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東
《廣武將軍碑》又稱《廣武將軍囗產碑并陰側》《立界山祠碑并陰側》《張產碑》。前秦建元四年(368 年)十月立。石舊在陜西白水縣史官村倉頡廟,乾隆初年佚失。1920 年拆廟前影壁時找見。1972 年移至西安碑林,現存西安碑林第三室。隸書,四面刻,正面為碑文,陰及側為部將姓名。碑額有隸書“立界山石祠”5字。商務印書館、三秦出版社、日本二玄社有影印本出版。
《廣武將軍碑》產生在我國特定的歷史時期,即“五胡亂華”之后的“十六國”大混戰時期。氐人苻堅建前秦國,建都長安。魏晉時,氐人散居扶風、始平(陜西興平東南)和京兆(陜西西安)。氐族歷來重視文化,注重學習和吸收漢文化之長,漢語成了氐族通用的語言。前秦統治黃河流域,對儒學和佛學及藝術大力提倡。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卻有如此的碑石刻立,這說明戰爭進行之時,文化的吸收和滲透并沒有停止,而此《立界山祠碑》則為前秦將軍與胡人共立的地界碑。此《廣武將軍碑》正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文化相融合的典型產物。一方面它的作者極力學習漢碑之長,另一方面卻不掩飾其粗率野逸之氣,用筆之勁健率直,結字之天然隨意。雖有方界格,卻不受約束,真可謂粗枝大葉,不拘小節。那不求工致的點線,奇肆多變的結體,令人感到有一股淳古稚拙之風撲面而來,實在具有一種粗疏之美、直率之美、天然之美。其妙處更在于粗疏中能含蓄,草率中見精巧,這正是漢碑對其的滲透和影響。
《廣武將軍碑》拓片(局部)
西安碑林藏《廣武將軍碑》拓片選
《廣武將軍碑》似隸似楷,處于楷隸之間,成為由隸入楷的過渡。它身處山野之間,書刻皆具天然自由之趣,與當時的士族文人書跡形成鮮明對比,少了一些森嚴規矩的廟堂氣象,多了一些山林的野逸之趣,自然純真,活潑強悍,稚拙靈動,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