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莉
摘要? ? 為了提高土地產出率,近些年玉米與大豆間作模式在阜陽市得到了推廣。本文從科學選種、選地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收獲等方面總結了玉米與大豆間作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玉米;大豆;間作;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65.1.048;S513.048?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030-01
玉米與大豆是潁州區種植的主要旱地作物。近些年來,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為了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率、提高農作物總產,當地推廣了玉米與大豆間作模式。目前,此模式得到了廣大農戶的認可,并在當地得到推廣[1]。現總結玉米與大豆間作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農戶提供參考。
1? ? 科學選種
為實現作物高產,一項關鍵的措施即為品種選擇。在玉米與大豆的間作模式中,玉米品種要求是產量高、抗逆能力強、株型緊湊、中矮稈的雜交品種,大豆品種則要求是熟期偏早或中等、耐陰性好、矮桿、結莢能力強的品種。最好選擇包衣種子,可對玉米黑穗病、地下害蟲等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2]。如果種子未經包衣處理,則在播種之前5~7 d進行曬種處理,一般曬2 h即可。在曬種過程中將小粒、癟粒、殘粒剔除。大豆種子可選擇鉬酸銨(鉬酸鈉20 kg+水1 kg,混合均勻后噴灑種子50 kg)進行拌種或者將根瘤菌試劑均勻噴灑種子,待種子晾干后播種,可使大豆產量增加10%~15%[2]。
2? ? 選地整地
選土壤肥力好、土質疏松、有良好排灌條件的地塊進行玉米與大豆的間作,采用機械深翻,將地面充分耙碎、整平,確保田間無雜草。整地前施45%復合肥180 kg/hm2作基肥[3]。
3? ? 科學播種
盡早播種,潁州區建議在6月中旬前完成播種工作。玉米與大豆均選擇機械播種,玉米可選擇單行點播器進行點播(播深為5~7 cm,每穴播種2~3粒),大豆選擇多功能播種機進行條播(播深為3~6 cm)[1]。間作模式有2種。一是3行玉米間作大豆3行,玉米的穴距、行距分別為35、60 cm,每穴栽植2株玉米苗,最后的留苗密度控制為5.4萬株/hm2;玉米與大豆之間控制行距為40 cm左右;大豆的穴距、行距分別為20、40 cm,每穴留苗2株,最后留苗密度10.65萬株/hm2;二是2行玉米間作大豆4行,玉米的穴距、行距分別為30、50 cm,每穴留2株,控制最后留苗密度4.8萬株/hm2;玉米與大豆之間留行距為40 cm左右;大豆的穴距、行距分別為20、40 cm,每穴留2株,控制最后留苗密度21萬株/hm2。播種結束后施入種肥,并與種子保持距離。
4? ? 田間管理
大豆出苗后,做好查苗、補缺、間苗等工作,結合大豆品種確定最終留苗密度。在大豆剛開花至開花盛期葉面噴施鉬酸銨溶液540 kg/hm2;大豆進入開花結莢期后,施入尿素75 kg/hm2作追肥,并選擇稀釋的磷酸二氫鉀溶液450 kg/hm2進行葉面噴霧,每10 d左右噴1次,連噴3次,可以促使干物質積累,提高大豆產量。若遇干旱,則要及時在開花、結莢、鼓粒等關鍵時期澆水,確保大豆生長所需的水分,避免花莢脫落。若遇連續降水則要及時排水,避免田間出現漬害。
玉米間苗在3葉時進行,定苗在5葉時進行,3~5葉時施尿素135 kg/hm2作追肥;玉米進入大喇叭口期后施入碳酸氫銨675 kg/hm2或尿素345 kg/hm2作追肥;玉米進入授粉期后補施碳酸氫銨225 kg/hm2作攻粒肥。玉米在拔節、開花、灌漿等時期需水量較大,當土壤中水分含量在65%以下時及時灌溉,以為玉米提供充足的水分[3]。
5? ? 病蟲草害防治
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可選擇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者40%克瘟散乳劑800倍液等藥劑,每隔7 d左右噴1次,連噴3次即可[4]。防治玉米粗縮病,重點是做好預防,加強管理,選擇藥劑拌種。防治玉米螟,可用50%辛硫磷乳油600倍液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時噴施心葉部位。防治灰飛虱,可在剛發病時選擇2%植病靈乳油800倍液、10%吡蟲啉180 g/hm2進行噴霧,每隔7 d左右噴1次,連噴3次。防治玉米蚜蟲,可選擇40%氧化樂果乳油1 800倍液,或者10%吡蟲啉150~180 g/hm2進行噴霧。防治大豆霜霉病、紫斑病,可選擇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者70%~8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進行噴霧,每隔7 d左右防1次,連噴3次。防治大豆食心蟲,可在大豆進入花莢期后選擇5%高效氯氰菊酯720~750 mL/hm2等進行噴霧。播種后用50%乙草胺乳油1 350 mL/hm2與750 kg/hm2水混合均勻后噴施地面,可有效控制早期雜草萌發。
6? ? 收獲
成熟后及時收獲,可用小型玉米收獲機收獲玉米,通過人工收獲大豆。
7? ? 參考文獻
[1] 羅春新,胡萍,胡正榮.玉米大豆間作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14(11):28-29.
[2] 蔣仙倩,虎彥芳,余孝芬.玉米間作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3):163.
[3] 那榮輝.西南地區玉米套作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世界,2016(4):15-16.
[4] 王樹立.大豆與玉米間作高產栽培配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