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蓮
區域活動打破了傳統的集體教學授課形式,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操作與物質環境發生相互作用,從而獲得其發展。同時,區域活動又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寬松的活動氛圍、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夠滿足不同幼兒發展的需要。但是,老師在區域活動中的角色和指導應是什么樣子,這就需要老師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改變集體教學中的觀念,限制我們的多言多語,做一位有“眼色”的老師,真正成為孩子們的合作伙伴,才能真正的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案例一:適時的引導
背景:大班的幼兒在建構技能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平鋪、疊高、延伸、加寬等都是他們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建構造型時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每天建造好的成品區別不大。我也多次用語言來引導孩子,但效果甚微。《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在幼兒區域游戲的過程中,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由此可見,教師的指導是幼兒是否能在區域活動中得到較好發展的關鍵。
記錄:我觀察了好幾天孩子們搭建的成品后,發現孩子們在空間搭建的技巧上需要引導。我從網上找了幾幅比較有特點的空間立體建筑,把它們彩噴出來進行了塑封,貼在積木區的小黑板上,想要“授人以漁”,充分發揮材料的作用。我沒有刻意地引導孩子們去看圖片拼搭,但是發現自從圖片貼上去后,孩子們的立體建筑能力加強了。他們的建筑開始分層,而且注意到每層里要有足夠的空間才能放置物品,還有在搭建更高一層時要找好平衡點。這些都是孩子們從圖片范例中學來的,“環境老師”(隱性材料)的作用是很大的。
又過了一段時間后,孩子們雖然一層一層搭得很高了,但每一層的造型都是相同的,怎樣再適時適宜地進行指導呢?光靠“環境老師”肯定不行了,我得出場。我選擇了積木區,戴上安全帽,扮作工程師,把每一層中間的立柱換成不同形狀的積木塊來支撐(有大長方體倒著放、小長方體立著放、小圓柱、大圓柱),最高層處還用了小圓柱和三角形來裝飾。雖然我在悄然無聲地自己搭建,但旁邊不知什么時候圍了好幾個小朋友,他們邊看邊交流:“每層換不同的形狀做立柱比咱們以前搭得好看”“把大長方體倒下來放能更穩”……他們并不參與我的搭建活動,但不一會兒后,我的旁邊就有了和我類似的建筑物,而且他們的細節處理得比我還好,尤其是楊博文的建筑,他用幾塊細長方體在城堡頂上搭出了“十字架”,他告訴我這是他們小區里的教堂,真是太讓我震驚了!無聲的示范不但讓小朋友學習到了我的搭建方法,也讓我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新點子。
分析:這兩次的指導我沒有用說教,僅用了幾張圖片和自己的親自參與就告訴了孩子們建構的技巧。由此反思,適時適宜地指導在區域活動中是多么的重要,它需要我們多觀察、勤思考、想妙招,其實,它就像一把開門的鑰匙,如果找到這把鑰匙,多么難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案例二:適當的指導
背景:現在搭成的建筑是孩子們用了好幾天時間才搭建好的,所以他們舍不得拆。如何讓現有建筑物留存,還能再引導幼兒建構其他的呢?我思考了好久,決定引入主題建筑,這一建議得到了小朋友的大力擁護。
記錄:在積木區的正中央矗立著小朋友好幾天合力搭成的“大城堡”,已選區的小朋友站在城堡的周圍不知該怎么繼續下去?這正是我提出搭建主題建筑的好機會:
“這么漂亮的城堡,從哪兒進呢?”我問道。
“鋪條路。”羅家成說,“馬子驍,你拿短長方形做路牙,我拿長長方形做路面”。說著兩人馬上開始鋪路,不一會兒,一條馬路直通城堡門下。孩子們的分工完全是在自然狀態下自發進行的合作,任務明確,效率非常高。
“城堡里的人們到哪兒買東西呢?”我順勢問。
大睿馬上說:“建個超市。”孩子們立刻自覺地投入了工作,張瑞琪搭“地基”,大睿搬“磚塊”,楊博文負責壘,米多找“貨物”,孩子們忙得熱火朝天,合作得有條不紊。
我設置的一個個小問題,都被小朋友解決了。在一周的時間里,孩子們在城堡旁邊建好了停車場、加油站、高架橋(立體三層,下面走船,中間走人,上面是雙向車道)、游樂場等。當我們的主題建筑搭好后,來參觀的小朋友絡繹不絕,積木區的小朋友爭著做解說員,他們太有成就感了,每位來參觀的客人都為他們豎起大拇指!
分析:通過區域觀察,理解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并對幼兒的活動水平做出正確的診斷,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介入幼兒的游戲,促進游戲不斷提高。我以活動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兒的游戲,和孩子平等地對待所面臨的困難,但仍然由小朋友自主掌握活動的進程。在此把握介入游戲的契機,給予適當的指導——加入情境性的語言進行引導。這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也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自然地、積極地獲得了成功。
案例三:做有眼色的老師,及時地出手
背景:區域活動中,并不是每一次的合作都這么的默契,孩子們在搭建時也會出現分歧、爭搶。
記錄:“老師,大睿就是不讓我搬積木。”張瑞琪哭著來和我說。
“他運得太慢,趕不上楊博文用。”大睿反駁道。
姚睿宸緊接著又來告狀,米多碰倒了他的的柵欄……
分析: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出現,首先在開始建構前就得讓大家先來計劃、分工,做什么、怎么做?確定好規則后,研究誰負責哪項工作,有了問題找“隊長”溝通。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就會被“建筑工地”解聘,不能再擔任“建筑技師”。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我這有“眼色”的老師馬上提出了掛牌上崗,工種讓幼兒參考選擇:設計師、搬運工、彩繪師等。綜合能力強的楊博文做了設計師;大睿選了搬運隊長,因為他不僅運輸速度快,還特別熟悉不同的材料所處的位置;米多做事小心、細致,選擇了彩繪師,對建筑物進行“裝飾”。至此,建構區成為最和諧、最受歡迎的區域。
根據幼兒游戲的特點,老師在指導中要“有眼色”,或是充當裁判員,或是充當一定的角色,去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是老師實施教育的最好契機。
案例四:創設相應的環境,引爆智慧的火花
背景:李馨怡、邢一楠拿了一條藍色的長條絲綢圍巾,在自己的身上筆劃了半天,怎么弄都覺得不滿意。天天這樣裝扮,她們自己都不想演了。我把多媒體大屏的畫面切換到模特表演畫面,本想讓她們借鑒一下模特們的服飾,沒想到邢一楠盯著畫面看了好一會兒,突然把圍巾鋪在了地板上(豎著放),說:“咱們把它當舞臺怎么樣?”
她的提議得到大家的熱烈擁護,大家輪流站在舞臺上表演,一下就把氣氛推向了高潮。
分析:大班的幼兒有了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創設相應的環境,提供必要的材料,他們就會從老師的引導中爆發智慧的火花,產生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陶行知說得好:“凡是小孩子自己能看的讓小孩子自己去看;凡是小孩子自己能說的讓小孩子自己去說;凡是小孩子自己能想的讓小孩子自己去想;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做的讓小孩子自己去做……”
尊重區域活動中孩子的主體地位,把自主權、主動權、獨立權還給孩子,通過孩子們自己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做一個有“眼色”的老師,給予孩子適時適當的幫助,使得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自己的活動。
(作者單位:太原市育杰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