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信
(山西省陽城縣畜牧局,山西 陽城 048100)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型腦炎病毒(JEV)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本病多發于7~10月的蚊蟲滋生、活動旺季,豬是該病毒的主要增殖宿主、擴散宿主和傳染源。
易感季節管理不善的豬群該病感染率極高,是夏秋季豬場的主要流行病,常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
流行性乙型腦炎屬自然疫源性疫病。JEV于上世紀50年代首先在日本分離獲得,因此又稱日本腦炎病毒。為與甲型腦炎區別,該病定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
JEV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根據基因序列的差異分為五個基因型。JEV毒株分布主要為基因Ⅲ型,近年來有基因Ⅰ型JEV的報道,表明病毒基因型的地域性分布變復雜,病毒地域間傳播擴散趨勢增強。
本病以往主要在亞洲及東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些國家流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少非乙腦流行國家也相繼發生乙腦流行,表明該病已突破原有的地域范圍,正在傳播擴散。

該病的傳染源為帶毒動物,其中豬和馬是JEV在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貯存、增殖宿主和傳染源。馬是病毒的天然宿主與終末宿主,豬是最主要的增殖宿主、擴散宿主和傳染源。
豬感染JEV后血液中病毒量較多,病毒可通過蚊→豬→蚊循環擴散。該病主要通過蚊蟲(庫蚊、伊蚊、按蚊等)叮咬傳播,其中最主要的傳媒是三帶喙庫蚊。該病還可經胎盤垂直傳播,野禽和其他哺乳動物及冷血動物也可散播本病。
JEV多種動物易感,其中馬、豬及人最易感。本病有嚴格的季節性,大部分病例集中出現于7~9月份的蚊蟲滋生繁殖和活動旺盛期,但熱帶地區可長年發病。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該病的發生流行與氣溫、雨量也有密切關系。東北地區流行高峰在8~10月份,華北地區在7~9月,華南地區在6~8月份。
豬對本病高度易感,患豬可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以發熱,有神經系統和生殖系統病變為特征,大多數病例病愈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其易成為帶毒傳染源。
仔豬和育肥豬往往發病突然,病初其體溫高達40℃以上,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萎靡,喜臥、嗜睡,大便秘結,尿色深黃,有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繼而部分豬出現神經癥狀,其共濟失調,如肢體震顫,關節腫脹,跛行,后肢麻痹或磨牙吐沫,搖頭轉圈,四肢痙攣,盲目沖撞,最終麻痹癱瘓而亡,病程一般為1~2 d。
懷孕母豬感染后常表現為高熱、流產、死胎或產木乃伊胎、畸形胎,有子宮炎等。
公豬感染后以睪丸腫大,性欲減退,精液品質差,繁殖性能下降為特征,臨床主要表現為出現睪丸炎,其在高熱后往往一側或兩側睪丸腫脹、陰囊發熱,指壓睪丸豬有痛感,數日后其睪丸腫脹消退,但逐漸萎縮、變硬,最終喪失形成精子功能。
懷孕母豬死胎,流產的胎兒腦腔水腫,俗稱“無腦兒”、“空腦兒”,其腦膜和脊髓充血,皮下水腫,胸腹腔積水,淋巴結腫大、充血,肝脾有壞死點,胎盤水腫、出血。
部分胎兒中樞神經組織發育不全,組織學檢查可見非化膿性腦炎病變。病公豬睪丸實質充血、出血和有壞死灶,睪丸硬化或者體積縮小,與陰囊粘連,實質結締組織化。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并結合病理剖檢等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血清學檢查或病毒分離。

血清學檢查方法有血凝抑制、補體結合、乳膠凝集、酶聯免疫和免疫熒光試驗等。
病毒分離是采集流產或早產胎兒腦組織制成懸液,接種于敏感細胞或乳鼠腦內,進行病毒分離確診。
預防控制該病的有效措施是接種疫苗。養殖場要加強疫情監測,搞好環境衛生,并定期消毒、滅蚊。病死畜及流產胎兒等應嚴格進行無害化處理。
5.1 搞好環境衛生乙腦病毒會在禽畜和人際間傳播。
監測發現,三帶喙庫蚊帶毒率較其它蚊種高,是傳播該病的罪魁禍首。蚊蟲密度增高時,往往乙腦流行嚴重,因此應根據蚊蟲的生活規律和自然條件,在其滋生和繁殖季節前,采取防蚊滅蚊及消毒措施,如搞好豬舍及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填平坑洼地,疏通溝渠,排除積水,清除雜草等,以避免蚊蟲傳播疾病。同時養殖場應加強日常管理,豬舍通風口和門窗應安裝防蚊紗,圈舍內放置多功能防蚊設備,并定期噴灑綠色殺蚊藥物。
5.2 加強免疫接種根據本地區及本場具體情況制訂免疫方案,定期適時接種乙腦疫苗。
疫苗有弱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活疫苗須用專用稀釋液稀釋。母豬群和種豬群通常在蚊蟲活躍季節前20~30 d接種(一般在3~4月份)一次,間隔2~4周進行二免,后備公母豬應在配種前再免疫接種一次,以后按常規免疫。
乙腦重疫區,為提高免疫密度,切斷傳染,其他類型豬群也應進行預防接種。熱帶地區的豬每半年免疫一次。
5.3 加強宿主動物管理發生乙腦時,必須按動物防疫法的有關規定,采取隔離、消毒、撲殺等控制撲滅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患病動物、病死豬及流產胎兒、死胎、胎盤、羊水等均須進行無害化處理,豬舍、飼養用具及污染場所應徹底消毒。
要加強對當年生仔豬或未經過夏秋季節的幼齡豬及非疫區購進豬的管理,因為這些豬一旦感染,容易發生毒血癥,成為傳染源。
5.4 對癥施治有明顯發熱癥狀的患豬可混合肌注復方氨林巴比妥、柴胡和利巴韋林注射液,用量按體重大小確定,每日1~2次,連用2~3 d。
伴有腦膜炎及神經異常、共濟失調者,同時肌注10%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用量為1 mL/10 kg,每日2次,連用3 d。為鎮靜可用安溴索5~20 mL耳靜脈注射,每日1次,連用3 d。
嚴重病例除應用上述藥物外,為防繼發感染導致敗血癥、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乳房炎、陰道炎等,可肌注比龍鏈菌殺注射液(主要成分:10%鹽酸林可霉素、增效劑等),用量為0.2 mL/kg體重,一日一次,連用3~5 d。
睪丸發熱,腫脹輕微者可進行冷敷,嚴重者同時肌注青霉素和復方氨林巴比妥,并用宮炎清原液涂抹睪丸,以消炎鎮痛。為增強公豬性欲,提高精液品質,治療種豬繁殖障礙,可在飼料中添加“好孕萊”(主要成分:核心生殖營養BR,必需生殖營養素β-胡蘿卜素、生物素、葉酸等),用量為500~1 000 g/t,持續使用時間不少于15 d。
對發生早產或流產的母豬,先清除生殖道殘胎、死胎,并徹底消毒。為排除惡露,凈化子宮,預防和治療子宮炎等生殖系統炎癥,調節機體營養平衡,使母豬盡快恢復生產性能,可在飼料中添加“美益生”(主要成分:左旋肉堿、蛋氨酸鋅、生物素等)800 g/t+“并可清”(主要成分:黃芪多糖、甘草酸、黨參等)1 000 g/t,連用10~15 d。
除采取上述對癥治療外,飲食欲正常者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新附優特樂”(主要成分:磷酸泰樂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并可清”+“綠益態”(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復合劑),用量均為1 000 g/t,以提高抗病力。
本病流行季節,全群預防可在飼料中添加復方阿莫西林800 g/t+清熱敗毒散1 000 g/t混飼,在飲水中添加“綠益態”或“維立康”,連用7~10 d。
夏秋季節是自然災害的高發多發期,在遭受洪澇等災害后,受災地積水增加,土壤中的病菌易被水沖出,且死亡畜禽和各種污物隨水流動,極易導致各種傳染病流行。
為防災后乙腦發生與傳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消滅環境中的病原,切斷其傳播途徑。
6.1 及時搜集畜禽尸體及其污染物徹底進行無害化處理。
發生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后,畜禽舍倒塌,大量畜禽因災死亡,加之天氣炎熱,尸體腐爛,蚊蠅滋生,極易造成動物疫病發生與流行。因此,災后要及時搜集畜禽尸體及其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6.2 強化環境消毒,全面消殺蚊蠅。災后要迅速清掃養殖場周圍及清除過水,進水圈舍及設備、用具上的淤泥和污物也應清除干凈,并選擇相應消毒藥物對圈舍、飼養設備、用具及周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開始一周一日消毒二次,第二周一日消毒一次,第三周兩日消毒一次,以后至少一周消毒一次。
重點消毒圈舍,飼養設備、用具、飲用水源及過水地、排水溝渠、低洼坑地、死水潭、池塘等容易積水孳生蚊蠅的場所。
常用消毒藥品有生石灰、燒堿、復方戊二醛、癸甲溴銨、聚維酮碘等。防蚊滅可選擇菊酯類、擬菊酯類殺蟲劑,如除蟲菊酯、避蚊胺等,滅蠅可選用蠅潔凈等。
6.3 緊急免疫接種,保護易感動物,做好個人防護。
為預防和控制乙腦流行,災后要對種公豬、母豬和仔豬實施緊急免疫接種,豬場飼養管理人員、周圍居民及進入災區或疫區搶險救災的高危人群均應接種人用乙腦疫苗,同時,禁止無關人員入場,并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被蚊蟲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