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貴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寶貴傳統,反襯著豐富的中華文化,直至今天仍然經久不衰。新年伊始,翼城縣職業技術學校精彩上演了該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為全體師生獻上一頓豐盛的優秀傳統文化大餐。
演出現場,伴隨一陣歡快音樂的響起,充滿陰柔之美的音樂專業學生首先上場展示渾身板表演。只見檀木板在她們身上上下揮舞,擊肩、敲腿、打手……加上踏腳、跳轉、收腿、彈腿、端腳、射燕、弓箭步等系列舞姿,很是養眼。高潮處滿場板聲激越,靈巧的動作、輕捷的舞姿、流動的隊形,觀眾們看得如醉如癡,潮水般的掌聲此起彼伏。
緊隨其后,該校汽修、音樂專業的花鼓隊隊員們身著整齊的服裝,伴隨著優美的旋律邊敲花鼓邊舞蹈,或節奏多變、或昂揚激越、或悠揚纖柔,既充分凸顯了我國翼城花鼓這一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又展示了翼城的地域文化特色,讓全校師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宏大魅力,激發了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而該校體育特色空竹表演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百余人的校園空竹操團隊動作炫酷,只見在隊員們輕巧、靈活的抖動中,空竹仿佛是被賦予了魔力,在線的牽引和擺動下,在空中游走飛舞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線,彩龍翻飛起舞。學生們時而漫步輕移,時而拋高跳躍,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又如雄鷹展翅,一時間,陣陣悠揚動聽、千回百轉的嗡嗡聲飄蕩在空中。節目一個接一個,令在場的師生們大開眼界,喝彩聲不絕于耳。
近年來,為了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翼城縣委、縣政府,縣教育科技文化局將特有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從學校藝術教育入手,在各級各類中小學校全面開設“非遺”課堂,不僅很好地繼承了非遺文化,還將其發揚光大。
以翼城渾身板為例。翼城渾身板,又叫“花板子”,因舞時用木板擊打渾身上下而得名,是一種非常優美而又健身的傳統民間舞蹈。它起源于明萬歷年間,迄今500余年,主要流行于山西省翼城縣南梁鎮的郭家坡村和王莊鄉的王虎村。至今,當地還流傳著一首民謠:“鄢里竹馬扛大刀,王虎渾身板打法高,范村枕頭鼓兒扭折了腰,鄭莊的小鑼鼓紅火敲?!笨梢姰敃r渾身板表演已十分流行。
歷史上的渾身板,主要用來參加廟會、祭祀、賽社等活動,新中國成立后,其賽社和拜神求雨等祭祀功能消失,渾身板演變成了一種社火表演形式。20世紀80年代,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等單位啟動編纂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的浩大工程,翼城縣文化館的文化工作者,經過廣泛深入的田野調查,對流傳在翼城郭家坡村和王虎村一帶的原生態舞蹈“渾身板”進行了挖掘整理,被錄入《臨汾地區民間舞蹈集成》卷,使這一瀕臨失傳的古老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活力。
渾身板來源于秋日打谷場上的一種勞動工具。其形呈板狀,拍在谷穗上節奏明快,聲音清脆,當地百姓受其啟發,遂用本地楸木制成一頭方形、一頭弧形的月牙凹狀檀板,用其敲打身體部位,以表歡慶豐收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入新世紀,翼城縣文化工作者不斷探索渾身板在表演形式上的創新,將渾身板從廣場搬上舞臺。新編創的渾身板,生活氣息濃厚,故事情節生動,加之精湛的技巧、夸張的動作、輕捷的舞姿、流動的隊形、現代聲光電技術的應用,大大增強了“渾身板”表演的藝術效果,極大迎合了現代受眾的欣賞習慣,受到了各界觀眾的一致好評,成了國家、省、市、縣慶祝傳統佳節和重大活動的必備表演節目。在2009年,渾身板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10年獲第十五屆全國群星大獎賽“作品獎”;2011年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群星講堂”群星獎精品節目展演。
與渾身板相比,翼城花鼓則更加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在唐朝的貞觀年間就已存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到了清代,這項活動才有了明確的記載,延續至今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翼城花鼓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春耕即將開始的時候,人們用震天的鑼鼓、生機勃勃的集會游行來喚醒大地、催促春耕,祝愿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因此花鼓也就成為農耕民族的精神力量,含有祝福和祈求豐收、幸福的意愿。此外,在寺廟迎神賽會的時候,也有大規模的花鼓出動,這類群眾性的集會是盛大的傳統民俗文化娛樂活動。
凡逢重大的節慶活動,翼城人的花鼓總要乘機亮相,盡情表演一番。此時,鼓手們精神抖擻,在街頭邊走邊打,動作大方,鼓點整齊,節奏舒緩,往往與秧歌、抬花轎等傳統社火節目配合在一起表演。翼城花鼓,不僅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還經常參加國家級的表演活動并屢獲殊榮。1999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國慶50周年大型活動中大展風采;2004年參加文化部舉辦的《春光這邊獨好》春節文藝晚會;2005年在中國首屆國際黃河合唱節上獲得表演金獎;2006年10月參加央視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翼城的中華空竹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被翼城縣職業技術學校在2016年確定為特色項目,在全校鋪開空竹活動,學生們紛紛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抖空竹訓練和展演,充分展示了全校師生積極健康、快樂和諧的精神風貌,也讓師生真正體驗到“學空竹,其樂無窮;用空竹,無處不在;愛空竹,受益終身”。真可謂空竹勁“舞”潤職中,傳統運動放光彩,成了職中校園一道靚麗的風景。
近年來,翼城縣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遺傳承進入一個全新時代,不僅組建了各類表演藝術團,還專門負責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推廣工作。如今,像渾身板和花鼓等非遺文化已經成為翼城文化大發展的一張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