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欣
關鍵字:中德;經貿合作;機遇;國際貿易
自2002起,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德國最大的亞洲貿易合作伙伴之后,中德貿易規模快速增長,其中德國從中國進口增速逐漸超過出口增速。在20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各國市場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低迷現象,給中德雙邊貿易帶來巨大影響。2015年歐債危機之后,德國社會經濟增速放緩,在到達谷底后緩慢反彈。所以,加強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經貿合作力度,有助于緩解德國目前的經濟困境。就中國而言,加強中德兩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對有效化解貿易摩擦,保持對歐盟地區出口貿易的穩定增長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中德貿易總量分析
2018年中德貿易規模為1996.6億歐元,同比增長11.2%,2015年以來,中德貿易總額保持三年連續遞增。2018年中德雙邊貿易中,德國對中國出口1106.2億美元,增長12%,占其總出口額的6.7%;進口規模達到608.3億美元,增長5.4%,占其當年進口總規模7.1%,繼續保持貿易順差達107.7億美元,增長120.4%。中國已成為德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
(二)中德貿易結構分析
中德兩國貿易結構互補性較強,在貿易規模上有著較大的增長空間。德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結構中,機電類產品位居進口產品首位,2018年進口規模為421.1億美元,同比增加14.7%;運輸設備類產品居于進口產品次位,2018年進口額為346.7億美元,增長12.2%;光學鐘表醫療設備類位居進口產品位居第三,2018進口額93.5億美元,增長13.9%。前三大類產品占德國對中國出口的近八成。2018年中國是德國出口增長最快的主要市場之一,德國對中國出口增長12%。
中國銷往德國的產品類別里,機電類、紡織類、家居玩具類等產品占據主要地位,2018年合計出口額達到596.82億美元,占中國出口德國總額的67%。另外,化工類產品、賤金屬類制品等的出口也占據5%左右的比重。總體來看,與對中國出口不同,德國自中國進口雖然也保持增長,但進口增幅低于其對中國出口增幅近十個百分點,部分進口大類產品如紡織品、運輸設備等甚至出現幅度不等的下降。德國進口增長較快市場集中于俄羅斯及荷蘭、西班牙等歐盟部分成員國。
(三)中德貿易投資情況
2018年,德國對華投資依舊保持穩定,與其他歐洲國家對華投資大幅下降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德中關系仍然堅挺。2018年受德國內閣修改對外貿易法案影響,中國對德國投資急劇減少,對德國企業收購比例由25%降至10%,從而造成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資本撤離德國市場。
如何更好地開放本國市場,接納對方投資,正越來越成為中德經濟關系的核心議題。隨著全球價值鏈變得愈加復雜,投資流動對于貿易往來有著直接影響,也間接影響高科技行業的競爭力。收購高科技企業是提升單個企業乃至整個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戰略。
(一)“絲路經濟帶”新歐鐵路
渝新歐國際鐵路是聯通東西方經濟帶的歐亞大陸新通道。自中國的重慶出發、經西安、新疆、中亞及歐洲多個國家,直達德國杜伊斯堡。截止2018年底,全年經由渝新歐鐵路發出的國際鐵路班列總量已經超過700列,已經成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多邊貿易往來的運輸大動脈。在渝新歐鐵路未開通之前,中歐水路運輸通常需要四十天左右,如今經由國際鐵路運輸后的時間則減少到十六天。隨著通關便利化程度的提高,企業經重慶認證免檢后,其產品出口在國際鐵路沿線海關都自動獲得免檢待遇,這極大的推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貿易便利。作為渝新歐鐵路的兩個端口,中國與德國的貿易聯系更加緊密,德國成為中國陸路運輸商品銷往歐洲的集散地,而歐盟的貿易自由流通又為其良性循環提供了環境。
(二) 德國本國經濟貿易的良好發展
20世紀九十年代期間,德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在歐盟國家中處于平均水準之下,國內失業率高企,制造加工業開工不足。在對外出口產品方面,僅有大眾與西門子尚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但仍存在貿易逆差等問題。在此期間,德國正處于東西德融合的關鍵時期,而其國家貨幣也面臨升值壓力。歐元正式投入使用之后的兩年,德國經濟仍處于滯漲狀態,但在困境之中卻萌發著再次崛起的可能。自2009年以來,德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總體呈現穩定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約3.4%。2018年,德國進出口總額28463.8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2751.6億美元。同時,歐洲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也為中德關系奠定了重要基礎,歐盟的統一稅率為中國的出口增勢提供了契機,
(三)跨境電商的迅猛覆蓋刺激中德貿易新高潮
目前,以阿里巴巴速賣通/亞馬遜/網易考拉等為代表的閉環模式正在逐漸取代傳統貿易成為進出口主流方式。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9萬億,2019年,整體交易規模預計將達到10.8萬億元。中國出臺一系列政策,加大政策及資金支持力度,支持跨境電商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加快跨境物流體系建設、加強服務模式創新等。
而德國方面,自2013年起,德國電商交易規模增速穩定,雖自2015起增速略有回落,但2018年的交易總額仍超過930億歐元,依然保持著9.03%的同比增長速度。根有關研究機構預測,2020年德國電商交易規模將超過1200億歐元,將占到國家零售行業規模的20%左右。由此可見,中國本身具備的跨境電商數量和規模優勢,為中德兩國之間在跨境電商方面的合作提供了較大的想象空間。
(一)貿易壁壘高墻仍存
為自身經濟利益,確保成員國或部分行業利益不受沖擊,歐盟委員會常采用各種措施來進行貿易保護,限制歐盟以外國家產品進入歐盟成員國市場。德國隨歐盟的一系列成文法規, 對進口中國產品進行嚴苛的限制。歐盟通過配額制對來自中國的輕紡等傳統出口產品進行限制,這種貿易保護手段使中國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增效提質等措施難以為繼。我國對德出口產品多屬敏感商品,如紡織品、鞋類等傳統優勢產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市場增長空間有限,想要單靠這些產品進一步擴大出口是很困難的。同時,在中國出口德國的產品中,有許多要經香港轉運,中轉環節的增多造成銷售成本和運輸時間的增加,甚至因此而造成交期延遲等問題,以致于造成索賠、棄貨等貿易糾紛,不利于中國產品出口規模的提升。
近些年來,針對中國出口產品,歐盟多次采取反傾銷方式進行進口限制,并對我國出口商品征收相應的懲罰性關稅等,造成這些商品的出口額出現大幅度下降,有些商品甚至已滯銷。例如,2012年,歐盟發起對中國光伏組件的反傾銷調查,這使得中國光伏企業產品出口歐盟受到致命打擊,涉及金額高達200億美元,造成中國光伏產業喪失競爭優勢,多家光伏企業被迫停產停業。如今,反傾銷調查等貿易保護措施的實施,已成為中國和歐盟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德國之間經貿往來的最大阻礙。
(二)歐債危機的波及
歐債危機造成歐盟多個國家出現嚴重赤字。歐債危機的主要借債方是歐洲銀行,而主要承債方則是德國,因此德國一舉成為了歐洲現階段最大的債權國,令德國的經濟承載著巨大壓力。歐債危機以來,歐元持續貶值,跌幅達到12.5%,這給以歐元為貿易結算單位的中國外貿企業帶來嚴重打擊。首先,歐元的持續貶值,造成中國外貿企業成本壓力上升,產品出口歐盟地區的價格也因匯率問題而被迫上升,以致于造成中國對歐盟出口產品競爭優勢下降,市場份額出現嚴重下滑。其次,以歐盟地區為主要出口目標的部分中國外貿企業,實際營收效益的降低,不利于企業正常經營和發展。
(三)貿易不平衡
德國的產品素來以高端耐用著稱,有名的企業也席卷中國市場。中德兩國之間一直存在較大的貿易逆差,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中德貿易逆差為208億美元。德國也是歐盟中,唯一對華保持貿易順著的國家,這是由雙方的制造業水平所驅使的。中國勞動力密集與中低端的產品對德國吸引力弱,而德國質量上乘的家電汽車、機械、零售、化工、乳制品等對中國來講不可或缺。由于兩國的經濟環境不同,受國內外各種因素印象,這種狀況或將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持續,而改變起來尤為困難。
(一)優化合作環境,推動跨境電商的發展
1.管理政策層面
根據中國外匯管理體系規定,首先要明確跨境電商交易范圍及開放次序。在中國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可按照貨物、服務、虛擬交易等貿易方式逐次開展,可先集中于跨境出口業務然后再跨境進口;跨境支付企業業務范圍應先集中于中國境內企業,謹慎對待境外企業,以便對貨物、服務等貿易方式的跨境外匯收支進行范圍的限制;對于經常性轉移與資本項目而言,應暫時禁止其通過跨境電子支付跨境進出,要做好對跨境支付企業的監管工作。
對于跨境電商經營主體資質和跨境支付企業經營牌照問題,應建立備案登記和準入制度,首先,經營跨境業務的境內企業必須在外管局登記相關資質信息,然后才能開展相關業務;其次,按照銀行結售匯相關規定,對從事跨境支付業務的企業嚴格執行市場準入機制,對符合業務準入標準的支付企業,方可授予其經營相關業務。按照外匯監管相關政策,外管局可將部分代位監管職責賦予跨境支付企業執行,并構建跨境支付企業同銀行的協同機制,共擔責任并相互監督的新格局。
面對跨境電商及跨境支付業務的迅速發展,應在現有政策規定的前提下,根據行業發展實際適時出臺和更新管理辦法及規定,以便做好跨境電子匯兌業務的監督和管理。要對跨境電商企業資質、跨境支付業務性質及真實性、跨境支付數據管理等作出明確規定。
2.業務操作層面
根據國家外匯監管規定,采取分類管理的方式,對跨境電商及支付機構進行監管,并由過去的行為式監管轉變為主體式監管。
一是要對跨境電商支付數據做好統計和監測工作。境內經營跨境電商業務的機構,不管其跨境電商交易行為是否經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收支結算,辦理跨境外匯相關業務時必須要開設經常項目外匯賬戶。同時,要使用特殊標志來標注跨境電商本幣及外幣收支數據,以便于對跨境交易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和監測。另外,當跨境支付機構未能事先缺德個人結售匯系統接口時,可先購結匯然后再補全相關信息。外管局要加強對跨境支付相關數據的統計和監管,要定期現場檢查對跨境支付機構經營情況,以便實現線上和線下的同步監管。
二是要對國際收支申報主體及其方式做明確限制。首先,在跨境電商業務中,當其交易主體為境內法人機構,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時應當將其限定為法人機構,跨境支付收支日即為申報時間。法人機構應主動到指定業務行辦理申報業務;其次,當境內交易主體為個人,應匯總相關收支數據,統一向指定銀行辦理申報業務,將將相關交易數據資料備檔待查。
三是要做好外匯備付金的監管和規范工作。跨境支付平臺在處理外匯備付金業務時應專戶專用,并嚴格按照外管局的相關規定,將專戶收支數據系統接入非現場監管系統,并按照資本項下對其進行管理。跨境支付機構經營外匯備匯金業務時,應定期上報收支數據給外管局,并將其列入銀行外債指標范疇。
3.強化對德國(歐盟)方向的出口退稅與進口關稅
通過增加減免稅的范圍,與對歐盟的集中出口退稅,提升出口產品競爭水平,提升出口創匯規模。同時強化管制,杜絕騙稅漏稅等亂象。從歐盟進口的諸多奢侈品,如手工豪車/飾品/香水等,有著高額的進口關稅,例如原價205歐的耳機,退稅之后172.27歐,加上包裝和快遞 EUR 30.72,再加上中國進口關稅 EUR 28.9,總共要 EUR 231.93,這就給廣大購買力水平有限的普通中國群眾帶來困擾。因此中國應當采取相應措施,增加免稅店,降低高品質商品進口稅率,簡化操作流程,刺激消費。
(二)調整貿易合作產業布局
1.產業布局的調整
我國對德出口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產品以塑料、紡織、金屬、家具、玻璃為代表的低端制造與原材料,位于產業鏈條的上游部分,因此中國與德國的競爭主要集中于工業制造的競爭,要扭轉貿易逆差首先要調整產業布局,一是集中發展高新技術品牌,與德國勢均力敵的抗衡;二是國內機電汽車等領域的升級換代,淘汰落后產業,向高端精致靠攏,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三是借助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貫徹落實,西北省份自然資源豐富,地域廣闊,又依托渝新歐鐵路,要轉變基礎劣勢為資源地理位置優勢,制造企業大量置地西北,引進高端人才,同時改善綠化環境,與推廣滴灌農業技術,大力發展教科研事業,協調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讓西北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是服務貿易。據最新數據可知,2018中國服務貿易規模達52402億元,增長11.5%,其中逆差額為17086億元。德國服務業比重大于70%,是德國的支柱性產業,而中國的服務業比重僅不到50%,第三產業是進入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具有一、二產業不可比擬的優勢,而我國的服務行業亂象頻發,集中于小型粗放型服務模式,缺乏優質的服務品牌與配套完整的服務流程。德國的經驗是我們要借鑒的。對于中國自身服務貿易的情況來講,應當加大開放力度,提升服務供給質量,提升進口消費品及服務的品質,完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等,同時,國家應當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與穩中有放的貨幣政策,利用減稅等杠桿措施釋放實際利率降低后引起的私人投資與消費增加的擠出效應,幫助中高端第三產業的成熟化與規模化。發揮比較優勢與要素稟賦論發揮自身的特點,服務于文化產業。
參考文獻:
[1] 李秋娟.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貿合作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J]. 對外經貿實務, 2018, 356(9):31-34.
[2] 竺彩華.中國對美直接投資:新發展、新機遇和新挑戰[J]. 國際經濟合作, 2018(2):51-60.
[3] 孫媛. 新形勢下我國中小企業對外貿易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J]. 對外經貿實務, 2017(9):28- 31.
[4] 王維. 蓬勃發展的中德經貿合作[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1995(4):8-11.
[5] 姚鈴. 中德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經貿合作的發展方向[J]. 對外經貿實務, 2018(1):4-8.
[6] 戴沅均? . “一帶一路”視角下我國自貿區發展態勢與策略[J]. 商業經濟研究, 2018(4):145-147.
[7] 陳亞溫. 中德經貿關系的回顧與前瞻[J]. 世界經濟研究, 1993(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