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 胡宇

近年來,腎結石臨床發病率明顯提高。我們都知道患腎結石的主要因素就是喝水少、排汗多而排尿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飲水能夠使尿液稀釋,使腎臟與尿道內的難溶鹽類沉淀減少,降低患結石的風險。在臨床治療中發現,患腎結石病人多數都飲水少,飲食習慣或飲食結構不佳,且男性發病概率比女性高,若病情嚴重還會使生命受到威脅。所以,應保證飲食的均衡性與科學性,盡量降低腎結石的發病概率。
腎結石不只是因為飲水少,形成腎結石的原因諸多且復雜性明顯,主要是長期排汗量大且飲水少,排尿量少,在紫外線照射皮膚的情況下,人體內的維生素D合成量明顯增加,致使小腸對鈣離子吸收,增加了尿液內的排泄鈣,使得尿中的結石物質形成結晶核,最終形成結石。在尿液沖刷小結石后會向下移動,進而出現腎絞痛的情況,若小結石相互融合逐漸增大,就會在腎內逐漸形成較大的結石。
另外,結石發作的季節集中在夏季與秋季,這和天氣、個人的生活習慣等存在緊密的聯系。在夏季,人們出汗較多,一旦體內水分不充足,就會出現尿液濃縮的情況,而且很多患者更喜歡涼爽,會大量地喝涼的飲料或者是食用冰冷的食物,都會增加腎結石的患病概率。
要想遠離腎結石,必須飲食合理。腎結石可分為含鈣腎結石、尿酸結石、感染性結石等。含鈣腎結石以草酸鈣和磷酸鈣為主,占全部尿結石的80%左右。病因較復雜,結石形成機制尚未清楚。在日常飲食中,如果食物的鈣含量較高,則可以降低患結石的風險,但是,如果食用大量的鈣制劑則會增加患尿石癥的危險性。同時,每天的鹽攝入量不允許超過5克,因為人體內的鹽與鈣會發生協同作用,會干擾預防腎結石藥物的代謝過程。
人體每天排鈣的高峰時期就是在進食以后的四到五小時之間,如果晚飯過晚,在排鈣高峰時期,人體已經處于入睡狀態,使得尿液在輸尿管、尿道以及膀胱等尿路當中潴留而無法向體外排除,最終導致尿液中的鈣出現沉積并產生小晶體,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較大的結石。因而,飲食時間要合理,飲食量要適中,才能夠更好地遠離腎結石。
而在蔬菜與水果當中,涵蓋了諸多膳食纖維,使得腸道吸收環境得以改善。在與腸道內鈣含量結合的基礎上,使得尿液所含草酸鈣減少,尿酸排泄量也隨之下降,而尿液當中的結石抑制物含量增多。然而,仍有部分蔬菜與水果中所含的草酸較多,不應當過多食用,主要包括菠菜、豆類、葡萄、可可、茶葉、橘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筍等等。而菠菜是蔬菜中含草酸鹽分是最高的。
盡量少飲用飲料與食用甜食。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飲入可樂以后,人體內的草酸鈣型腎結石化指標會提高,經過電鏡觀察可以發現,尿液樣本中的草酸鈣結晶量增加。在飲用富含維生素C 的甜飲料或經常食用甜食,也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病率。因為糖會對鈣吸收利用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導致尿酸鈣與草酸鈣大量沉淀,進而加快形成結石的速度,增加腎結石發生率。
要想遠離腎結石,也應在日常飲食中盡量減少蛋白質的攝入量。若大量攝入動物蛋白或者是含嘌呤過多的食物,也會使尿液當中的草酸含量及鈣含量增加,最終提高患尿結石的概率。若在飲食中,過多地食用大魚大肉,蔬菜與主食攝入量偏少,就會導致膳食內所含鈣鎂鉀等元素偏低,硫磷元素增多,直接提高尿鈣的排出量,且骨鈣溶出率提高。尤其是在快速減肥的時候,若選擇高蛋白與低碳水化合物結合的方法,也會使腎結石發生率提高。為此,一定要注意日常飲食結構,才能夠有效地降低腎結石的發病率。
所以,要想遠離腎結石,最重要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作息規律且飲食結構科學合理,只有這樣,才能夠健康生活,并有效減少患有腎結石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