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凡
摘 ?要 ?媒介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深刻地改變了視聽節目的受眾訴求、傳播模式以及行業生態,使得段子從一種民間話語形態反向滲入大眾媒體。節目主持人憑借自身語言組織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利用段子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實現了主持語言的創造性表達,從而達到推進節目制作、突破傳播壁壘、打造品牌優勢的效果。
關鍵詞 ?節目主持;段子;語言創新;新媒體環境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4-0114-02
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從2G到5G,媒介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給視聽節目傳播的每一個環節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培養起富有個性、最具消費潛力的受眾群體,為節目表現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受眾與媒介之間建立起了新型關系,單一性灌輸讓位于雙向性互動、媒體個人化反作用于權威性發布。技術的變革催生內容的更新,受眾對于視覺化和特異性的追求倒逼主持人轉變話語方式。
而段子文化呼應了受眾訴諸幽默、消解權威的心理需求,廣泛地活躍于社交網絡中。段子的主要類型包括灰段子、紅段子、娛樂段子、黃段子、藍段子,在形式上體現為對話問答、自創詩詞、經典改編、小故事等,隨著數字化表現技巧的運用,配圖段子、動畫段子也開始嶄露頭角①。在新媒體技術的催動下,段子作為一種來自民間的流行語態,開始向傳統大眾媒體反向滲透,近年來“段子手”這個標簽成為節目主持人的一種新的吸粉方式。
1 ?段子在主持中的語用分析
1.1 ?語用的反叛性
不拘一格是段子的本質特征,它的傳播效應有時是以犧牲語法規則為代價的。在主持語言中,它的反叛性主要體現在詞義反叛和語義反叛兩個方面。
詞義反叛,是指違背既有用詞習慣,甚至詞義解構,如靈活變通詞性,把形容詞作名詞用、名詞作動詞用,或者多義詞詞義故意錯位、拆解單字等。而語義反叛,即是跳脫現有語法約束和邏輯約束。
“如果你在溫暖的被窩,那么床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手夠不著的地方都是他鄉,上個廁所都是出差到遙遠的邊疆。”
朱廣權突破“遠方”和“邊疆”的概念范圍,以對“寒冷”的心理感受為基礎建立新的語言邏輯。
另外,積極融入網絡話語體系是目前主持人運用段子語言的一大策略。雖然目前網絡語言仍然存在著混亂性和低俗化的缺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具有鮮活、親民的優勢,極具傳播潛力。因此,主持語言往往會吸納時下網民的新興語用風潮,基于此進行文字意義上的再創作和表現形式上的革新。
1.2 ?修辭的豐富性
段子語言常常“欲言此物,先言他物”。主持人發揮聯想和想象,兼用比喻、擬人、排比、諧音、雙關等修辭手法,甚至無厘頭地將無關聯的事物湊在一起。往往還講究押韻,整齊的句式、和諧的音韻切合受眾的接受習慣,能夠使其快速形成記憶。
“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里雨里節日里,我們都在這里等著你,沒有四季,只有兩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換臺就是淡季。”朱廣權的這段話同時使用了夸張、對偶的修辭手法,每兩句一韻,巧妙地轉換了問題角度,用輕松詼諧的方式傳遞了節目信息、展示了親切誠懇的形象,并且朗朗上口,易于受眾轉述。
1.3 ?類別的多樣性
目前,視聽節目數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態勢,主持人在節目制作、推廣過程中承擔起了多重角色,而其草根化、大眾化的趨向也日益顯著。他們依照直播或者節目錄制現場的新情況進行語言組織和輸出,因此段子語言依據不同節目、不同主持人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中國隊的西紅柿炒蛋看上去還行,畢竟中國人大多數學會的第一個菜就是西紅柿炒蛋,西紅柿炒蛋,中國人的國民菜!”這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幕式上,白巖松調侃中國隊隊服的一句話。用“西紅柿炒蛋”為喻,貼切又有趣,而“國民菜”的概念貼近生活,從而把這種調侃引向正面,不顯得冒犯。白巖松博聞強識,他的“白式解說”給受眾一種類似“開寶箱”的體驗,且鮮少在語言上過分修飾,因而通俗易懂、直白生動。而同樣出自央視的朱廣權,則擅用對偶式、排比式的句子,講究語言的音律性,他的段子能夠有效地將受眾帶入其特定的語言節奏中。
1.4 ?內容的哲理性
新生代網民具有天然的網絡自適性,他們主動參與新聞生產與傳播,以及新聞議程規則設置②。因此,相對于單一的說教,給予受眾思考和討論的空間更加有助于深化節目傳播效果、延長節目生命周期。網絡段子吸引受眾討論、主動轉載的奧秘之一就是它的哲理性。拋棄被動接受、無意識的受眾觀,充分考慮到受眾選擇的能動性、傳播的主動性,主持人轉換傳統的電視思維,利用“情感觸動+價值植入”的模式,以思想促動情感,吸引受眾進行呼應,并進一步用段子來展示自身價值觀、聚攏相似人群、建構自己的網絡社交圈。
2 ?段子式主持語言的傳播效力
2.1 ?推進節目制作
控制節目進程:幽默是化解尷尬、防止冷場最有效的催化劑。段子語言的使用有利于主持人及時調整節目節奏、把握話語主動權,從而順利完成節目錄制。還能有效調動嘉賓和現場觀眾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錄制氛圍,激發即時創意的產生。
豐富節目內容:主持人的臨場發揮,時常成為節目的意外之喜,創造經典的主持案例。而段子語言所呈現出的特殊視角,也無形中增添了節目的附加價值,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
2.2 ?突破傳播壁壘
段子是平民意識的一種體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眾的興趣偏好和情感取向。段子式的主持語言既貼合受眾自身的表達習慣,也是在受眾所見慣的常規主持方式中“造反”,既具接近性,也有新鮮感。主持人可以通過制造話題和借用話題兩種方式,利用在一段時間內聚焦受眾注意力的段子,進一步引發“跟風”效應。在網絡空間的無限延展下,人際傳播聚合成龐大規模的傳播網絡,進而形成疊加擴散效應。
“福原愛已經通過了東北話十級測試,而她的男友是中華臺北選手江宏杰。好奇以后如果他們有孩子,說話是東北腔還是臺普口音呢。”在這一段解說中,白巖松提到了關于日本女乒選手福原愛的兩個網絡熱議話題,即“東北話十級”以及她與江宏杰的戀情。白巖松避開了關于比賽的嚴肅話題,而以“口音”作為切入點,顯得既親切又有趣。
撒貝寧在《脫口秀大會》上提到自己保送北大的經歷時,一句“北大也還行”受到了廣泛的熱議與轉載。網友還將這個段子與馬化騰、馬云等著名企業家的幾個相關話題放在一起,創作了“普通家庭馬化騰,不知妻美劉強東,悔創阿里杰克馬,北大還行撒貝寧”的打油詩。
2.3 ?打造品牌優勢
隨著節目數量、節目類型、節目內容的極大豐富,市場細分進一步加快,消費者的需求不再單純訴諸于視覺上的審美,而是愈加看重創新性、趣味性、特異性。特色語言也成為了主持人的一個關鍵競爭優勢。
近年來明星包裝把“人設”策略奉為圭臬,即把受眾需要模型化,經過媒體的多次重復形成臉譜化印象。而段子,以其詼諧幽默的特性,使得“段子手”主持人的人設成為一種性價比極高的“包裝”。借助“人設”帶來的流量,主持人能夠迅速地進入受眾視野,提升知名度,形成品牌優勢。例如“央視四大段子手”,即康輝、白巖松、朱廣權、撒貝寧,突破了受眾對于國家級媒體的習慣性認知,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親民形象。
3 ?總結
段子語言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需求,它為傳統的電視語言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從逆向角度來思考,它也集中體現了目前傳播領域娛樂至上的弊端,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傾向屢見不鮮。視聽節目面向一般公眾進行傳播,正確引導輿論、站穩主流立場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運用段子語言,主持人需要堅定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保持審慎的態度,合理地選擇,傳遞正能量。
注釋
①郝永華,聶茜:熱點段子的衍生與負面輿情——基于30個案例的內容分析,新聞大學,2015(01):87-93。
②趙靜:網絡新生代的崛起與網絡輿論生態的嬗變,出版廣角,2019(04):80-82。
參考文獻
[1]孫慧英.多色段子:消解權威的精神狂歡[J].人民論壇,2010(18):20-21.
[2]栗娜.新媒體環境下傳統主持人的現實狀態與創新思路[J].中國電視,2018(5):87-89.
[3]李瀟瑩.新媒介視閾下新聞節目主持人傳播力概念考辨及重塑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26(8):42-44.
[4]吳泓,岳輝.節目主持人話語的去套語化與語言創新[J].中國電視,2019(2):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