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洋
摘 要:分析了PPP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的原理,總結我國推廣PPP模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促進我國PPP模式的規范化發展。
關鍵詞:PPP模式;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6-0158-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12.5;F283? ? ? ? 文獻標志碼:A
1? 我國推廣PPP模式的原因
PPP的提出和發展順應了現代經濟的發展趨勢,在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和化解政府債務方面的優勢尤為突出,既能有效滿足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在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需要,還能通過社會資本和市場監督約束政府的非理性行為[1]。
2? PPP模式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的機理
PPP模式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的化解,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在空間上,PPP模式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的方式,降低政府在諸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公共支出,有效緩解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具體來講,就是社會資本直接將資金注入PPP項目,其余款項依托項目進行融資,政府部門只需少量出資,甚至不出資,而未來依靠項目收入償還貸款,對于項目風險通過合理分配,由政府部門和社會資本共同承擔,這樣也將未來支出責任鎖定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從時間上來看,PPP模式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技術,能有效提高項目的運作效率,降低后續政府的支出責任,實現地方政府的跨期資金預算和調度,從根本上解決了地方政府債務的期限錯配問題,在拓寬政府公共產品供給領域融資途徑的同時,更加細化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內容和細節,有助于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從而減少政府的非理性短視行為,增加了項目的成功率和可預期性。
3? PPP模式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對PPP模式的認識不足
目前,我國PPP相關法律體系的建設還在不斷完善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對PPP模式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對PPP模式與政府購買的區別認識不清,對PPP項目的收益和類型把握不清晰,導致了我國PPP模式存在重融資、輕管理的現象。
3.2? PPP模式異化
PPP模式具有一定的債務隱藏功能,雖然能在短期內使政府債務額度快速下降,這就導致了一些地方政府通過使用“暗股協議”“代持股協議”“保底承諾”“回購安排”等手段加快PPP項目落地速度或取得優質項目的主導權,變相為地方政府進行融資,社會資本只是表面上控股,而實際上更多地承擔了融資和施工的職能,并沒有真正建立風險共享機制,背離了PPP模式的本義,將PPP模式變異為新型融資平臺。
3.3? 管理和監督機制不完善
由于我國PPP模式仍處于初級階段,相應的管理經驗還略顯不足,缺乏財政透明制度和有效的監督機制。風險分配和管理措施的不完善,可能導致政府和社會資本之間的管理失去平衡,也會增加PPP項目失敗后的財政支出責任。
4? 應對措施及建議
4.1? 完善PPP制度體系建設
我國應繼續完善PPP模式配套制度的建設,特別是要加強PPP項目的管理和監督制度的建設,培養參與主體的市場契約精神,消除PPP領域的進入壁壘,給予民營企業一定的政策支持,并制定社會資本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充分發揮PPP模式的正面效應。
4.2? 合理運用PPP模式
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地方政府對PPP模式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地方政府在使用PPP模式時結合實際進行分析,盡量選擇服務邊界清晰的準公共項目,充分考慮財政承受能力,以績效作為依據,量力而行,并控制債務總量,防止造成巨額隱形債務。
4.3? 加強PPP模式管理和監督
PPP模式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合理分配風險,完善PPP模式的管理和監督機制,激發社會資本參加PPP模式的積極性,對PPP項目進行全方位監管,在運用過程中更加關注績效責任、招投標程序、合同管理及運行實施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周正祥,張秀芳,張平.新常態下PPP模式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軟科學,2015(9):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