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暉 張月娥 黃慶軍 李良根 陳昀
摘要? ? 馬尾松是新邵縣的鄉土樹種,分布廣,面積大,加之近年來退耕還林普遍栽植的濕地松和火炬松,為馬尾松毛蟲的繁殖以及暴發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本文介紹了馬尾松毛蟲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危害性,并提出了綜合防控馬尾松毛蟲的措施和建議,以期為馬尾松毛蟲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 馬尾松毛蟲;生物學特性;危害性;防控措施;建議;湖南新邵
中圖分類號? ? S763.42+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123-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新邵縣位于湘中邵陽盆地和新漣盆地之間,俗有“湖南之心”稱謂,是湘江一級支流“漣水”的發源地,地貌屬中低山丘陵地帶,山丘占全縣面積的71.6%。資江是新邵縣的母親河,由南到北貫穿全縣,流程達53.5 km。新邵縣縣域國土總面積178 091.0 hm2,有林地面積107 136.0 hm2,其中松林面積為35 400.0 hm2,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33.04%,森林覆蓋率達57.48%[1]。
馬尾松毛蟲是新邵縣本土常發性、歷史性害蟲,主要為害馬尾松、濕地松和火炬松等森林植物,以幼蟲取食松針,1 年發生2代,以幼蟲越冬[2]。馬尾松是新邵縣的主要鄉土樹種,分布廣,面積大,加之近年來退耕還林普遍栽植的濕地松和火炬松,為馬尾松毛蟲的繁殖以及暴發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為保護縣域生態環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預防馬尾松毛蟲暴發成災,研究和探索馬尾松毛蟲的防控技術和方法,對確??h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 ? 馬尾松毛蟲生物學特性
馬尾松毛蟲屬完全變態類昆蟲,1個世代經過成蟲、卵、幼蟲、蛹(繭)4個發育階段。成蟲對紫外線敏感,幼蟲通常喜食老葉,成蟲通過飛翔、幼蟲通過爬行擴散。通過監測普查發現,馬尾松毛蟲主要以幼蟲在寄主植物的樹皮縫隙中越冬。越冬代幼蟲3月初開始出蟄活動,4月中旬左右是危害高峰期,4月下旬轉入化蛹階段;第1代幼蟲6月上旬孵化,7月上中旬是危害高峰期,7月底至8月初成蟲進入羽化產卵階段;第2代幼蟲8月上旬開始孵化,只要溫度適宜和蟲口基數大,8月下旬也會出現危害高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蟲陸續羽化產卵。
馬尾松毛蟲屬暴發種,在寄主、環境、自身機理以及遺傳等因素綜合影響下,一般每隔3~5年暴發1次,大體經過潛育期、增殖期、暴發期、消退期4個階段[3]。暖冬氣候以及人工栽培純林為馬尾松毛蟲的發生危害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2004年、2008年、2012年、2018年在新邵縣常災區馬尾松毛蟲相繼暴發成災,最大發生面積達1 551.0 hm2,最高單株蟲口密度達213條。為了迅速控制蟲災,采取了人工化防措施,短期內確實消滅了害蟲,但往往是治標不治本,可持續防控收效甚微,以致形成3~5年的馬尾松毛蟲暴發周期。
2? ? 馬尾松毛蟲的危害性分析
2.1? ?對林業經濟的危害
松林資源遭受馬尾松毛蟲危害后,輕者影響材積生長、松脂和種子產量,嚴重者如“火燒狀”,引發次期性生物災害,致使松樹大片死亡。據推算,遭受馬尾松毛蟲危害的松林當年生長量減少1.38 m3/hm2、松脂減產279.0 kg/hm2[4]。近年來統計發現,全縣年平均受害松林1 000.0 hm2,造成松木、松脂經濟損失達152.7萬元(松木500.0元/m3,松脂3.0元/kg),嚴重影響當地林業經濟發展和林農增收。
2.2? ? 對生態環境的危害
新邵縣有松林面積35 400.0 hm2,一旦暴發馬尾松毛蟲,松林生長便受到嚴重影響,林相遭受嚴重破壞,松林涵水保土能力減弱,凈化空氣能力削弱,生態效益隨之降低。為防控馬尾松毛蟲的暴發危害施用化學農藥,難免造成環境污染;受害的馬尾松成片似“火燒狀”,也會顯著降低其觀賞性,影響全域旅游業的發展。
2.3? ? 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馬尾松毛蟲大發生時,幼蟲爬滿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十分擾民;尤其是蟲體上的毒毛,一旦接觸人體,輕者引起皮膚紅腫刺癢,重者出現全身不適、關節疼痛,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幸福指數。
3? ? 防控措施
3.1? ? 立足基層測報工作
加強鎮、鄉林業工作站的指導和培訓,激發村級蟲情報告員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蟲情測報網絡,及時掌握發生地點、發生面積和松林受害程度,確保監測覆蓋率達到100%、測報準確率達到90%以上;適時發布蟲情預報,提出準確的防治時間、地點、方法,指導林農開展防治工作。
3.2? ? 加強營林管理
由于造林綠化的全面推進,人工造林面積不斷增加,且大多為人工純林,林齡處于中幼林階段,造成有害生物增加,對森林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5],應加強營林管理。一是采取封山育林、撫育間伐等措施,提高林分郁閉度,豐富生物多樣性;二是補植補造闊葉林樹種,通過人為干預將純林改造為混交林,提高林分穩定性。
3.3? ? 采用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既簡便、經濟,又不污染環境。在當地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懸掛頻振式殺蟲燈誘殺馬尾松毛蟲成蟲,可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3.4? ? 優選生物防治
將病蟲害防治納入生態修復規劃、造林綠化設計和森林經營方案中,推行以生物防治為主的調控措施[6]。在馬尾松毛蟲越冬代及第1代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一般丘陵區放蜂時間為5月中旬,山區放蜂時間為5月下旬,放蜂量為120萬~150萬頭/hm2;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對天敵昆蟲的保護。
3.5? ? 慎用化學防治
對大發生年及蟲源中心,在生物防治難以控制,必須采用化學防治措施迅速壓低蟲口密度、制止擴散蔓延時,最好抓住馬尾松毛蟲越冬代防治關鍵時期,在3~4齡時施藥,首選擬除蟲菊酯等農藥。
3.6? ? 提倡自然防治
通常對無災區、偶災區的松毛蟲災害不開展化學防治,即使該區域呈現暴發狀態,只要蟲口基數有下降趨勢、蟲齡呈現老熟狀態(5~6齡以上),則可不必開展化學防治,任其自然消亡。
4? ? 建議
4.1? ? 加強預測預報
充分發揮國家級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的骨干和示范引領作用,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可靠[7]。定期為各級測報員“充電”,明確專職測報員、兼職測報員和蟲情報告員的工作職責,推行績效目標管理措施,確保實現病蟲害防治“治早、治小、治了”的工作目標,扎實做好預測預報基礎工作。
4.2? ? 強化宣教工作
馬尾松毛蟲危害可防可控,通過廣泛宣傳引起各級領導干部的高度重視,激發林農防蟲治蟲工作的積極性。同時,要利用送科技下鄉平臺,勤下基層,壓實責任,推廣科學實用技術,將政府的意志轉變為林農實實在在的行動。
4.3? ? 實施生物防治
針對新邵縣螟蛾類害蟲天敵自然種群相對較少的現狀,采取人為干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好精準測報工作的前提下,一方面通過釋放赤眼蜂和長距繭蜂,增加低蟲口密度林分中的天敵種群數量,利用天敵治蟲;另一方面開展無公害防治,例如對處于高蟲口密度的林分使用仿生農藥吡蟲啉等,該類藥劑具有高效的殺蟲效果,對環境和天敵昆蟲相對安全[8]。
4.4? ? 力推綜合防控
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理,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森防指導方針,不斷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水平[9]。針對馬尾松毛蟲的發生規律和特點,采用營林措施、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以及自然防治等措施加以防控,構建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強化預警機制建設[10]。
4.5? ? 構建防治工作多元化投入機制
將馬尾松毛蟲等本土常發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經費納入縣級公共財政預算,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11]。隨著南方集體林權制度的建立,林農自然成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主體,“誰經營、誰防治,誰受益、誰出錢”的責任制度[12]呼之欲出,主體者的防治責任已經明確;同時,探索成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服務公司”勢在必行?!罢疇縿印⒉块T推動、主體行動”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服務工作格局相繼形成,防治工作多元化投入機制已經建立,新邵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定會取得顯著成效。
5? ? 參考文獻
[1] 李曼,呂雄峰,陳雄,等.新邵縣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及防控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19):158-159.
[2] 楊俊,肖軍山,孫春濤,等.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及防控對策:以湖南新邵縣為例[J].防護林科技,2017(3):77-79.
[3] 張真,李典謨.馬尾松毛蟲暴發機制分析[J].林業科學,2008,44(1):140-150.
[4] 費曉強.潛山縣馬尾松毛蟲風險管理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7(2):109-110.
[5] 張國慶.森林健康與林業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77-80.
[6] 宋玉雙.論林業有害生物的無公害防治[J].中國森林病蟲,2006,25(3):41-44.
[7] 葛賢權.有害生物防治理論及我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法制化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24):173-175.
[8] 宋玉雙,黃北英.中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的新進展[J].中國森林病蟲,2008,11(6):31-34.
[9] 王正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9):200-201.
[10] 韓德軍,劉建忠.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47-248.
[11] 宋玉雙.論現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J].中國森林病蟲,2010,29(4):40-44.
[12] 占一鳴.五河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