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濃云密布壓群山,
風卷雪花起白煙,
山路崎嶇人罕見,
空中的飛鳥展翅難,它們躲進鳥巢避風
寒,哆哩哆嗦等著晴天。
乙 飛鳥歸巢人罕見,
風雪交加行路難。
旅行者全都進了賓館,
外出的人們也改了時間,大雪天不肯再進山。
甲 嗨,你睜開眼,往上看,
影影綽綽恍恍惚惚好像有人在爬山。
他們雪里走,風里鉆,
趔趔趄趄地往上攀。
狂風吹來雪打臉,
坡陡路滑舉步難,上山難于上青天。
乙 這么大的雪,這么冷的天,
這么滑的道路上的什么山?
莫非說,他倆是專門來探險,
也許是兩位登山運動員。
甲 他們兩個不是來探險,
也不是登山運動員。
這兩位是駐村扶貧工作隊,
一位隊長一位隊員。
隊長名叫關明遠,
隊員是年輕的干部張小川。
乙 風吹雪打透骨寒,
曠野迷茫少人煙,
山里人全都關緊門戶來取暖,
他們兩個為什么要上山?
甲 只因為,有一戶人家離村遠,
孤零零地住在山巔。
家里只有老兩口,
戶主名叫劉老三。
他們倆上山走訪貧困戶,
才頂風冒雪爬高山。
乙 年輕隊員張小川,
考慮問題很簡單:
“隊長啊,扶貧固然很重要,
也不必這樣搶時間。
咱們曾經三次登山頂,
反復動員劉老三。
勸說他全家搬到山下住,
他是瞻前顧后不搬遷。”
甲 “他家在山上好幾代了,
生活習慣成了自然。
盡管條件很艱苦,
孩子上學也困難。
他擔心搬到山下不適應,
環境生疏更孤單。
熱土難離是常理,
咱還要耐心說服作動員。”
乙 “上山動員咱不怕,
最好也要選時間。
今天風雪這樣大,
最不適合去爬山。
我認為,全村人脫貧是重點,
抓住重點最關鍵。
山頂上只有那么一家困難戶,
可以往后拖幾天。”
甲 扶貧隊長關明遠,
語重心長叫小川:
“小川啊,組織上充分信任咱,
派咱扶貧來攻堅。
想一想習總書記講的話,
(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字字千斤重如山。
山頂上只有一家貧困戶,
決不能脫貧掉隊落在后邊。
這場雪是幾十年一遇的大暴雪,
預報說要一連持續兩三天。
明后兩天雪更大,
很可能一場暴雪封了山。
昨晚我一夜沒睡好,
牽掛著山頂上的張老三。
他的兒子媳婦都不在,
外出打工去了海南。
家里就剩下老兩口,
孤苦伶仃度嚴寒。
如果家里缺米面,
老爺子年邁力衰不能下山;
假如說大雪壓垮茅草房,
老兩口怎樣才能保平安?
群眾的安危最重要,
一時一刻不能拖延。
咱們背上米,帶上面,
裝上副食和油鹽,
別管它風雪多大多么艱難,
咱們今天一定要上山!”
乙 關隊長的一席話,
激發了隊員張小川:
“關隊長,聽您的,
我決心跟你上高山。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明知山有雪,
偏要爬雪山。
咱們背上米面和油鹽,
上山探望劉老三。”
甲 兩個人踏上登山路,
抖擻精神往上攀。
白雪茫茫遮天地,
只見白雪不見山。
山路上,積雪已經半尺厚,
寒風吹來一浪一浪往上翻,
忽然間,雪花撲面瞇了眼,
冷颼颼順著脖子往里鉆。
身上已經冒了汗了,
外面是一層冰雪掛雙肩,
里面熱,外面冷,
這真叫冰火兩重天。
乙 風雪天,出門難,
更何況頂風冒雪爬高山。
頭上風硬腳下軟,
每走一步都困難。
身上出汗嘴里喘,
越走兩腿越發酸,兩只腳好似灌了鉛。
照這樣一步一步挪上去,
最少也要多半天,什么時候才能見到劉
老三吶?
“出發前,我向隊長表了態,
千斤重擔咱承擔。
沒想到我的理想挺豐滿,
實踐起來這么困難。
轉念想,今天我們不上山,
劉老三也不一定斷了炊煙。
那茅草房,風風雨雨經考驗,
這場雪也不一定能壓坍。”
張小川心思猶豫腳步慢,
腰板逐漸往下彎。
肩上背著一袋米,
仿佛是背著一座山。
甲 關隊長發現小川走不動,
說休息一下歇歇肩。
兩個人坐在避風處,
關隊長親切地看著張小川:
“累了咱就多歇會,
等緩過勁來再爬山。”
乙 “隊長啊,這路程剛剛走一半,
越往上走越艱難。
我想啊,劉老三久居山頂有經驗,
往常也曾經遇過風雪天。
他們應該能夠避風險,
自己可以保平安。”
甲 “老兩口究竟怎么樣?
沒見面,咱們不能確認很安全。
看得出現在你已經很累了,
上山來你的表現不簡單。
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聽了故事你的力氣會增添。”
乙 (白)是嗎?
甲 (白)聽不聽?
乙 (白)聽。
甲 “說的是1935年,
紅軍要過夾金山。
這座山一年四季常積雪,
天連冰雪雪連天。
部隊條件很艱苦,
糧食不足衣服單。
籌集的棉衣數量少,
只能用麻袋獸皮破布茅草御風寒。
紅軍官兵鋼鐵漢,
全憑著堅強的意志渡難關。”
(白)一位紅軍將領正隨著部隊往前行進,看到前面有許多人停下來,不知發生了什么情況。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這時候,警衛員跑回來向將軍報告說,前面有人凍死了。
將軍愣了一下,急忙趕到前面,看到一個凍僵的老戰士,身穿單薄、破舊的衣服,靠在光禿禿的樹干上坐著。他的身上落滿了雪,臉上、眉毛和胡須上掛滿了冰霜,已經變成了一座冰雕,無法辨認他的面目。
將軍的臉色變得十分嚴峻,忽然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么不給他發棉衣?”
沒有人回答,也沒有人執行將軍的命令。將軍更加憤怒了:“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
這時候,有一位紅軍戰士走到將軍面前,指著凍僵的老戰士說:“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眼睛里含著淚水,注視著這位凍僵的軍需處長,沉默無語。
戰士們都沉默了,寒風卷起的雪花在身邊飛揚,好似在為軍需處長送行。
那位戰士又小聲說:“處長已經兩天沒怎么吃東西了。”
將軍依然沒有說話,他緩緩地舉起右手,向這位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乙 (白)那位軍需處長?
甲 (白)軍需處長永久地留在了這座雪山上。
乙 紅軍的故事動心弦,
深深地打動張小川。
他的面前仿佛矗立著冰雪覆蓋的一座雕
像,
他的腳下仿佛就是紅軍爬過的那座雪山。
“處長啊,明知道身上的單衣不能取暖,
明知道肚里無食不能御寒。
您把生存的希望給了戰友,
把死亡的可能留在身邊。
您在長征路上爬雪山,
我在扶貧路上也爬山,
這場雪再大也大不過那里的雪,
這座山再高也高不過那座山。
我身穿羽絨能保暖,
身體內有足夠的熱量御風寒。
想一想紅軍比比自己,
這算什么艱苦這算什么難?
真不該,遇上困難想后退,
好慚愧,我二十多歲還是個青年。”
甲 “小川啊,你來到扶貧第一線,
主動把重擔挑在肩。
我首先為你點個贊,
稱得上是個好青年。
不久前,你要求入黨遞了申請,
志向遠大再登攀。
共產黨一心為人民謀幸福,
為群眾流血犧牲也心甘。
想一想,共產黨為什么領導人民鬧革命,
紅軍將士為什么身穿單衣爬雪山,
領導者為什么鞠躬盡瘁披肝瀝膽,
咱們工作隊為什么下鄉扶貧來攻堅?
總書記經常叮囑咱,
群眾的安危重如山。
咱肩上的擔子千斤重,
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掛心間。
山上邊,老年夫妻遇風雪,
很可能眼下的處境很艱難。
咱不掛念誰掛念,
咱不救援誰救援,
咱不辛苦誰辛苦,
咱不上山誰上山!”
乙 “隊長!
我現在已經不覺累了,
咱們繼續前進不拖延。
我誓與大山爭高下,
要和風雪搶時間。”
甲 咱們背上米,帶上面,
乙 提上副食和油鹽,
甲 頂著寒風往上走,
乙 踏破冰雪登高山。
甲 越過兩道溝,
乙 穿過三道澗,
甲 爬過四道坡,
乙 轉過五道彎,
甲 撥開雪花往上看,
乙 前面不遠到了山巔。
甲 有兩間草房蓋著冰雪,
乙 有兩棵小樹被壓彎。
甲 屋檐上邊掛著大冰柱,
乙 寒風刺骨隔著門縫往里鉆。
甲 草房里住的老兩口,
乙 那就是扶貧的對象劉老三。
甲 面對草房高聲喊——劉大爺!
乙 劉大娘!
合 我們來啦!
甲 我們帶來關心送來問候,
乙 背來了米面和油鹽。
甲 咱們共同來取暖,
乙 一起度過風雪天。
甲 云開日出天晴后,
乙 大爺大娘欣然同意要搬遷。
甲 全村人熱情迎接新住戶,
乙 有困難大家來分擔。
合 一起走上致富路,
揚鞭躍馬度雄關。
高歌猛進新時代,
小康路上寫新篇。
賞析:
細讀崔硯君先生的《登山問苦》,深有感觸,這是一個有筋骨、有溫度、有情懷的好作品,能鼓舞人,教育人,啟發人。
“正”是作品的核心。扶貧工作隊隊長關明遠和年輕隊員張小川“雪里走,風里鉆”,冒著“風吹雪打透骨寒”的惡劣天氣,不畏“坡陡路滑舉步難”“背上米面和油鹽”“趔趔趄趄地往山上攀”,去看望那“孤零零住在山巔”的“扶貧對象劉老三”,正是對習總書記“在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講話精神的最好詮釋。而長征路上紅軍軍需處長化為豐碑的故事,更愈加強健了作品的筋骨,以當年的長征路、今天的扶貧路,曾經的爬雪山、眼下的送溫暖形成完美的呼應,完美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旨。
“真”是作品的內涵。《登山問苦》的環境描寫與情節設計,都非常真實。譬如張小川的心理變化——“隊長啊,扶貧固然很重要,也不必這樣搶時間。今天風雪這樣大,最不合適去爬山,山頂上只有一個貧困戶,可以往后拖幾天。”“出發前,我向隊長表了態,千斤重擔咱承擔。沒想到我的理想挺豐滿,實踐起來這么困難。”“轉念想,今天我們不上山,劉老三也不一定斷了炊煙。那茅草房,風風雨雨經考驗,這場雪也不一定能壓坍。張小川心思猶豫腳步慢,腰板逐漸往下彎。肩上背著一袋米,仿佛是背著一座山。”這一串串精彩臺詞,將張小川的畏難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跳出了描寫正面人物要“高大上”的老路,把一個活生生的人展現在我們面前。同時又通過張小川的情緒變化,將人物描寫“真”下的另一層意志堅定“真”表現出來:扶貧不能畏難,有難必須克服。
“精”是作品的追求。本作不僅思想精深,于轍韻對位、句式編排等方面也能見作者的深厚功力。“濃云密布壓群山,風卷雪花起白煙,山路崎嶇人罕見,空中的飛鳥展翅難,它們躲進鳥巢避風寒,哆哩哆嗦等著晴天”。幾句開場白,把惡劣的氣候表現得淋漓盡致。之后作品更以“言前”轍一韻到底,平仄韻腳運用講究,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用詞造句亦堪稱精美。尤其是生活語言的運用,突顯了曲藝藝術的特征,看似平鋪直敘的聊天,卻讓人悟出了生活的真諦。如最后一段——“劉大爺、劉大娘,我們來啦!我們帶來關心送來問候,背來了米面和油鹽。讓咱們共同來取暖,一起度過風雪天。云開日出天晴后,大爺大娘欣然同意要搬遷。全村人熱情迎接新住戶,有困難大家來分擔。一起走上幸福路,揚鞭躍馬度雄關。高歌猛進新時代,小康路上譜新篇!”在變化的板式和鏗鏘的節奏中,表達了實現小康的共同愿望,唱響了脫貧致富的主題歌。
“新”是作品的嘗試。創新是文藝工作者不懈的追求。《登山問苦》首先是形式新。“對口快板書”在韻誦類作品中很少見到。它不同于快板書“拆唱”,也不是單純的“敘事體”敘說,而是借用了對口快板中的甲乙接替關系,同時又以不同角色共同講述了同一個故事,使得人物脈絡更清晰,故事情節更完整,情緒表達得更加充分。再就是內容新。那段“長征故事”本是李本深先生的朗誦作品《豐碑》中的經典片段,將之插到《登山問苦》中,非但不顯臃腫,反而讓作品內涵大大豐贍起來。同時該故事插在正文中,也讓節奏出現了合理的變化。兩個不同時期人物思想的對比,兩種不同曲藝形式的互襯,恰恰展現出作品的新意,折射出藝術的光芒。
《登山問苦》這個作品,有很好的示范性,尤其值得廣大青年曲藝工作者學習和借鑒。
(賞析人:中國曲協快板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 ?柴京云)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