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華
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中午,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農科院副院長王娟玲沒回家休息,在辦公室煮了點掛面,吃完又接著上午的工作……“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剛上班,正值春季,事情很多。”她告訴筆者。
王娟玲是山西乃至全國旱作節水領域知名專家。山西少雨缺水,有機旱作是山西農業的一大傳統技術特色。去年全國兩會,王娟玲代表提出了“在山西建設國家有機旱作農業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議,受到廣泛關注。兩會后,農業部有關工作人員專程到省農科院就建議與她對接。
近兩年,山西有機旱作農業快速發展,但有的地方不考慮自己的本底條件,不切實際搞起了“有機農業”,王娟玲代表十分焦慮。“我前陣子去荷蘭、英國考察,即使在這些有機農業做得很早的發達國家,也仍然把有機農業歸類為高投入、高風險產業。‘有機旱作不能簡單理解成‘有機+旱作,它不是普通的學術概念,而是宏大的發展理念。這個‘有機,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有機,更是‘大有機,即綠色、健康、生態、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有條件有市場當然可以做‘有機,條件達不到,就做‘綠色,就做‘無公害,關鍵是發展理念和方式要徹底改變。在山西,在中國,搞有機旱作一定要思想解放、實事求是,千萬不能搞偏搞窄。”她計劃今年兩會繼續提出相關建議,希望通過省部會商項目有效引領,讓山西在全國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身處科研一線,王娟玲代表對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政策體會更深。去年全國兩會,她提出了“關于改革人才計劃與考核評價激勵辦法的建議”,為科技代言。作為農業戰線一員,她提出“山西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問題與思考”“美麗鄉村建設要避免千村一面”等建議,為農業農村農民呼吁。關注社會熱點,她建議“要大力改進青少年思政教育模式”。為了更廣泛反映民意,去年她跑了16個縣(區),開展項目交流檢查,調研民生民情,了解基層實際。為了讓建議更具操作性,她主動聯系有關部委,走訪相關廳局,為建議的落地落實盡心努力。
筆者留意到,王娟玲代表案頭整整齊齊擺著幾摞資料、文件,其中一本暗紅色的全國人大工作筆記本夾著資料就在手邊。“任職省人大常委10年,去年第一次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全國兩會,經驗不足。今年要做好基礎工作,提高履職成效。”王娟玲代表說。
作為旱作農業專家,有機旱作農業大面積鋪開,她高興的同時又擔憂著,一直強調必須正確理解“有機旱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從王娟玲代表的身上,筆者體會到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嚴謹與務實,感受到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的情懷與擔當。立足本職,關注民生,勤于思考,敢于發聲,人民需要有這樣的代表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