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若勇 阮倩倩 余翔 孟佳麗
摘要? ? 科技服務是地區級農業科研單位重要職責之一。農區所融入地方農技推廣體系,是自身價值的充分發揮和有效體現,又是對地方鄉(鎮)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足的有效補充。本文分析了宿遷地區鄉(鎮)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闡述了宿遷農科所五大優勢,從7個方面提出了農區所融入地方農技推廣體系的對策,以期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提升當地農業發展水平。
關鍵詞? ? 農區所;農技推廣;科技服務;江蘇宿遷
中圖分類號? ? F32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232-012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of? Institut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Integrated? into? Loc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Taking? Suq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JIANG Ruo-yong? ? RUAN Qian-qian *? ? YU Xiang? ? MENG Jia-li
(Suq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uqian Jiangsu 223800)
Abstrac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The integration of institut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into loc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s the full play and effective reflection of its own value,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the lack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bility of local township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ur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Suqian area,expounded the five advantages of Suq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stitut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s into loc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from seven aspect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lo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 institut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rea;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uqian Jiangsu
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是農業科研單位兩大主要職能。作為創新主體之一的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選育新品種、研制新技術和新模式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提供了可行的“硬件”資源,科技服務是科技創新鏈的有機組成部分[1]。2008年,市委、市政府對宿遷農科所發展作了定位:“在地方為農業增效提供科技支撐,為農民增收開展科技服務”;自2018年起,宿遷市用5年時間在農業方面重點主攻優質稻米、標準化果蔬、園藝型花木、農牧循環型生豬、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態河蟹六大生態高效百億級產業。農業產業提檔升級,需要科研成果作為支撐,需要科技服務作為先導,為農區所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先機,為科技服務提供了舞臺。農區所融入地方農技推廣體系,為地方農業產業科技服務,是對地方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有效補充。
1? ? 地方農技推廣體系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 ? 宿遷地區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
分析地區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利于農區所找準融入地方農技推廣體系切入點,有針對性并能很好地為地方科技服務。宿遷市鄉(鎮)從事農技推廣的在崗人員有1 385人。其中,本科104人,占7.5%;大專604人,占43.6%;中專及以下677人,占48.9%。高級職稱18人,占1.3%;中級職稱272人,占19.6%;初級職稱及以下1 095人,占79.1%。55歲以上83人,51~55歲135人,36~50歲797人,20~35歲370人。鄉(鎮)農技人員學歷層次不高,職稱層次偏低,年齡結構呈倒立的“保齡球”構型,后繼乏人。
1.2? ? 宿遷地區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1.2.1? ? 農技人員編制不足、人才缺乏。宿遷農業每666.7 hm2擁有的技術人員分別是:糧食0.2人,蔬菜花木0.1人,水產1.1人。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不能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有的鄉(鎮)農業經濟技術服務中心缺少編制和專業人才,關鍵是非專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太大,有的在編人員長期不在崗。
1.2.2? ? 農技人員用于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時間偏少。鄉(鎮)政府由于事務較多,農業技術人員在從事技術服務的同時,還要參加與技術無關的諸多事務,如秸桿禁燒、駐村蹲點、土地流轉、城鎮建設、文明創建、工業幫扶等,農技推廣服務工作時間經常被鄉(鎮)“中心工作”擠占,從事農技推廣服務的工作時間得不到保證,影響了農業科技服務質量[2]。
1.2.3? ? 農技人員在縣城與鄉(鎮)間分布不均。鄉(鎮)與縣城相比,教育、醫療、休閑等各種條件水平差距較大,縣城對農技人員有較大的吸引力,一些農技人員千方百計“進(近)城”,近城鄉(鎮)農技人員數量較多,專業齊全,有的專業無用武之地;而遠離城區鄉(鎮)農技人員數量較少,專業不全,有的專業科技服務不能正常開展。
1.2.4? ? 年輕農技人員跳槽比例高。從沭陽、宿城2個縣(區)情況來看,一些本科生、碩士生由于農業科技服務辛苦、薪資偏低,在入職后 1~2年便通過考取公務員或上級事業單位脫離原農技推廣單位;有的甚至辭職到經濟發達地區從事高收入行業。農技崗位已成為畢業生轉換工作崗位的跳板。
2? ? 農區所主要優勢
與地區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相比,宿遷農科所位于市區,收入水平不低,非技術性事務極少,科技人員能安心從事業務工作,服務水平、服務效率、服務成效等都具有明顯優勢。
2.1? ? 成果優勢
農業優良品種選育以及生產關鍵技術、高效模式研究是地方農業科研單位的重要職責,積累了豐富的創新成果,這些成果是地方農業科技服務的重要載體[3]。
2.2? ? 人才優勢
地方農業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多、學歷高,科技人員通過科學研究積累了較多的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在田間手把手指導農民生產操作,具有為地方科技服務的軟實力。
2.3? ? 項目優勢
地方農業科研單位容易爭取并實施較多的項目是科研類項目和科技服務類項目,這2類項目都是用嚴謹科學的方法來完成的,做得深、做得細、做得實,受到項目管理單位、項目驗收專家的一致好評。
2.4? ? 平臺優勢
農區所在自身發展歷程中建立了與當地產業相契合的一些平臺,如宿遷農科所現有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農作物品種區試站等4個國家級平臺,江蘇省林業科學院蘇北分院、江蘇省棉花種質資源基因庫等3個省級科研平臺。通過現有平臺,可以與國家級、省級科研單位加強合作,共同申報國家級、省級科研和科技服務項目,聯合攻關技術難題,為宿遷當地農業提供高質量科技服務。
2.5? ? 高位優勢
地方農業科研單位起位點比較高,且與當地農業主管部門、農技推廣部門溝通聯系多,交流方便,全面準確地了解地方服務需求,緊貼當地“三農”工作發展思路,開展有針對性、實效性的科技幫扶服務,真正做到了為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3? ? 農區所融入地方農技推廣體系的對策
3.1? ? 緊扣涉農重點,突出科技服務
國家及地方黨政涉農目標任務是開展科技服務的重要切入點、引導科技服務的重要抓手。自2017年以來,宿遷農科所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做好自身對接脫貧幫扶掛勾村——關廟鎮袁莊村科技服務的同時,還參與了市委組織部在唐圩村的“脫貧攻堅黨建聯盟”,與市政協、市供電局共同幫助脫貧幫扶村開展科技幫扶,通過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物化補貼等,使科技服務工作卓有成效。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宿遷農科所還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宿遷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生態高效農業六大百億級產業,為其提供科技支撐,開展科技服務,爭取做出規模、做出大影響。
3.2? ? 爭取項目載體,做實科技服務
科技服務項目是開展科技服務的重要載體[4],保障了科技服務出差指導、資料發放、物化補貼、觀摩學習等各項費用支出,能將科技服務工作做深、做細、做實。科技服務項目來自3個渠道,即省農委的三新工程項目(如掛縣強農),省農科院自主創新項目中的技術集成示范、科技服務項目中的基地建設,省科技廳的蘇北計劃專項等。涵蓋蔬菜、林木、漁業、農作物4個方面,每年爭取各類科技服務項目10個以上,經費200萬元以上。
3.3? ? 做大示范基地,帶動科技服務
自2009年以來,宿遷農科所建立了3個科技示范基地,面積 38.5 hm2,分別是宿城區埠子鎮11.1 hm2苗木科技示范基地,宿豫區運河灣17.4 hm2蔬菜、花卉、水產綜合科技示范基地,泗陽縣三莊鄉10.0 hm2稻麥科技示范基地。通過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展示,接納各級干群參觀學習、現場培訓,發揮了較好的科技服務效能[5]。
3.4? ? 拓展服務內容,延伸科技服務
近年來,宿遷農科所發揮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在地方科技服務上拓展了產業規劃設計內容,延伸了科技服務內涵,主導了宿豫區新莊鎮杉荷園濕地公園規劃、泗陽縣八堡村新農村建設規劃、河濱新區農業產業規劃、宿豫區稻蝦共作規劃、泗洪縣供電公司綠化規劃、宿遷市地震臺拆遷補植規劃等10多項。通過拓展產業規劃設計,造就了一批科技人員由“專才”向“全才”的柔性轉變。
3.5? ? 創新服務方式,強化科技服務
科技服務在注重當時服務效果的同時,還考慮到農民能在第一時間找到科技專家以及未來長久服務,為科技服務留下星火,創新設立醒目標牌4塊:第1塊,項目名稱牌,介紹項目名稱、單位、負責人等信息,保證科技服務的社會監督;第2塊,關鍵技術牌,介紹關鍵技術要領,保障農民看了就會應用;第3塊,專家團隊牌,農民在生產上遇到難題能隨時聯系技術專家;第4塊,成果簡介牌,推介農科院、農科所創新、實用技術成果,方便農民學習應用。
3.6? ? 利用現代手段進行快捷科技服務
利用現代手段進行科技服務,省時、便捷。借助省農委農業APP,對農業技術實現農民與專家遠程文字互動;在實施科技項目“基于互聯網+的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時,建設宿遷農業信息網,設置了農業信息、成果展示、本土農業、專家系統、遠程視頻等5個窗口,方便農民了解農業新聞、實用技術、當前農事,便于專家與農民互動答疑、視頻診斷等[6]。
3.7? ? 落實激勵機制,促進科技服務
長期以來,科技服務工作強度大、難出成果,影響職稱評定晉升,科研人員大多選擇科研崗,不愿從事科技服務。針對這種現象,自2018年起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在職稱評定時,將科技服務崗單列,對從事科技服務的科研人員弱化論文、成果、獲獎、專利等要求,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認定,宿遷農科所在科技人員職稱晉升推薦中認真貫徹省院精神,調動了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服務的積極性[7]。
4? ? 參考文獻
[1] 李再祥,黨新安,戚強,等.略論科技服務項目的實施成效及提升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8(5):9-11.
[2] 邵明燦,周建濤,李德新,等.破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難題的深層次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3(2):55-58.
[3] 侯倩倩,徐世艷,王躍強,等.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對策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18(5):47-50.
[4] 甄若宏,周建濤,鄭建初,等.推動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科技服務的模式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10(4):75-77.
[5] 白樂高,湯義鵬,劉慧.農業科研院所綜合性科研基地建設與管理實踐[J].農業科技管理,2018(4):41-44.
[6] 李斌,閏華,顧靜秋,等.基于“互聯網+科技管理”的科研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構建與實踐[J].農業科技管理,2018(2):37-41.
[7] 楊國航.新形勢下做好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的對策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