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授予五常市“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市稱號以來,該市認真貫徹落實張務鋒局長關于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實施“五優聯動”、著力構建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的部署要求,堅持抓源頭保品質、抓營銷強品牌、抓產業增效益,全面實施五常大米產業提升工程,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消費增信、品牌增值的“五增”目標已初步顯現,2018年五常大米品牌價值達677.93億元,一年凈增7.23億元,連續三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
一是優化種源建設。與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將全市15家種子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研發基地進行整合,按照“種植一批、儲備一批、研發一批”的原則,對“五優稻四號”(稻花香二號)進行提純復壯和新品種研發,建立水稻原種基地1000畝,利用原種建立良種繁育基地2.2萬畝。
二是建立五常大米產業標準體系。在執行《地理標志產品五常大米》國家推薦性標準(GB/T19266)基礎上,參照國際好大米標準,對五常大米從良種繁育、浸種催芽、育苗插秧、收割倉儲到加工銷售的27個流程99道工序,逐一細化,制定了五常大米種子、環境、種植、投入品、倉儲、加工、產品、管理等八方面地方標準,在2018年中國·黑龍江首屆國際大米節上對外發布,引領全國大米行業標準。同時,研究制定《五常大米原產地保護提升規劃》。
三是加強科技創新與推廣。
引入智力資源,研發推廣適宜五常水稻種植的先進技術,加快良種與良法相配套、農機與農藝相配套、生產與加工相配套,推廣智能化浸種催芽、標準化大棚育秧、機械缽體育苗、病蟲草害統防統治、暗排暗灌等技術700多萬畝次。
一是加強大氣環境保護。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環境監管網格劃分方案》,對企業實行嚴格準入制度,開展了清理小鍋爐、供熱企業脫硫脫硝設施項目建設、水稻種植區綠化、農村畜禽糞污處理等工作,水稻生育期內空氣優良天數達100%。
二是加強水資源保護。全面落實河長制,制定《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域內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44條河流,設市、鄉、村三級河長,分級負責該河段的水資源保護、水污染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加強河流監管和流域污染綜合治理,深入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百日攻堅戰,確保灌溉用水達到Ⅲ類標準以上。
三是加強耕地保護。實施黑土地保護提升工程,實施水田休耕輪作1.25萬畝,全面推行水稻“三用三不用”(用有機肥不用化肥、用生物制劑不用農藥、用紙膜覆蓋及人工除草等不用除草劑)、土著農耕、鴨稻共作等生態有機種植模式;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對農膜、藥瓶、藥袋等廢棄物實行集中收集、集中無害化處理,對浸種產生的廢水統一運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目前,全市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均達到4%以上,綠色水稻種植實現全面積覆蓋,有機水稻種植發展到100萬畝,執行歐盟有機標準水稻種植達到2萬畝。
一是創新監管方式。圍繞“什么是真五常大米”,以五常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為依托,與深圳鼎鉉公司開展合作,完善提升“三確一檢一碼”水稻溯源防偽系統,發揮“聚龍鏈”區塊鏈平臺技術優勢,實現五常大米的種植、加工、運輸、銷售全過程數據上鏈,防止溯源數據篡改;開展基于圖像人工智能技術的五常大米真偽識別研究,提供真假五常大米辨別方法。組建五常大米網,作為市政府唯一指定官方網站,對全市大米生產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生產經營、溯源產品等信息進行公示。同時,全力開展五常大米域內域外、線上線下打假行動,嚴厲打擊商標侵權、冒用地標、虛假宣傳等違法違規行為,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二是創新銷售方式。目前,五常大米實行線上線下相融合的銷售方式,各類經銷商已在全國各地開設銷售網點1700余個,年銷售量約52.8萬噸,占總量的80%;農戶、企業、合作社等在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店鋪銷售,年銷售量約13.2萬噸,占總量的20%。圍繞“在哪能買到真五常大米”,在線上采用O2O商業模式,與阿里巴巴合作,利用天貓的B2C平臺,開設了五常大米天貓官方旗艦店,共同搭建了“互聯網+農產品”營銷平臺,實行原產地直供、政府推薦、企業“假一賠十”的承諾;在線下選擇中央大街、太平國際機場建立五常大米官方旗艦店,在京津滬、江浙閩等地區建立五常大米直營體驗店,推行可視化消費、定制式銷售。啟動五常大米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組建五常大米聯盟,實行公共服務中心與大米聯盟捆綁式、一體化發展。構建“大米聯盟+公共服務中心+戰略合作伙伴”現代經營管理模式,實現小農戶、小合作社、小企業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
三是創新宣傳方式。根據水稻生產周期,制定從春種到秋收到餐桌每個周期的宣傳方案,通過增加廣告投入、參加各類展銷會、邀請國家主流媒體和大型門戶網站報道等形式對五常大米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宣傳,講好五常大米故事。2018年,在中央電視臺、新浪、騰訊等媒介宣傳五常大米300多次,“購五常大米,認溯源標識”“五常大米,一碼鎖定”人盡皆知,不斷提升五常大米影響力。

一是發展特色大米。適應市場需要,對鴨稻、有機等高端大米實行劑量包裝、恒溫儲存、會員月供的模式,將最健康、最營養、最好吃的五常大米送到消費者餐桌。根據不同群體需求,發展粥米、胚芽米、富硒米等功能大米,推動多樣化、差異化發展。
二是做強精深加工。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高端設備和先進工藝,全市293家大中型稻米加工企業全部實現自動化流水線作業、無塵化加工,智能化、自動化設備達到80%以上。加強稻米深加工及稻殼、稻草、米糠、碎米等副產品利用,重點支持了喬府大院、金禾米業、嘉柏吉等稻米深加工項目和稻穗香五常大米酒項目;以黑龍江辰能、五常龍冶為龍頭,推動秸稈燃料發電;以黑龍江秸樂、五常華田為龍頭,發展秸稈纖維紙膜、育秧基質板、有機肥等項目,推動秸稈還田;以香港華潤為龍頭,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零三研究所合作,開發建設生物質天然氣項目,促進五常大米產業生態循環發展。
三是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一心、兩區、多園”的規劃布局,整合財政及社會資金15億元,高標準建設45萬畝優質水稻種植區及高效稻米精深加工聚集區,發展科技研發、生態種植、休閑旅游、農村電商、智慧農業、金融服務等多種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大力開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訂單農業”,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5.6億元,2019年預計可達1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