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整個數字化進程中,要構筑一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人為本的新型產業社會

徐靜波
亞洲通訊社社長
日本發展智能制造,有一個理念很好,就是強調人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發展人工智能,推出機器人,最終目標不是要把人消滅掉,而是要構建人與機器人之間一個協調、合作、相互依存的伙伴關系。
日本社會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老齡化。在勞動力越來越少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計算出一個數據:日本若能導入3000 萬臺可24 小時工作(工作時長是正常人的3 倍)的產業機器人,就相當于增加了9000 萬制造業勞動人口,而支付給每臺機器人的平均“月薪”僅為1.7萬日元(約1075 元)。這就很好地解決了生產效率和勞動人口的難題,并能保證日本在2050年前成為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
日本工業制造偏重于高端制造業和精密制造領域,汽車及零配件、機床、機器人和電子電器已成為日本工業制造四大支柱產業,尤其在數控精密機床和機器人制造上獨樹一幟。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4 家:
第一是發那科(FANUC)。發那科成立于195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數控系統生產廠家,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發那科制造的多關節機器人位居行業首位。由它制造出來的汽車焊接專用機器人質量精良,深受各大汽車生產公司青睞,僅這一種類機器人的銷售額就已超過1400 億日元。因此,發那科被稱為促使日本機器人技術摘得世界第一桂冠的助推力。
第二是安川電機(Yaskawa)。安川電機成立于1915年,最初專業生產電動機。源于對電機產品的深入了解和“以獨特的技術為社會和公共事業作貢獻”的理念,經過100 多年的專注研究和發展,安川電機如今在多個領域都首屈一指。
第三是川崎重工業。川崎重工業起家于明治維新時代,是日本的重工業公司,非常擅長制造半導體清潔型工業機器人,已經擁有四十多年的制造經驗。川崎重工業在物流生產線上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機器人產品,在飲料、食品、肥料、太陽能、煉瓦等各種領域中都有非常可觀的銷量。
第四是不二越(NACHI)。不二越公司成立于1928年,它在工業機器人制造領域一直有著良好的口碑,在汽車制造業也相當活躍,使用的商標是“NACHI”。不二越是從原材料產品到機床的全方位綜合制造型企業。其產品應用的領域也十分廣泛,例如航天工業、軌道交通、汽車制造、機械加工等。
第五是松下電器。松下集團最早創建于1918年,創始人是被譽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是著名的國際綜合性電子技術企業集團。2005年,松下成立機器人部門,開始大力推廣機器人事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擁有良好市場的松下,非常擅長零部件的組裝。松下制造的機械手臂與手指非常靈活,是精密儀器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高級助手。
如何保證日本的智能制造可持續發展?人才培養十分重要。日本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是建設人工智能社會最為關鍵的東西。日本政府已經決定,從2020年開始,在該國所有小學開設編程課程,并作為正式考試科目,讓未來國家的主人們都具備良好的AI 知識與適用智能化社會的技能。同時,吸引大量海外的IT與AI 人才。
日本政府是如何引導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產業的呢?2017年3月份,在德國漢諾威召開的信息通訊展覽會上,安倍首相明確提出“互聯工業”的概念,發表了“互聯工業:日本產業新未來的愿景”的演講,其主要核心就是:建設人與設備和系統交互的新型數字社會,通過合作與協調解決工業新挑戰,積極推動培養適應數字技術的高級人才。
日本正在朝著“社會5.0”方向發展,以解決包括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社會環境能源制約等問題。
日本正在朝著超智能社會——也就是“社會5.0”方向發展,以解決一些迫切性很強的社會問題,包括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社會環境能源制約等。日本政府每年制定政策的時候,未來的投資計劃和戰略都包含“社會5.0”的內容,包括綜合的解決方案和創新。“社會5.0”是信息化社會的下一步方向。而要實現“社會5.0”,產業所面臨的最重要的方向就是“互聯工業”。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解讀,作為日本國家戰略層面的產業愿景,“互聯工業”強調通過各種關聯,創造新的附加值的產業社會,包括物與物的連接、人和設備及系統之間的協同、人和技術相互關聯、既有經驗和知識的傳承,以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聯。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熟練的技術員和年輕的技術員交接,實現技術的傳承,由此創造更多的價值。而在整個數字化進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日本的兩大優勢:高科技和高現場力,構筑一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人為本的新型產業社會。
為了推進“互聯工業”,日本經濟產業省確定了今后努力的產業方向。日本將在五個重點領域尋求發展:無人駕駛移動性服務,智能制造和機器,生物與材料,工廠基礎設施安保,智能生活。以上這五個領域都是采取了交叉式的各種政策來推進的,主要是三類橫向政策:一是實時數據的共享與使用,二是針對數據有效利用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培養人才、研究開發、網絡空間的安全對策等);三是國際、國內的各種橫向合作與推廣(如向中小企業的推廣普及)等。
另外,日本還做了一系列工作來推動工廠智能化以及物聯網在制造業的應用。一方面是示范應用案例的整理和可視化(制造白皮書、應用實例·在線地圖RRI、智能工廠示范項目、機器人引進示范項目實例說明手冊等),另一方面是建立中小企業的外部支援(建立了“智能制造聲援團”對中小企業進行支持、專家派遣、普及中小企業容易使用的工具等),以提供技術、人員、工具的支撐。除此之外,日本標準國際化、面向制造的網絡安全、數字化人才培養、研發支撐等也都是支撐的有效手段。審視不合時宜的舊規范、舊制度,打破制度與政策的壁壘,從而推進智能制造與智能化社會的建設。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和企業一起建立了新的支援體制,也就是新型“產官學”一體化合作機制。當前在日本,推進物聯網IoT 發展的團體一共有3 個,分別是機器人革命協會RRI、物聯網IoT推進實驗室和工業價值鏈IVI,參加者既有大學教授,也有企業技術人員,既有政府官員,也有市場行銷人員。通過新技術新發明的發表,尋求企業的贊助與共同研究,最終轉變為產品與市場。所以,日本的專利技術的轉換率高達80%,“產官學”一體化合作機制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