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棟禮
摘要? ? 本文介紹了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具體包括種子處理、播種育苗、整地插秧、合理施肥、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 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11.048?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022-01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轉變,人們對優質水稻的需求更加旺盛。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就必須不斷提高水稻的生產質量、數量。實行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對我國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 種子處理
1.1? ? 選種消毒及浸種
水稻播種前,選種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通常借助風車分離飽滿種子與癟粒,育秧期間也需分類進行。稻瘟病區或是引至外地的種子,需在40%富士一號1 000~1 500倍液內浸泡24 h;或浸泡在1%石灰水內3~4 d后用清水洗凈,催芽播種。一般情況下水稻需要持續3 d浸種,采用藥劑消毒的種子需再持續浸泡1~2 d。浸種期間,需每日換水2~3次[1]。
1.2? ? 催芽
在28~32 ℃條件下催芽能夠保持整齊一致的芽。若無催芽器可在育苗大棚內、室內地上或火坑上進行,有催芽器最宜。首先,撈出完成浸種的種子,在40~50 ℃溫水中預熱至28 ℃左右后,立刻撈出,用種子袋裝好后置于室內墊有30 cm稻草并鋪有席子的地上;若是置于火坑上催芽,需將塑料布或麻袋蓋于種子袋上,并將溫度計插入袋內,通過實時監測,確保溫度保持在28~32 ℃之間。此外,還需保持濕度,上下翻倒,盡量保持整體一致的溫度、濕度。種子發芽期間會有大量二氧化碳產生,溫度自然上升,此時需要避免高溫損壞種子[2]。發芽通常僅需2 d即可,待超出80%的種子破胸露白后應將溫度降低,此時芽長約1 mm。
2? ? 播種育苗
優選稻種與土質環境之后,應合理選擇育苗方式、播種時間,以實現水稻優質高產種植。水稻發芽、生長及灌漿結實、齊穗階段皆會受播種時間的影響,而稻米產量、營養成分含量及精米率等也會受影響[1]。因此,播種時間的選擇應當與所選稻種灌漿結實期氣溫條件、齊穗時間范圍充分結合。同時,通過合理選擇育苗方式,如膜床和大棚育苗,為育苗提供必要的保溫措施。
3? ? 整地插秧
插秧前,應當合理修整灌、排渠系,并確保田塊地平土碎、埂直邊齊,規整條田格田。通常情況下,水田耕翻深度以15~20 cm為佳,在農家肥和化肥施用后,通過耕翻能夠充分混合肥與土,隨后泡田耙地。在完成耕地后用丁草胺1.5 kg/hm2封閉滅草,插秧可在施藥后5~6 d進行。移栽期間,為了防治葉瘟,應用富士一號乳油兌水進行噴霧,破口始穗期、齊穗期分別進行1次穗頸瘟防治。借助機械插秧,不僅能使工作效率提升,而且還可確保均勻的株距及每穴秧苗數。采用大壟雙行種植,將2行水稻種植于大壟上并將小行距縮小、壟間距離加大,以優化通風透光效果,實現產量提升[3]。
4? ? 合理施肥
肥料的合理選擇及施用時間的正確把握,能夠有效提升稻米質量[2]。以基肥、穗肥、粒肥的方式進行施用,可為水稻生長周期提供充足的營養。氮、磷、鉀和硅等都是有利于水稻生長的肥料元素,然而此類元素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稻米質量,其中氮肥則是影響最大的一種元素。通過氮肥的合理施用,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外觀品質,同時也可使稻米具有更高的營養成分,使其內在品質得到提升[4]。施用含量不同的氮肥也會有不同的影響。如氮肥一次性施用,盡管能提高直鏈淀粉含量,然而卻會導致蛋白質含量降低;分期施用氮肥,在實現稻米蛋白質含量提升的同時,也可有效降低堊白度。
5? ? 病蟲草害防治
在防治蟲害時,應以選用具有較強抗蟲性的水稻品種為主,還可通過消毒種子、及時施用防蟲藥物、經常性查苗、運用天敵等進行防治。如出現極為嚴重的病蟲害時,可合理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物,在嚴格把控用量的基礎上,遵循“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原則有效控制病蟲害,避免稻米質量受到影響。在清除雜草時,應以中耕除草結合化學除草的方式進行。及時采取翻耕、水旱輪作等中耕除草方式,不會對稻苗造成太大傷害;在化學除草期間,合理選擇除草劑,通常于移栽返青后7 d內施用。
6? ? 收獲
及時收割成熟后的稻米,合理把控時間。收割過早會有不飽滿的稻米,精米率、營養成分含量也會受到影響;收割過晚,稻米色澤差、透明度低,且極易脫落,影響產量。具體收割時間應根據稻米品種、含水率等確定。
7? ? 參考文獻
[1] 梁英,段文歐.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6):183.
[2] 佚名.淺談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J].新農業,2018,884(23):22-23.
[3] 吳志勇.中浙優8號在順昌縣機插的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19,37(1):29-31.
[4] 陳廷剛,董盛盛.水稻新品種寧粳8號的特征特性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