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
2019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法國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整座建筑損毀嚴重。著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頂部塔樓,大火迅速將圣母院塔樓的尖頂吞噬,很快,巴黎圣母院標志性的尖頂如被攔腰折斷一般倒下。巴黎圣母院整體是石頭建造的,只有塔樓是木構,因此,這次塔樓幾乎被完全損毀。這次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引起了我們對于國內木結構建筑的關注。中國的傳統建筑基本都是木結構建筑,至今尚存有唐代的木構。在今天,一件木構焚毀,在我們看來是巨大的損失,但其實,中國古代對于木構的態度,從選擇了木材作為建筑材料的那一刻起,就料定了它最終的焚毀。木結構建筑當然是偉大的建筑藝術,然而,被焚毀卻幾乎是它的宿命。
◆中國傳統建筑◆
從今天的考古來看,中國的信史時代是從商代開始,殷墟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人類王朝遺址。從這個宮殿遺址來算,中國建筑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
在現存古代地上建筑實物中,石造的以東漢石闕為最早,磚造的以北魏末年建的登封市嵩岳寺塔(523年)為最早,木構的以中唐所建五臺縣南禪寺大殿(782年)為最早。故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從有建筑實物存在的北魏和唐代開始。唐以后建筑以木構架為主,磚石建筑為輔,木構建筑的設計就成為研究古代建筑設計的主要方面。
除了那些尚存的重要遺構之外,在中國歷史上,還曾經建造過許多震古爍今的杰材偉構,可惜,這些偉大的歷史建筑,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煙消云散,只能見于史料中的點滴記載或遺址上的考古發掘。由于中國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結構,而木構建筑本來就難以保存長久,越是重要的建筑,越容易受到歷史變遷的影響或歷史災難的波及。
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筑,是一套不同于西方的獨特的建筑體系。斗拱,榫卯結構,大屋頂,以及屋頂上的各種裝飾都是極精妙絕美的藝術。
屋頂在中國建筑中素來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彎曲的。當屋頂是四面坡的時候,屋頂的四角也就是翹起的。它的壯麗的裝飾性也很早就被發現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體系建筑中,屋頂素來是不受重視的部分,除掉穹隆頂得到特別處理之外,一般坡頂都是草草處理,生硬無趣。但在中國,古代智慧的匠師們很早就發揮了屋頂部分的巨大的裝飾性。在《詩經》里就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句子來歌頌像翼一樣舒展的屋頂和出檐。
◆營造法式◆
1921年,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學習的梁思成收到了父親梁啟超寄來的一本中國古代建筑經典著作——《營造法式》,然而,作為賓大建筑系高才生的梁思成卻發現這本書如同天書一樣,自己根本看不懂,里面的許多名詞與術語聞所未聞。從那一刻起,梁思成堅定了勘察中國古建筑、梳理中國建筑史的決心。
在中國古代,建筑向來都作為一門匠人的手藝,不被人所重視。元代時的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工匠歷來都被視作低賤的行業。知識分子是不屑于關心這些的,因此千百年來,關于建筑的技藝并沒有專門的著作記載,只靠匠人們口口相傳。《營造法式》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有關建筑知識的書籍。
《營造法式》是北宋年間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誡,是在兩浙工匠喻皓《木經》的基礎上編成的。這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筑設計、施工的規范書,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筑已經發展到了較高階段。
作為中國現代建筑學的開山鼻祖,梁思成與妻子林徽因從北京故宮開始,一路考察測繪中國古建筑,打破日本學者“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建是遼代的華嚴寺”“中國土地上已經沒有唐代木構”的斷言,在五臺山發現唐代木構佛光寺,最終經過多年的考察,寫成中國人自己的《中國建筑史》,最終破譯那本北宋的“天書”《營造法式》,對中國建筑的演變做了詳細的梳理。
◆國內著名的木結構建筑◆
最著名的莫過于應縣木塔與佛光寺,還有故宮角樓。
應縣木塔,本名佛宮寺釋迦塔,始建于距今約1000年的遼代,高達65.84米,相當于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它采用全木結構搭建,不用一顆鐵釘;3000噸木制構件,互相咬合構成塔身;1500人可以同時登上木塔,第一層的每根木柱平均負重高達110噸,而且這一負重自公元1056年木塔建成,已持續近千年。千年間,其他類似的木塔,或毀于天災、或失于人禍,唯有應縣木塔存于世間,40余次地震、200余次槍擊炮轟、無數次電閃雷擊,強震不倒、炮擊不毀、雷擊不焚,堪稱“中國第一木塔”。
應縣木塔共使用斗拱54種、480朵,為中國現存古建筑之最,堪稱“斗拱博物館”。當大風、地震來臨時,斗拱就像一個可松可緊的彈簧,可以吸收動能,保護主體結構不受侵害。從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拱宛如一簇簇盛開的蓮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輝,古人稱之為——“百尺蓮開”。
佛光寺,因為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于公元857年建成。從建筑時間上說,它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于皇宮的防衛設施。角樓的建造還有這么一個傳說。當時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特意要求管工大臣要在北京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建筑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 這可難壞了這八十一家大建筑廠的老師傅們。誰都沒見過這樣復雜而又造型精美的角樓。正當大伙在發愁的時候,有一位木匠師傅見到一位賣蟈蟈的老人,正挑著很多蟈蟈籠子走街串巷地叫賣,他就買了一個蟈蟈籠子來解悶,沒想到,仔細一看,這重重疊疊的精巧的蟈蟈籠子,不多不少,恰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于是角樓便由此設計出來了。據說那位老人,就是顯圣的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