高頻探頭(HFL38),頻率6~13MHz;美國巴德公司Groshong PICC 穿刺包,導管型號4Fr。
1.3 置管方法 術前均行常規超聲檢查,仔細觀察患者上臂肘關節上方的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或頭靜脈等血管,測量寬度,觀察其走行、血流情況及有無解剖變異,評估穿刺可行性。患者去枕平臥位,手臂外展與軀干呈90°。(1)傳統組:①依據術者肉眼觀察和觸摸的方法選擇適于穿刺的血管。②常規消毒鋪巾后根據血管的解剖走行進行盲探性穿刺,抽得暗紅靜脈血后證實穿刺成功,再用改良賽丁格法置入PICC 導管。(2)超聲引導組:①首先利用超聲儀選擇優勢靜脈為穿刺目標靜脈。②常規消毒、鋪巾,超聲探頭套無菌護套,在超聲實時引導下,穿刺針穿入目標靜脈后能通暢地回抽靜脈血,再使用改良賽丁格法置入PICC 導管。
1.4 觀察指標 統計傳統穿刺組和超聲引導組置管一次成功率;術后均進行穿刺部位的彩超檢查,觀察有無血腫及其他并發癥;觀察術前檢查目標血管的內徑和穿刺成功的相關性;對穿刺病人進行隨訪,統計因PICC 管原因造成的期前拔管(目前認為PICC管可留置時間為1 年)。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 16.0 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根據術前檢查目標血管的內徑和穿刺成功與否,繪制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并進行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比較 超聲引導組男27 例,女37 例,年齡(68.15±10.37)歲,穿刺前測得目標血管內徑(2.83±0.80)mm;傳統組男32 例,女41 例,年齡(67.52±12.14)歲,穿刺前測得目標血管內徑(2.80±0.81)m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種穿刺方法一次性成功率比較 傳統組73例,一次性成功52 例,發生并發癥14 例(穿刺點周圍血腫6 例、不暢或堵管4 例、靜脈炎3 例、導管感染1 例),期前拔管18 例;超聲引導組64 例,一次性成功61 例,并發癥發生2 例(穿刺點周圍血腫、靜脈炎各1 例),期前拔管7 例。超聲引導組的一次成功率(95.31%)明顯高于傳統組(71.23%);并發癥(3.13%)和期前拔管(10.94%)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19.17%、24.6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種穿刺置管目標血管內徑ROC 曲線分析穿刺前傳統組血管內徑為(2.80±0.81)mm,超聲引導組目標血管內徑為(2.83±0.80)mm,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術前目標血管的內徑和穿刺是否成功,進行ROC 曲線成對對比分析,傳統組和超聲引導組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21 和0.9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1。
表1 兩種PICC 穿刺置管方法的相關統計學分析
圖1 兩種穿刺置管目標血管內徑與穿刺成功ROC 曲線分析
PICC 管因其操作方便、可長期帶管等諸多優點在臨床廣泛應用。但老年患者血管的彈性下降、脆性增加、充盈度改變,以及因肥胖而皮下脂肪厚血管又深又細且不明顯、或因消瘦而血管滑或表淺,老年患者感知、思維、記憶、行為的衰退等因素大大增加了穿刺的難度[2]。
隨著超聲技術快速發展和在臨床廣泛運用,利用超聲實時引導穿刺,可以清晰地了解目標靜脈內部結構及與周圍組織解剖關系,明確靜脈的走形,避免盲目操作[3-4]。本研究中超聲引導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期前拔管率、ROC 曲線分析上,都優于傳統穿刺組(P<0.05),表明超聲實時引導下PICC 在老年患者中應用的優越性。有12 例傳統穿刺置管失敗后改用超聲引導置管,其中10 例一次穿刺成功,2 例多次穿刺成功置管,但出現穿刺點滲血、周圍血腫等并發癥,因不暢和感染期前拔管。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血管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患者的不配合,加之多次穿刺造成血管和周圍組織損傷加大,周圍組織出血增多,血管痙攣等。因此術前評估若傳統穿刺存在一定風險的,應采用超聲引導穿刺,以提高一次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期前拔管,最終減少患者的疾苦。
在實際操作中,影響老年患者PICC 穿刺置管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只分析比較一次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期前拔管率,ROC 曲線分析時單純地將穿刺血管內徑作為比較分析的指標,未將肥胖、配合程度、血管脆性等不可量化指標列入分析對比,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超聲實時引導穿刺能有效地提高PICC 置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期前拔管,且操作簡單方便,無電離輻射危害,可作為老年患者PICC 穿刺置管的首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