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使“打假”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這幾年,科技手段在“打假”中廣泛運用,探索出了維護消費者的新手段。實踐證明,有了科技手段相助,“識假”多了一雙慧眼,“打假”也更加有力。
應該說,運用科技手段“打假”,確實是消費維權的客觀需要。在互聯網的時代,電商平臺不斷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讓制假售假者有了新的花招,讓假貨找到了更加隱蔽的藏身之所。在電商平臺有過購物經歷的人,恐怕都受到過假貨的困擾。
這些年,打假“黑科技”在電商等領域逐漸得到應用,為打假維權提供了幫助。比如,生物實人認證、假貨甄別模型、商家全景視圖、直播防控體系等專為打假而生的科技手段紛紛亮相,推進對假貨的主動防控。再如,運用區塊鏈技術開發的“中國質量鏈”,以產品為中心,形成了產品制造、流通、消費全產業鏈的質量管理,為消費者提供產品溯源和真品鑒別,讓消費者利益得到更多保護。
不過,客觀地看,科技助力打假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除了加強質檢,嚴控假貨流進市場的“入口”之外,消費者主動利用科技手段的意識和能力還有待提高。在當今時代,打假不是一個人赤手空拳的戰斗,也不是僅靠肉眼就能完成的。必須調動廣大消費者主動打假維權的信心和能力。這就要求打假軟件的設計更加友好,使用更加便捷。同時,充分發揮社交媒體的優勢,增強假貨的曝光和打假維權經驗的分享,從而改善打假維權的生態,讓不良商販和劣質產品無處遁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