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家平 張玉梅
摘要? ? Q兩優851是安徽荃銀高科用母本151S與父本YR851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秈新組合,區試中表現分蘗力強、結實率高、高產穩產、生育期適中等特點,已完成區域試驗,目前在申請審定中。本文介紹了Q兩優851的選育經過,概括了其特征特性,總結了其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兩系雜交水稻;Q兩優851;選育經過;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11.038?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031-01
Q兩優851由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家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技術創新聯盟合作,利用分子設計育種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推出具有劃時代、突破性的品種。
1? ? 親本特征特性及選育經過
1.1? ? 親本特征特性
母本151S:系荃銀高科種業利用以柱頭外露高和抗倒性好的1892S為母本,與分蘗性好、米質優的新安S為父本雜交,然后再用1892S回交(即[1892S/新安S//1892S])選育的具有抗倒、優質、高異交率、強配合力等特點的兩系不育系,2016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技術鑒定。該不育系在合肥種植,不育期株高為76.5 cm,穗長平均為26.5 cm,單株成穗數10~15穗,每穗總粒數195粒;柱頭紫色,柱頭外露率較高,未噴九二○其柱頭外露率為73.5%,雙外露率為38.5%。葉片直挺平展、中長,葉色綠,株型好。
父本YR851:系安徽荃銀高科種業利用五山絲苗與自育抗病恢復系YR0822雜交后系統選育而成的抗病、高產、優質恢復系。
1.2? ? 選育經過
Q兩優851是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春季用常規稻YR851與不育系151S進行測配的兩系雜交水稻,2014年在合肥正季種植觀察,表現雙親優勢互補,綜合性狀好。2015年、2016年該組合參加本公司組織的生態測試試驗,表現突出。2018年參加南方稻區企業區試聯合體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B組水稻品種試驗,并已完成試驗程序,正在申請審定。
2? ? 特征特性
2.1? ? 生育期
Q兩優851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栽培,全生育期2年區試133 d,較對照豐兩優四號遲熟0.4 d。
2.2? ? 主要經濟性狀
Q兩優851株高適中,株型緊湊,分蘗力強,長勢繁茂,穗大粒多。平均有效穗數252萬穗/hm2,株高114.8 cm,穗長25.3 cm,每穗總粒數223.7粒,結實率78.4%,千粒重23.3 g。
2.3? ? 產量表現
Q兩優851于2017年初試平均產量8 956.2 kg/hm2,較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2.8%,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65.22%。2018年續試平均產量10 075.5 kg/hm2,較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8.08%,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100%,較組平均增產4.88%。2年區試平均產量9 515.85 kg/hm2,較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5.44%,增產點比例82.61%,較組平均增產1.5%。2018年同步生產試驗產量9 609.3 kg/hm2,較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5.23%。豐產性和穩產性好。
2.4? ? 抗性
稻瘟病綜合指數2.9級,穗瘟損失率級3級;白葉枯病平均級6級,最高7級;褐飛虱平均級8級,最高級9級;孕穗—抽穗期耐熱性5級??沟剐詮?。
2.5? ? 米質較優
Q兩優851米質好,口感佳。整精米率64.5%,長寬比3.3,堊白度2.8%,堿消值5.3級,膠稠度71.0 mm,直鏈淀粉含量13.7%,達部標優良3級。
3? ? 栽培技術
3.1? ? 適時播種,培養壯秧
Q兩優851屬于中秈類型組合,生育期相對穩定,作單季稻栽培,4月20日至5月20日播種,秧田播種量控制為90 kg/hm2,大田用種量為11.5 kg/hm2;秧田基面肥施用尿素75 kg/hm2、過磷酸鈣300 kg/hm2、氯化鉀75 kg/hm2、腐熟農家肥15 000 kg/hm2作為基肥。1.5~2.0葉時施斷奶肥,施尿素45 kg/hm2;3~4葉時施壯苗肥,施尿素90~105 kg/hm2;移栽前4~5 d施送嫁肥,施復合肥45~60 kg/hm2,同時施送嫁藥,用50%殺蟲雙水劑2.3 kg/hm2兌水900 kg/hm2防治三化螟[1]。
3.2? ? 合理密植
Q兩優851株高適中、分蘗力強,穗大粒多,增產潛力強,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確定合理株行距與基本苗數是高產的重要基礎。葉齡4.5~5.5片移植為宜,一般栽插規格為22.3 cm×23.0 cm或17 cm×20 cm,基本苗120萬~150萬株/hm2。
3.3? ? 科學施肥
該品種耐肥抗倒,應保證前期早生快發,后期不缺肥,利于形成大穗,增加籽粒充實度,提高結實率,不早衰。采用前重、中輕、后補的施肥原則[2]。移栽前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蘗肥。插后5~7 d第1次追肥,施尿素75 kg/hm2;插后10~12 d第2次追肥,施尿素120 kg/hm2、復合肥225 kg/hm2、鉀肥112.5 kg/hm2,促進多分蘗、早分蘗、早夠苗;第3次追肥在幼穗分化期,施尿素45 kg/hm2和鉀肥113 kg/hm2,促進大穗大粒,提高分蘗成穗率[3]。另外,在幼穗分化末期補施復合肥45~60 kg/hm2,同時要視苗情,管理和防止后期氮肥過多影響結實率和誘發病蟲害。
3.4? ? 合理排灌
移栽時田內保留不超過10 mm的微水層。返青期水層30 mm左右,分蘗期保持淺水層10~30 mm,播種后70 d左右開始曬田,拔節、孕穗和抽穗開花階段維持10~40 mm淺水層,乳熟和黃熟期采取間歇活水灌溉,收割前7 d左右排水落干[4]。
3.5? ? 綜合防治病蟲害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根據當地植保植檢站的預測預報,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時進行有效防治。播種前應進行種子消毒,以防種子帶菌;插后5~7 d結合施肥施用水田除草劑,并保持3~5 cm深水層,以充分發揮除草效果且保證禾苗安全。大田期主要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紋枯病和稻瘟病。
4? ? 參考文獻
[1] 劉善德,包富生,程建平.優質兩系雜交中秈稻兩優825的選育與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16):3030-3033.
[2] 黎紹波.霍山縣單季雜交中秈稻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7):40-41.
[3] 許俊勇,馬國華,荀飛瓊,等.雜交稻Y兩優689的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2):185-186.
[4] 夏莉莉,相同德.寶應地區有機水稻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