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兵

江蘇省泰州實驗學校(泰州外國語學校),始于1999年創設的市屬九年一貫制國有民營學校,2010年7月轉型為六年制完全公辦小學,現有在校學生3400名,在編教職工208人。
篳路藍縷20年,學校以“創造幸?!睘樾S?,著力建設“幸福校園”“幸福課程”“幸福課堂”,發展“幸福教師”“幸福學生”,成就斐然,社會美譽度不斷攀升,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江蘇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江蘇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江蘇省示范家長學?!?/p>
而今邁步從頭越,泰州實驗學校人秉持“為了每個生命幸福成長”的信念,聚焦“幸福教育”理念下課程建設的校本實踐,正朝著更高、更新、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不斷邁進。
學校教育無法回避三個問題: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只有想明白、說清楚,才能做扎實。解答的策略也有三個:基于教育規律;基于教育方針;基于學校、學生實際。江蘇省泰州實驗學校的“幸福教育”實踐也不例外。
一、“幸福教育”的校本解讀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
我們認為,“幸福教育”的內涵至少包括這樣兩個層面:一是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讓兒童樂在其中,獲得幸福的成長體驗。二是培育兒童核心素養,讓兒童學有所成,獲得走向未來社會幸福生活的能力。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根本價值追求。
實施“幸福教育”應該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建設“幸福校園”“幸福課程”“幸福課堂”,發展“幸福教師”“幸福學生”,五位一體,和融共生。具體而言,“幸福校園”應該是有益師生身心、促進生命蓬勃生長的花園、學園、家園;“幸福課程”至少應該包括豐富性、選擇性、進階性等特質,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成長需要;“幸福課堂”必定是民主的、挑戰的、生長的,是有利于學生幸福成長的舞臺;“幸福教師”一定是校園里陽光、自信、成長的專業群體;“幸福學生”一定像校園吉祥物小海豚那樣,由內而外呈現出純真、聰慧、健美的特質。
實施“幸福教育”必須聚焦“幸福課程”,堅持“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課程建設實踐研究,因為課程是學校教育重要的載體。學校教育教學行為涉及教什么、怎么教兩大核心問題。首先是教什么。開設哪些課程,這是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和相關課程實施綱要、標準的基礎。其次是怎么教。各地各校根據學生發展的實際和可能,在開足開全上好各門課程的基礎上,為提升課程實施品質采取的校本化、師本化課程實施行為策略,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成長需要。
二、“幸福課程”的校本實踐
聚焦“幸福課程”,開展“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課程建設實踐,學校需要直面問題與挑戰,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建設物型文化讓幸福元素充溢校園
1.“打開”空間,讓校園環境彌漫教育的芬芳。
學校將校園綠化打開。師生可以徜徉在花草樹木間,親近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株樹木,流連于“四園一亭”,親近園中近百種大小灌木,仔細辨識數十種花花草草。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每一處景觀、每一片樹葉都被賦予獨特的文化內涵,成為寶貴的課程資源。
學校將圖書館打開。三層的圖書館閱覽室面向全校師生,實行全天候開放。空間上,呈現完全開放格局,實現資源的完全共享;連廊將圖書館與教學樓、行政樓層層通聯,方便師生自由出入;降低圖書陳列高度,方便學生隨手取放。
學校將校史打開。學校建設開放式的“校史館”——校史長廊,將發展歷程上的重大事件、感人故事呈現在中心廣場四周的廊柱和墻壁之上,讓學校歷史文化融入現實的校園生活中,讓學校創業精神與師生成長一路相伴。
2.地面、墻壁展露笑顏,讓幸福成長看得見。
“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已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共識。說什么話、怎樣說話則各不相同。我們說的不是名人名言警句,不是宣傳口號,而是一系列學生最喜歡的話語。如:“從中國出發”國際理解系列——故鄉美景與美食、二十四節氣與民俗、中國56個民族服飾、世界各國的國旗、境內外研學活動成果展示?!靶『k唷毙蜗笳故鞠盗小露鹊掠螅ㄐ@特色活動、月度優秀學生事跡)。幸福球特色文化系列——足球、籃球、乒乓球文化墻?!靶『k唷眲鏊囆g教育系列——“小海豚”大舞臺、學生藝術作品展覽?!靶x”全科閱讀系列——經典少兒讀本推介、“閱讀之星”展示。聰慧“小海豚”創客系列——前沿科創成果推介專欄、優秀學生獲獎信息播報。校園里的每一次用心行走,都可以成為課程學習的幸福經歷。
3.文化制作特色鮮明,實現“幸福教育”校本化。
學校面向全校師生及家長征集校園吉祥物、主題教育活動LOGO、樓宇名稱、花木吊牌、路引提示、園林文化解讀等各類小制作的創意設計,全員參與,感受學校文化,體驗成長快樂。另外,在校園改造中,學校優先安排資金,為各年級更新多媒體教學設施,配置可自由調節高度的新式課桌凳。學校以滿足課程建設需要、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為第一考量,根據各年級教學區分布情況,分散就近裝備音樂、書畫等功能教室。
(二)建構校本化幸福課程體系
1.“幸福課程”理念得到廣泛認同。
“幸福課程”的基本特征是豐富性、可選擇、有梯度,課程設置適合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成長需要。
思維影響行為,思路決定出路。學校基于“幸福教育——促進每個生命幸福成長,培養純真、聰慧、健美的幸福少年”的辦學主張,繪制出“幸福課程”圖譜,具體包括禮儀與修身、生命與健康、語言與閱讀、科學與創新、藝術與審美五個板塊,分為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兩個大類;校本課程分為學校特色課程、學科拓展課程兩類;學科拓展課程又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類。
校本化課程開發實踐,離不開教師的理解和參與,需要讓教師從茫然無助、被動應對,逐步走向積極參與、自覺實踐,并保持足夠多的學科推進面、教師參與率。學校的課程開發實踐,同樣離不開家長的理解與支持,要讓各年級學生家長從質疑、擔憂逐步走向理解和肯定,并保持較高的滿意度,這也是現代教育的社會性新要求。
2.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和路徑的創新實踐,需要切合課程、教師、學生等諸多核心元素的實際,分別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采取一系列創新舉措;需要發動全體學科教師參與,組織各學科骨干教師集中攻關,制訂各學科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方案》,并分別繪制出各學科課程圖譜,不斷謀求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行動新突破。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空間有多大?我們認為只需要在內容或路徑上進行創新,學生就可以獲得幸福的成長體驗。我們知道,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不是僅僅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在學生科學而豐富的聽說讀寫實踐中得來的。比如,語文學科的“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就是立足整合教材單元,聚焦一個議題,以一篇帶動多篇;通過比較閱讀,落實一組任務群,訓練審辯式閱讀思維和表達,實現閱讀教學量和質的飛躍?,F在,學生每學期閱讀教學量由原來的二十七八篇增加到七八十篇,他們的實際獲得可想而知。再比如,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的“小海豚德育劇場”項目借助課程實施路徑方式的創新,以教材單元內容為藍本,結合生活實際,通過編劇本、演戲劇的形式,實施課程教學,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深得師生歡迎。目前,這項實踐已被確立為“江蘇省中小學品格提升工程”項目。
3.校本活動課程化建構。
一是教育活動課程的系列化。實現校本活動課程化建構,需要依據學校“幸福教育”總體培養目標,對學校眾多的主題教育活動進行全面梳理、整合和創生,統籌安排到全學段12個學期。按照課程結構化的規定,學校對校本教育活動體系中的各項目進行課程化建構,分別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保障等課程要素加以完善,將學校主題教育活動課程化,形成八大校園文化節系列課程。
二是特色校本課程的常態化。學校將家長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引入校園、課堂,創設家長微課程,確立了解社會、適應環境、生活自理、健康休閑、信息發展五大課程學習模塊。學校堅持“從中國出發”,創設“小海豚看世界”國際理解教育特色課程,分為“小海豚”傳統節日課程、“小海豚”英語活動課程、“小海豚”交流實踐課程三大板塊,將提升學生“國家認同”和“國際視野”這兩大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學校發展“幸福星期三”社團活動課程,形成主題教育類、興趣活動類、實踐體驗類等三大類127項選修課程,組合成若干個校本課程群,每周三下午全面實施,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在傳統校運動隊訓練基礎上,學校創設“幸福球”特色文化課程,開設乒乓球、足球、籃球課程,實現普及性課程教學與特長類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同步發展。同時,學校打破傳統校運會與日常體育教學脫節、“少數人場上跑、多數人場外看”的不足,引進全國學校體育聯盟資源,創設“全員運動會”課程項目,促進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全面改進,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規則意識、團隊合作意識。
(三)形成獨具特色的“幸福課堂”基本樣態
1.“幸福課堂”認識更加理性。
“幸福課堂”需要突顯民主性、體驗性、生長性特點,追求“五味調和”:兒童的味道,堅持兒童立場,保持童真童趣;學科的味道,堅守學科本色,內容形式相諧;生活的味道,基于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著力實踐與體驗;文化的味道,體現自由、開放、民主,飽含愛心、耐心、恒心,倡導自主、合作、分享;成長的味道,在挑戰與創造的實踐中,實現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育與提升;更添“幸福的味道”,在幸福的實踐中感受幸福、體驗成長。
2.“幸福課堂”范式初步建立。
“幸福課堂”著重體現三個方面的融通,即學程融通、學法融通、學教融通,形成四步雙控教學范式(見圖1)。
(四)創新“幸福課程”評價體系
1.確立“幸福教育”評價原則。
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評價主體包括任課教師或班主任、學生自身、同學;堅持評價方式的互動性,強調主體參與,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堅持評價內容的豐富性,不只關注學習成績,更多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關注身體、心理素質、學習潛能、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堅持評價過程的動態性,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評價,使學生不斷感受到自身的發展,進一步增強提高和發展的愿望。
2.建立“幸福課程”評價體系。
評價項目分為課程開發評價、課程實施過程評價兩大板塊,“課程開發評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課程開發的意義,是否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聯系,成為必要補充,是否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素養提升;二是目標定位,著重評價目標的明確性、層次性、適切性;三是課程內容的評價,教材框架的清晰度、序列性,教材內容的科學有效性;四是課程評價的可操作性,方法的科學性,過程的激勵性。“課程實施過程評價”則從理念呈現、教學過程、實施成果三個方面分為13項評價指標進行量化評價。
3.研制“幸福課堂”評價標準。
學校從“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課堂生態”三個維度,明確24項具體要求,關注教師課前、課堂的“診學”“導學”;關注學生的“先學”“合學”“講學”“后學”中問題的探究與生成、問題的解決與升華,探究過程的合作、交流與分享;關注課堂生態的民主性、開放性、挑戰性和生長性。
三、基于“幸福課程”建設實踐的反思
第一,課程建設的校本實踐須依據教育方針、課程標準。課程體現國家教育方針,致力于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001年國家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對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具體的規定。我們要從兩個層面理解和把握。一方面,這既是基礎性、保障性要求,面向全國各級各類基層學校、億萬學子,是剛性要求,體現著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國家意志,“必須維護國家課程的剛性、權威”(江蘇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嚴華銀語),開足開全上好各門課程,不可以短斤少兩、偷工減料。另一方面,《綱要》體現了新課改的創新性,賦予了學校、教師課程開發管理的自主權,“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這就是校本化課程建設的重要政策依據和行動理由。課程校本化就是“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更好地實現國家課程的目標,包括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就課程資源、單元進度、授課順序、教學方法等課程議題進行自主決策”(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吳剛平語)。
換言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為了更好地吃好主糧,提供全面營養,保障身體健康;校本課程開發是滋補品,作為主餐的必要補充,是更高品質生活的體現。
第二,課程建設的校本實踐須依據學校辦學思想、培養目標。一方面,課程不僅體現國家教育方針,還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哲學,與學校的核心文化密不可分。課程是學校教育元素中核心的部分,一所學校的特色、品質取決于學校的課程特色與品質。學校教育必須高度關注課程建設,學校品質提升應該從校本化課程建設入手,提升學校課程對于本校學生全面成長、個性化成長的適應性。另一方面,課程校本化也是教師專業品質提升的需要。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課程理解力、實踐力、創造力。
因此,校本化課程體系建設實踐必須以學校的核心文化為靈魂,堅持問題導向、學生需要,堅持校本實際、資源可供,堅持統籌安排、系統建構,讓學校的核心文化統領全域,一以貫之。
第三,課程建設的校本實踐應以核心課題為統領,扎實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以學校文化為源頭,設立學校核心課題;以實踐問題為導向,形成學校微課題群;以微課題研究實踐為抓手,引領課程改革、課堂改進;以課程改革、課堂改進,促進教師發展、學生成長;以師生幸福成長為目標,不斷豐富學校文化內涵,彰顯學校特色,助推品質全面提升。
這樣的課題研究,覆蓋學校教育實踐全領域;這樣的“幸福教育”實踐,將永遠在路上。
(作者系江蘇省泰州實驗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