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冰 鄭昕遙
摘 ?要 ?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媒介環境下,媒介融合愈來愈成為業界和學界關注與實操的焦點。數據新聞作為媒介融合的產物和一種全新的新聞形態與模式,吸引了傳統媒體、平臺媒體等涉足實踐。文章通過內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選取“網易數讀”微信公眾號一年來的推送內容作為樣本進行分析,試圖探討國內數據新聞的呈現與表達特征,指出其中的媒介失范并糾偏。
關鍵詞 ?數據新聞;網易數讀;內容分析;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4-0010-03
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深入,以及以大數據、算法等為基礎的人工智能與傳媒業的交融,數據新聞作為媒介融合的產物和一種全新的新聞形態與模式,愈來愈受到業界和學界的關注。喻國明曾將媒介的整合分為了三個方向,其中之一是“與他媒介之間的整合”[1],在此維度下媒介融合目的之一是通過聚集整合形成新的生產、競爭、市場能力,繼而實現傳統媒體的“救贖”和平臺媒體開拓市場的新路徑。基于上述背景數據新聞應運而生,諸如門戶領域的網易數讀、搜狐數據之道、新浪圖解新聞、騰訊新聞數據控等欄目的誕生,以及新華網數據新聞等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也相繼發軔,國內數據新聞的競爭格局初步形成。然而伴隨著市場環境的流動性和媒介格局的流變,多家平臺數據新聞發展舉步維艱甚至沉寂。從點擊率和更新頻率來看,2012年上線的網易數讀現為同類型競爭中的翹楚。
綜上所述,數據新聞在學界尚未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術語定義與研究范式,而在業界亦難形成具有范本意義的穩定而固態的盈利模式和產消格局。故而,本文將研究樣本選取的時間定于2018年6月7日至2019年6月8日——距今銜接度較高的一年。文章于“網易數讀”微信公眾號進行檢索,獲得有效樣本98篇,并對其進行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經測編碼員測評信度已達標。
1 ?網易數讀的內容特征
1.1 ?敘事模本與可視化呈現
在98篇樣本之中,有34.7%的數據新聞在選題上追隨當下社會熱點,并進行更深一步的挖掘,譬如在長春長生公司被爆有問題疫苗后,借《中國的孩子為什么逃不過問題疫苗》一文,網易數讀剖析了近年來媒體報道的多起疫苗安全事件和疫苗的種類與功效。另有34.7%的文章著眼于描摹社會現狀與問題,并不帶有熱點性和時效性,諸如2018年8月28日《中國人的理想生活,從廚房開始》一文將國人廚房的面積、裝修風格等與職業、性別等人物畫像相匹配。此外,分析省、市、縣等地區特色的占比15.3%,注重八卦休閑娛樂圈的占比12.2%,國際事件占比3.1%。
記者勞倫茲最早在定義數據新聞時,認為數據新聞最終要“可視化呈現數據并合成新聞故事”[2],由此可見信息圖表是數據新聞的必備要素之一,在樣本中無圖的新聞推送僅占比1.1%的事實就佐證了這一點。樣本大多使用自制的靜態創意類信息圖表,占比高達60.2%,清晰而美觀。另有25.5%的使用漫畫形式呈現,11.2%的使用餅狀圖、折線圖等傳統類圖表,2.0%綜合了多類圖表。綜觀樣本中,沒有帶有動態交互性的圖表。
1.2 ?數據的處理與開源程度
數據新聞英文一般稱Data Driven Journalism,意即數據驅動的新聞,而在數讀的推送中也不乏出現僅有圖表而無數據的新聞,嚴格意義上來講屬于可視化新聞而非數據新聞,其多用夸張的大幅漫畫形式呈現,此類情況占比高達27.6%。對于新聞中使用的數據,源自政府、法院等官方文件的占比13.3%,源自新媒體商業平臺(諸如知乎、微博等社交平臺,餓了么、高德地圖等服務平臺以及西門子等企業單位網站)的樣本占比18.4%,源自研究性雜志、期刊、機構等既有數據報告的占比26.5%,綜合多種數據來源的占比12.2%。另有2.0%較為特別,數據源自電子或紙質圖書,譬如《金庸留下了一個怎樣的江湖?》在金庸去世后對金庸的15本小說進行了量化分析。
在數據處理上,26.5%直接引用他方數據,21.4%對他方數據進行二次加工,17.3%根據既有文獻或平臺內容進行自主統計或爬取獲得數據,8.2%綜合了多種方法。
在數據開源程度上,27.6%的樣本數據極易獲得原始數據,其或提供鏈接或為廣泛公開的統計數據。25.5%處于半公開的態勢,20.4%完全封閉,上述兩種情況即雖標明數據出處,但較難獲得原始數據,數據或為外網文件,或為網易憑借平臺的權威性與自身特殊優勢獲得的較為機密的文件,或為通過相關信息技術與爬取軟件獲得,第三方均無法獲得原始數據并進行二度審查或研究。
1.3 ?傳播效果
此處通過統計“網易數讀”微信推送的點擊量從一定程度上考察其數據新聞的傳播遍在程度。33.7%閱讀量不足1萬,閱讀量位于1萬至5萬區間的高達60.2%,5萬至10萬區間的僅占6.1%,未有“10萬+”爆文產生??梢哉f,網易在國內數據新聞中已為翹楚,具有一定的傳播影響力,但在傳媒業仍舊舉步維艱,難以形成現象級效應。
2 ?網易數讀媒介內容的不足、失范與糾偏
2.1 ?時效性的缺位:敘事者與模本的多元
不僅是數據新聞,在時下新媒體環境中,基于用戶偏好和互聯網的傳播特性,時效性作為傳統新聞中新聞價值的重要一環權重在不斷下降,而趣味性和接近性愈來愈成為新聞生產與分發的主導性價值。
網易數讀中,無論是數據還是新聞都有時效性缺位的情況,有的是老數據講解新事情,有的是新數據闡釋非新近發生的事實,甚至有的事實與數據都缺失了時效。從98篇樣本的選題來看,其選題方向讓人“摸不著頭腦”,這即為時效性缺位后的惡果。選題的誕生僅僅是編輯者靈感的乍現或是對趣味性的追逐,多數時候忽視了對社會現象的關注與解釋。由此從敘事者的角度來看,網易數讀編者與監管者流動性大,尚未形成一組專業化、垂直化的高精尖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