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供應鏈轉移不是突然發生的,就可以控制中美貿易摩擦以美國對中國反復無常的出口加征關稅為信號,產生首當其沖的影響便"/>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本刊記者 王素
>> 只要供應鏈轉移不是突然發生的,就可以控制
中美貿易摩擦以美國對中國反復無常的出口加征關稅為信號,產生首當其沖的影響便是全球供應鏈的深刻變化。經濟學家預言,以全球供應鏈轉移為代表的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變化會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影響將在2020年逐步達到峰值。對于全球供應鏈是否會很快離開中國這一全球關切問題,花旗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劉利剛發表了以下洞見。
劉利剛首先指出,中美關系的結構性轉變必將對中國現有的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在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前,工資和土地要素價格上漲、高稅收以及執行更為嚴格的環境標準就已經提高了中國的制造成本。持續的中美貿易摩擦有可能將電子和其他高科技供應鏈擠出中國。盡管近幾年中國制造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尚未嚴重惡化,甚至一度超過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體增長,但數據并未顯示它們未來的投資意圖。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臺資企業和美資企業,紛紛關閉在華相關業務或遷移部分產能。例如,美國蘋果公司希望將高達30%的產能轉移到中國以外,這意味著7家在中國大陸的臺資零部件供應商將要轉移部分產能以避免關稅。
劉利剛坦言,外資企業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雇傭著大量勞動力,對出口增長作出了顯著貢獻。外商投資企業的雇員數量在2013年達到了2960萬人的高峰,此后開始下降,部分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截至2017年年底,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就業2580萬人,占總就業人數的6.1%。而外資企業對出口的貢獻要大得多(盡管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達到峰值后,外資企業的貢獻率有所下降)。2018年,在華外資企業出口商品1.04萬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1.4%。從省市細分來看,廣東的份額最高,占其出口總額的28.4%,而江蘇、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位列第2~4位。鑒于這些省份的外資企業出口所占份額巨大,它們也最容易受到供應鏈變動的影響。就對美國出口而言,劉利剛認為,外資企業對美國出口總額所占份額甚至高于41.4%。數據顯示,只有30家中資企業躋身對美國出口前100強企業之列,中國大陸臺資企業在向美國出口產品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劉利剛表示,各方調查結果顯示,更多在華美資企業和中國大陸臺資企業計劃撤離,而歐盟和日資企業受中美貿易戰摩擦影響相對較小。
美國中國商會針對239家在華美資企業調查顯示,22.7%的公司將把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19.7%的公司正考慮將部分或全部制造業遷出中國,33.2%的公司將推遲或取消其投資決策,只有2.9%的公司將增加其在華業務。
普華永道針對中國大陸臺資企業的調查顯示,40%的企業計劃調整其供應鏈和采購策略;39%計劃將未來的投資轉移到其他市場,29%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劉利剛特別指出,這些數據僅僅基于公司的情緒,并沒有代表實際行動。
歐盟跨國公司的情緒則平靜很多。大多數歐盟跨國企業的經營戰略(68%)不會因為中美貿易摩擦而改變,其中8%的公司表示中美貿易摩擦對其沒有影響,只有6%的公司表示已經開始或計劃將相關供應鏈移出中國,4%的公司考慮或已經減少在中國的投資。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2019年3月的調查顯示,37.3%的日本公司承認受到不利影響,另有37.3%的公司表示沒有受到影響。有趣的是,盡管存在貿易爭端,但預計未來在華業務擴張的日本企業比例在2018年上升了0.4個百分點,達到48.7%。本地市場的銷售額增長(85.4%)和高增長市場潛力(39.6%)被認為是日資企業在中國業務擴張的主要原因。
以上調查也印證了中國大陸臺資企業和在華美資企業服務于美國市場的比例高于在華歐盟和日本企業。自中國進入美國市場的前100家外資出口商中,只有2家公司來自歐盟和日本。此外,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調查還顯示,日本公司在中國的產量只有1/100流向了美國。
盡管市場情緒對在華運營的美資企業和中國大陸臺資企業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但劉利剛認為,以下四大因素仍將減緩全球供應鏈迅速從中國轉移。
盡管中國的名義平均工資增長了6.6倍,但其實際勞動生產率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提高了4.2倍。雖然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中國勞動者仍然勤奮敬業。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制造業中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改進了工藝。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正在從大量的非技術勞動力市場向日益成熟和福利化的勞動力市場發展。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政府在對待外國投資者方面更加成熟,政策環境更加穩定。同時,高效的基礎設施是中國的另一個優勢。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指數顯示,在中國獲得電力的便利度比企業計劃遷移的其他大多數目的地更高一些。
中國已經開發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工業體系,大部分商品可以在本地采購。有確鑿證據表明,中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中國國內增值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5年的73.3%上升到2016年的83.4%。過去10年,中國一直在向研發和營銷等高附加值價值鏈轉型。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制造業的附加值份額高于除印度尼西亞以外的大多數其他熱門轉移目的地。

如果需要估計有多少投資才能消化掉中國的出口損失的話,可以將資產周轉率(銷售額/資產)作為一個粗略的基準。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亞洲新興市場指數計算的資產周轉率表明,亞洲新興市場的資產周轉率在2002年達到41.1%的峰值后,下降至25%以下。換句話說,這一比率意味著需要4美元的投資才能產生1美元的銷售額。假設資產周轉率為25%~50%,而中國對美國出口額的50%(2500億美元)轉移到非中國的新興市場國家,將需要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投資5000億~1000億美元。由于5000億美元相當于2018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約20%,印度尼西亞的約50%,泰國的100%,馬來西亞的130%,菲律賓的150%和越南的200%,劉利剛認為,這些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增加投資以取代中國。它們最終可能會做到,但即使不是10年,也需要很長時間。
劉利剛估計,未來幾年中國大陸臺資企業可能會陸續遷移。也就是說,如果30%~50%的臺資信息和通信技術公司(ICT)離開中國大陸,這意味著將引發177萬~295萬人失業。考慮到在華美資企業的總就業人數為225萬人,假設有同樣比例的美資企業遷移,就業崗位將減少68萬~113萬個。加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粗略估計,由于供應鏈遷移而導致的總就業崗位減少可能達到300萬~500萬個。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是,相對于2019年新增1100萬個就業崗位的目標,以及供應鏈遷移影響就業崗位減少是一個較長的時間釋放過程,它將不會在中國造成大規模的失業沖擊。花旗銀行認為,任何潛在的失業沖擊在國家層面都是可控的,但某些地區可能在短期內造成相對嚴重的失業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