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東
《姚伯多造像碑》,北魏碑刻,又稱《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石文像》《姚文遷造像碑》等,楷書,北魏太和二十年(496 年)九月刻立。碑高140 厘米,寬70厘米,厚30 厘米,正面上部有一龕,龕外下面刻滿文字,碑側上部線刻供養人題名“道民姚文遷、姚伯多供養”等字。此碑為道教造像碑,四面刻字,正面現存624 字,兩側一為姚伯多等造像題記,一為梁冬姬造像記,陜西省耀州區出土,現存耀州區藥王山碑林。
耀州古稱“耀縣”,為著名的“耀州窯”所在地。耀州區所分散遺留的各個時代的碑石,清末開始陸續被發現。1935 年,有人把這些碑石集中在縣城西倉內存放,命名為“耀縣碑林”,引起了許多碑帖收藏家的興趣,紛紛前來拓印,名聲大震。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將這些碑石移至縣文化館內,蓋起了碑房,妥善保存。1972年,又將所有碑石移到藥王山北洞,分成五個展室和一個碑廊陳列展出,并正式命名為“耀縣碑林”,對外開放。耀州碑林以其所藏的北魏碑石多而精著名,如《魏文朗造像碑》《仇臣生造像記》《蒙文慶造像記》等,尤以《姚伯多造像碑》最為著名。
《姚伯多造像碑》的書體似楷又不像楷,像隸又不是隸,取了楷隸之神,變化多端,兼有行草的趣味。用筆有方有圓,亦藏亦露,結字奇特,大小斜正,取其天然,夸張變形。用筆有老者的“拙”,結字有兒童的“稚”,寓巧于拙,寓圓于方,古樸而峻峭。其中刻寫精巧者可與鐘繇的楷書比美,刻寫粗率者亦與《廣武將軍碑》異曲同工,風神韻味又似龍門造像,或類南碑“二爨”,或似《好大王碑》,包融南北,巧拙兼具,可謂北碑中之集大成者。這種寫和刻的粗率與不經意,表現了北魏時期民間書手高超的藝術修養和深厚功力,為古代書壇增添了新的氣息。

《姚伯多造像碑》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拓片(局部)

北魏《姚伯多造像碑》拓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