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輝
據媒體報道,近日,有網友發帖稱,位于廣東佛山的古建筑青云塔經過修繕后,顏色變得十分鮮艷,失去了原有古韻,并上傳了修繕前后的對比照片。對此,管理方回應稱,對比照片中并非同一古塔,而是青云塔和太平塔兩座古塔,二者被當地人稱為“雙塔”?!半p塔”修復全程都經過專家組指導把關。
四川安岳石窟千年佛像被刷上彩漆,濃妝艷抹的“土式審美”廣受詬病;遼寧朝陽云接寺精美的清代壁畫遭遇“破壞性修復”;有著170年歷史的浙江溫州平陽鰲江福星橋,由原先的五孔橋“修復”成四孔橋,凡此種種實在令人痛心。
網友的一次次隨手拍、媒體的一次次曝光、有關部門的一次次追責,提升了人們保護文物的意識,激發了人們舉報的積極性,也讓簡單粗暴的“毀容式修復”變得非常敏感。文物一旦破壞就難以復得,公眾對此高度敏感,并不多余。這種敏感對“毀容式修復”等亂象可起到一定程度的阻止作用,但真正能夠給分散在各地的古文物、古建筑以科學修復方案,并且指導和參與完成科學修復的還是專業的文物修復人員。而在我國,這方面的人才卻嚴重不足。
據國家文物局2014年的調查顯示,全國文物系統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半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需要修復。但全國真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尚不足2000人。幾年過去了,文物修復缺人、留不住人的尷尬依然存在。文物和古建修復是一個涉及建筑學、美學、化學、物理學等多個學科知識,以及宗教文化、道德倫理等文化素養的工作,專業性較強。如果我們不盡快補上文物修復人才不足這塊短板,專業的事沒有專業的人來做,一些地方在修復文物時,恐怕還會出現外行的“土味審美”。
“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命,它在風中訴說著往來古今。”我們既要在網友對“毀容式修復”的高度敏感中看到文物保護的堅實群眾基礎,也要看到盡快培養更多文物修復人才的迫切性。文物代代相傳,文明才能延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