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朱壽桐主編出版了《中國新文化百年史》叢書12卷,胡志毅撰寫的《中國戲劇文化百年史》為其中的一卷。
該著采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從民族國家和城市空間的雙重視域,通過文化思潮、文化論爭(包括理論和批評)和文化形態等方面,來闡釋五四時期、三四十年代、“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以及新時期、新世紀的百年中國戲劇文化(以話劇為主,涉及戲曲、歌劇和舞劇等)的發展和流變,著重從儀式、空間等角度分析了曹禺、老舍、焦菊隱、黃佐臨、梅蘭芳等戲劇家的創作、導演和表演,并對左翼戲劇、革命樣板戲和先鋒戲劇就不同的戲劇形式、思潮、流派進行文化研究。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還是啟蒙運動,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百年的戲劇文化是在西方戲劇文化的影響下進行的,戲曲改良和新劇誕生幾乎同時并進,“五四”前的有關新舊劇的爭論,就是圍繞著戲曲和新劇展開的。

到20世紀30年代,一方面是戲曲,以京劇為代表,尤其是梅蘭芳的梅派和周信芳的麒派,成為中國文化的表征;另一方面,新命名的話劇則是在新浪漫主義和左翼運動中出現了一種現代性和革命性的傾向。同時話劇出現了像曹禺這樣的經典劇作家,劇團也有像中國旅行劇團那樣的職業劇團,舞劇則出現了黎錦暉的舞蹈和歌舞劇。
在抗戰時期,話劇進入了黃金時期,因為戰爭使得話劇出現演劇的高潮,在大后方、解放區和孤島—淪陷區,話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戲曲中的傳統民族精神則成為古為今用的工具,像田漢等劇作家,在戲曲與話劇的領域同時施展才華。同時在解放區出現了戲曲的改革和新興的秧歌劇和新歌劇。抗戰結束后,國統區戲劇和解放區戲劇形成對立。這兩支戲劇隊伍在新中國成立后合流,成為一種“國家的儀式”,話劇進入了正規化和專業化的時期,戲曲也進入全面改革的階段。
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樣板戲”成為一種全民狂歡,京劇、芭蕾舞劇成為舞臺的中心,話劇則相對沉寂。新時期之后,戲曲出現了一種重演舊劇和新編歷史劇的雙重狀態,話劇則出現了探索劇的浪潮。20世紀90年代戲劇進入低谷,先鋒劇和小劇場應運而生。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進入新世紀后,戲劇逐漸復蘇,形成了新的都市文化景觀。在國家舞臺精品工程等政策扶持和戲劇文化市場的驅動下,話劇、戲曲、歌劇、舞劇等舞臺藝術進入了新的多元化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