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浙江省杭州市農業技術學校,浙江 杭州 310022)
布氏桿菌病是奶牛的常見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它通過流產物、乳汁及交配方式傳播,有明顯的地方性。
病牛流產,且流產多發生在妊娠5~7個月,其產出死胎或弱胎,胎衣滯留不下,陰門流出紅褐色惡臭液體,因發生子宮炎及卵巢囊腫而長期不孕。病公牛睪丸腫大,觸之痛、熱,有的鞘膜腔積液,壓之有波動。
防控該病應定期檢疫和免疫,每年可用凝集反應檢疫2次,陽性病牛及時隔離治療。疫區牛可用布氏桿菌弱毒菌苗氣霧或飲水免疫,菌苗也可用于定期預防注射。
被污染的欄舍、用具等用10%石灰乳或3%來蘇兒消毒,糞尿生物發酵處理,尸體、流產胎兒、胎衣等焚燒或深埋,護理、治療病畜的人員及接產人員須加強防護,防止感染。
牛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它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
病畜消瘦,體溫正常或稍高。病初短促干咳,后濕性咳嗽,有時鼻流淡黃色黏液,其精神不振,食欲差。聽診肺區常有啰音,叩診有實音區,檢查時病牛疼痛和咳嗽。大多數病例乳房感染,乳房上淋巴結腫大,乳房表面出現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硬結。病牛泌乳量減少,乳汁稀薄。
防控該病每年春秋兩季應用結核菌素進行檢疫,陽性牛隔離治療,重癥牛宰殺。病牛舍或隔離場常用20%石灰乳、5%來蘇兒、5%熱堿水或20%漂白粉消毒,糞便可堆積發酵。

病初及輕癥每日用異煙肼(雷米封)3~4 g分3~4次混在精料中飼喂,3個月為一療程,癥狀嚴重的可口服異煙肼,每日1~2 g,同時肌注鏈霉素,每次3~5 g,隔日一次。
肝片吸蟲病由肝片吸蟲引起。肝片吸蟲主要寄生于牛的肝臟和膽管中,引起以營養吸收障礙、貧血、消瘦、水腫、異食為特征的疾病。
急性型病牛輕度發熱,反應遲鈍,腹痛,腹瀉,肝臟濁音區擴大,肝部有壓痛,有時患牛突然死亡;慢性型表現為貧血,結膜和口腔黏膜蒼白,頜下、胸部及腹下部水腫,食欲不振,被毛無光,消瘦;懷孕母牛有流產情況,產奶量顯著減少。
防控本病應定期驅蟲,本病流行地區春末冬初各進行一次驅蟲。牛場應嚴格管理糞便,牛驅蟲后排出的糞便應集中堆積發酵,同時應注意飼草和飲水衛生,并選擇無螺地方放牧,消滅錐實螺。
治療可用硫雙二氯酚(別丁),每千克體重40~50 mg,一次投服;硝氯酚(拜耳-9015),每千克體重4~7 mg,一次投服。
產后癱瘓是母牛分娩后突發(產前也可發生)的一種急性代謝性疾病,該病常發生于產奶量高的奶牛。
輕癥能勉強站立,但走路搖擺不穩,后肢發軟,其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體溫正常或偏低。重癥臥地不起,精神沉郁,食欲、反芻停止,瞳孔放大,對各種刺激反應遲鈍,頭頸向后彎至胸部,呈昏睡狀態,體溫下降,四肢冰涼。截癱牛后肢無力,行走搖擺,起立困難或不能起立,但痛覺反應仍正常。
病牛應加強護理,并注意防止褥瘡發生。本病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療:乳房送風療法,即用乳房送風器或打氣筒向奶牛乳房內送入空氣,待其脹滿后用紗布扎住乳頭,1~2 h后再解開紗布。用鈣劑、葡萄糖治療無效的病牛,可肌注腎上腺皮質素,如醋酸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發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受影響的動物一般是牛、羊、豬等偶蹄動物,其主要多發于秋、冬、春季。病畜主要癥狀為體溫升高到40~41℃,舌面或上下唇、牙齦、蹄部、乳房等處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有時水泡連成片,水泡破裂后留下邊緣整齊的爛斑,病畜流白色黏稠的口水。
發生該病后應立即隔離病畜,封鎖疫區,死亡病畜須高溫無害化處理。防控該病應嚴禁從有該病的國家和地區購入種畜及畜產品、飼料等。疫點及受威脅的動物用疫苗和高免血清注射,同時建立免疫安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