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東
摘要? ? 本文總結了雜交玉米陜科9號高產制種技術,包括父母本性狀、基地選擇、播前準備、播種、放苗與間定苗、花期預測及調控、肥水管理、去雜管理、去雄管理、清小苗與割父本、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制種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玉米;陜科9號;高產;雜交制種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13.038?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032-02
陜科9號是寶雞迪興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以自選系dx36為母本、自選系dx33作父本雜交組配育成的春播玉米新品種。2012年3月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陜審玉2012020號。授權合肥豐樂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獨占生產經營權。2017年通過甘肅省備案登記((甘)引種〔2017〕001號),2018年通過新疆備案登記(新引玉(2017)056)、內蒙古備案登記(蒙引玉2018110號)。陜科9號在田間表現豐產潛力大、穩(wěn)產、優(yōu)質、抗病、耐旱、耐瘠薄等優(yōu)點,深受種植戶的喜愛,特別是品種具有糧飼兼用的特點,在農牧混合區(qū)推廣前景更加廣闊。因此,陜科9號的高產制種技術,是確保品種能夠大面積推廣的基礎,對于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自2013年以來,在海南、甘肅張掖進行試制種,通過試驗總結親本性狀、生育期、播種差期、種植密度等關鍵數據。從2014年開始陜科9號在甘肅張掖基地進行正式制種,不斷總結高產制種技術,使陜科9號制種產量逐步升高,從2014年制種產量3 807.1 kg/hm2提高到2018年制種產量5 767.7 kg/hm2,高產田塊達7 550 kg/hm2。因此,總結陜科9號高產制種技術對指導生產意義重大。
1? ? 父母本性狀
母本dx36全株19~21片葉,晚熟;幼苗生長勢強,株型緊湊上沖,葉色深綠,葉鞘紫色,株高220 cm,穗位85 cm;雄穗分枝1~3條,護穎綠色帶紫條紋,花藥紫色,花絲粗紫紅色。果穗性狀為白軸,筒形穗,籽粒半馬齒形,穗長18 cm左右,穗行數16~18行,籽粒黃色。
父本dx33全株17~18片葉,穗上5葉;株型平展,莖稈粗壯,長勢較強,葉片寬,葉尖披,葉色淺綠,幼苗葉鞘淺紫色,株高180 cm,穗位70 cm;雄穗發(fā)達主枝粗,分枝6~12條;護穎綠色,花藥淺紫色,花絲紫色。果穗性狀為白軸,錐形穗,籽粒半馬齒形,穗長17 cm左右,穗行數14~16行,籽粒赤紅,顏色不一致;花粉高溫敏感。
2? ? 基地選擇
制種基地選擇在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張掖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東經100°06′42″,北緯39°24′50″)、河西走廊中段、祁連山北麓,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傾,海拔為1 412~1 700 m,是依靠祁連山融雪的灌溉農業(yè)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區(qū)。該地≥10 ℃年有效積溫2 941~3 088 ℃;日照時數為268~3 088 h,生長季節(jié)日光能系數IH值為6.9,全年平均溫度7.6 ℃,年均降雨量113~200 mm,無霜期138~179 d。其中,甘州區(qū)≥10 ℃年有效積溫3 076.1 ℃,平均日照時數3 085 h,海拔1 474 m。張掖地區(qū)為砂壤土,以黑河水灌溉為主,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土壤條件適宜玉米制種生產。選擇土地肥沃、地力均勻、灌溉方便的田塊制種,避免在遮蔭地、鹽堿地制種。
3? ? 播前準備
3.1? ? 親本包衣
母本需包衣防治絲黑穗病和蚜蟲;注意父、母本包衣劑顏色,要區(qū)分開,以防混雜。
3.2? ? 整地覆膜
施用農家肥45~75 t/hm2+玉米專用復合肥或二銨450~600 kg/hm2+硫酸鉀75 kg/hm2作底肥;若是鹽堿地則建議復合肥改為硫酸銨525 kg/hm2。覆膜時膜面要平整、緊實、寬度≥50 cm;提前5~7 d完成覆膜;播后不立即澆水的地塊,覆膜前確保墑情充足(表土1 cm以下可見濕土)。
4? ? 播種
播種時間在4月12—25日,當地下5 cm處地溫連續(xù)5 d穩(wěn)定在10 ℃以上時即可開始播種,低洼、冷漿地一般比平地晚播7 d左右。父、母本按2∶5行比加全田滿天星,行比2期父本比例為1∶1。先播母本,母本株距23 cm、行距50 cm;母本每穴2粒,播量37.5 kg/hm2;母本株數62 115株/hm2。
父本行比株距23 cm、滿天星株距50 cm。母本播后第13~14天播一期父本,播5穴留5穴;滿天星父本與一期行比父本同播。再過5 d,播二期父本,播空下的5穴。父本每穴2粒,播量22.5 kg/hm2;父本株數39 840株/hm2。
5? ? 放苗與間定苗
在玉米出苗后一次性完成放苗培土,防止燙傷[1]。幼苗3~4葉間苗,5~6葉定苗。間定苗時,要去雜、去劣,原則上每穴單苗,不留雙苗。缺苗嚴重地塊特殊對待,相應的處理措施必須登記。
6? ? 花期預測及調控
玉米制種花期相遇標準為母本吐絲20%時,父本散粉率5%。預測花期方法為葉片檢查法、剝葉檢查法。適時進行花期調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苗期調節(jié)。以早為宜,以促為主,重點在父本調節(jié)上。發(fā)育早的親本少施肥、深中耕;對發(fā)育遲緩的親本偏水、偏肥加調節(jié)劑促生長。二是大喇叭口期調節(jié)。在喇叭口期對發(fā)育偏晚的親本噴施葉面肥;在孕穗期噴施萘乙酸(父本一季處理不能超過2次,否則容易出現雄穗敗育),可使雌穗花絲提前吐出,而雄穗散粉不受影響;對偏早親本進行斷根處理;在父本偏弱或偏晚時,在父本抽雄前期將頂部2片葉摘掉(留葉鞘),有利于早散粉。三是超前摸苞去雄。在抽雄前發(fā)現母本花期偏晚,可采取母本摸苞去雄或帶葉去雄,促其早吐絲2~3 d;反之,母本花期偏早,則母本晚去雄,可推遲吐絲1~2 d。四是剪苞葉。當母本雌穗苞葉過長、過緊而吐絲晚時,在母本雌穗吐絲量達40%左右時,實施母本剪苞葉,幫助花絲伸出。五是人工輔助授粉。在花期相遇不好時,人工輔助授粉很重要。以8:00—9:00露水干后收集花粉,12:00之前完成輔助授粉為宜。
7? ? 肥水管理
一般情況下澆水不少于6次,結合澆水配合追肥。苗期蒙頭水一般于5月下旬至6月初澆灌,配合施復合肥或二銨225~300 kg/hm2;拔節(jié)期二水一般于6月中旬澆灌,配合施尿素150~225 kg/hm2;抽雄前三水一般于7月上旬澆灌,配合施尿素150~225 kg/hm2;灌漿期四水一般于7月下旬澆灌;乳熟期五水一般于8月上中旬澆灌;蠟熟期六水一般于8月下旬澆灌;往后澆水與否視墑情而定[2]。
8? ? 去雜管理
制種雜株率控制按國標執(zhí)行,即一次檢查累計雜株率 ≤0.2%。全生育期去雜分為以下6個階段:一是苗期去雜。結合間定苗完成去雜,母本留整齊一致的苗;二是拔節(jié)期去雜。以葉色、高度為判斷依據,去除高苗、壯苗、雜苗等;三是喇叭口期去雜。以葉色、株型、高度為判斷依據,去除高苗、壯苗、雜苗、劣苗等;四是抽雄前去雜(去雜關鍵時期)。以葉色、株型、高度、雄穗形態(tài)、花絲顏色、花藥顏色等為判斷依據,去除雜株、劣株、異種自交系等;五是花期去雜。以葉色、株型、高度、雄穗形態(tài)、花絲顏色、花藥顏色等為判斷依據,嚴格控制母本雜株、散粉株,嚴格控制父本散粉雜株;六是灌漿成熟期去雜。結合收購前田間復檢、收購驗質2個環(huán)節(jié)把雜株穗、父本穗全部去除干凈[3]。
9? ? 去雄管理
母本去雄采取摸苞抽雄,抽雄帶葉1~2片。去雄后母本散粉株率按國標執(zhí)行,即母本一次檢測累計散粉株率≤0.4%,母本二次檢測累計散粉株率≤0.1%。去雄時必須按要求進行,做到及時、干凈、徹底。在完成去雄工作的同時,務必清除父、母本雜株。
10? ? 清小苗與割父本
清小苗是指清理田間三類苗,即小苗、病苗、弱苗。從拔節(jié)期開始直至割父本時結束,結合去雄和割父本開展,確保清除徹底。清小苗標準為每塊地三類苗比例≤0.2%(10株)。
割父本是指父本散粉結束后及時、徹底割除行比和滿天星父本,既可改善通風透光性,又可防止后期父本穗混雜。
11? ?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4]。
南方銹病危害葉片葉鞘,可風傳,多次侵染;高溫高濕條件易重發(fā)。在防治上,可用粉銹寧、康露等藥劑噴霧,嚴重的可用揚彩等噴霧,易感品種防治3遍。
絲黑穗危害雌穗(球狀)、雄穗,土傳和幼苗侵染;高寒或早播區(qū)易發(fā)。在防治上,應用特種種衣劑包衣防治苗期蟲害,后期采用粉銹寧、三唑酮、丙環(huán)唑、揚彩等藥劑噴霧。
瘤黑粉病危害全植株,雌穗瘤狀;可土傳、風傳和生長季侵染;濕度大或種植過密時易重發(fā)。在防治上,可用粉銹寧、三唑酮、戊唑醇、丙環(huán)唑、揚彩等藥劑噴霧。
紅蜘蛛為害全生育期,尤其是心葉期開始為害嚴重。在防治上,應“村社聯防”形成保護帶,藥劑可用石硫合劑、阿維·噠螨靈、噻螨酮等。
螟蟲、棉鈴蟲為害全生育期,尤其是心葉期開始為害嚴重;在上代蟲口多、高溫高濕條件下易重發(fā)。在防治上,于心葉末期用呋喃丹、克百威顆粒丟心,或噴施高氯、甲維鹽、毒死蜱、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NPV)等,嚴重的地塊可選用進口藥劑福戈、普尊或康寬防治。
蚜蟲群集于葉片背面、葉鞘、心葉、花絲和雄穗取食,導致吐絲不暢;另外,還可傳播矮花葉病毒。在防治上,于抽雄前有蚜株率大于30%時防治,可采用吡蟲啉、啶蟲脒、艾美樂、苦參堿等藥劑噴霧。
12? ? 參考文獻
[1] 王國興,雷格麗,溫超旺,等.高產優(yōu)質大穗型玉米新品種陜科9號選育報告[J].種子世界,2013(6):53.
[2] 羅松彪,張衛(wèi)東,吳義兵,等.雜交玉米陜科6號高產制種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8(21):52-54.
[3] 雷格麗,王國興,溫超望,等.玉米新品種陜科9號特征特性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13,31(3):60-61.
[4] 秦永田,王要闖,王彬,等.玉米雜交種豫單811素本繁殖及制種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3(5):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