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蘭
摘 要:結合我國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管理優化策略,以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生產持續穩定運行,不斷提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問題;優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2-0068-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1? 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農民文化水平與農業發展步伐不相適應
當前,我國農村人口占比較大,受到傳統思想的限制,大部分農民素質不高,思想意識仍以傳統農業耕作模式為主,很難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因自身文化素質水平不高,缺乏創新精神,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較弱。特別是近年,由于城市化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造成農村勞動力缺乏,大部分農田處于荒廢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1.2? 產銷機制與金融體系效能不足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農村地區內的金融產業系統化水平低,不利于優化和完善農業產業結構。由于我國農村經濟開始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方向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因此農村經濟金融體系的發展較為緩慢,很難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的效能。再加上部分農業經營者未提前規劃,使農業產業技術與農產品產銷鏈脫軌,很難達到提升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目的,同時也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1]。
1.3? 農業經濟管理體系急需完善
根據我國農業發展實際,大部分農村土地是小規模種植,這種種植模式很難滿足我國農業發展要求。即使農村地區實施了土地承包制度,但在實踐過程中相關保障制度還不完善,使農村經營權很難流轉到愿意從事專業農業生產的種植戶手中,不利于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分布不均,也影響了農業產業發展。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對于經濟風險的承擔能力差,很難形成共同利益共享機制。
2? 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2.1? 加強技能培訓,增強農民文化水平
作為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農民自身的專業素質極其重要,應不斷提高其技能水平。積極開展農業專業技能培訓工作,使農民可以真正掌握科學的農業專業技能,以期為提高我國農業經濟水平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還可以設立相應的試點,在試點地區引進全新的農業發展項目,并向農民免費開辦相關的農業項目培訓,在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同時,還能拓寬農村未來經濟發展的道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切實提升農民生活水平[2]。
2.2? 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經濟效能
為推動新農村建設工作順利推進,應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提升農業產業的多元化水平,為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奠定堅實的基礎。政府部門則應結合多種措施,對區域內的農業生產進行規劃,加強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生產,促進農產品多元化發展,以達到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的目的。
2.3? 構建科學有效的新農村建設管理機制
對于當地政府部門來說,應加強創新農村土地制度,結合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強化土地流轉的創新性水平。可在農村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起同農村發展相符的制度管理體系。而基層政府部門應借助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水平,完善農村土地檔案管理體系,盡快構建起完善的農村整地制度。對于納入到城鄉建設用地的土地,應制定出與之相關的規范化管理措施,以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經營的順利開展。同時,應通過計算機提高土地信息管理水平和集約化水平,以確保農民自身的合法權益。
3? 結束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三農”問題已逐漸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在建設新農村的環境下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希貴.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探析[J].農業與技術,2017,37(5):158-159.
[2]劉向陽.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業經濟,2015(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