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祀三公山碑》的最大特點在于書體交替演變的過程極具特色,它有隸書的造型、篆書的筆法,中鋒行筆,線條沒有波折,不鋪毫,不像《乙瑛碑》《禮器碑》有鋪毫,圓起圓收,有點像《石門頌》的筆法,大部分字的造型是扁的,個別字拉長。因此,這種風格在書法界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視,如齊白石、吳昌碩、黃牧甫、趙之謙都很喜歡。他們借鑒學習了這個碑之后,使自己的書法風格更具特色。特別是齊白石,他的篆書、篆刻受《祀三公山碑》的影響非常大,別具一格。關于《白石神君碑》,這個碑很多人覺得不好,把它和《禮器碑》《乙瑛碑》《石門頌》比較后,顯得不夠古雅,不夠寬博,氣息不對。我覺得其實不可比較,因為時代不同了,并且《白石神君碑》已經融入了楷書的筆法和造型,逐漸楷化了,開了魏晉時期楷書、隸書的先河。所以說,《白石神君碑》實際上是從漢代到魏晉,甚至包括唐代的,隸書和楷書結合的一個典范。唐隸受魏晉的隸書影響比較大,如果從這個角度認識它,它的特點和影響就非常明顯了。不要將它與別的漢隸相比,因為不同時代不同風格是沒法比較的。中國書法是講不同的風格的,比如:《禮器碑》好不好?《禮器碑》很好,寫得很規(guī)整,細的地方特別細,粗的特別粗,用了鋪毫;《曹全碑》寫得很飄逸,很瀟灑;《石門頌》是用篆書的筆法,使用圓筆。各碑的風格不一樣,所以要用風格去評價。我們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把各種風格融會貫通后出新意,中國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風格的多樣化,各種風格各種流派,遒勁的、瀟灑的、秀麗的、圓柔的,這才體現(xiàn)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和洋洋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