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7-047-01
摘 要 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社會基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進行工作和完善的一切基礎。面對新形勢下的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存在很多的難題,需要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黨建工作的創新主要從嚴格和整治兩方面進行,對于黨建工作的實際踐行處出發,根據規律辦事,服從黨的指揮和安排,本篇文章就全面從嚴治黨下基層黨建工作創新途徑進行了相關的闡述。
關鍵詞 全面從嚴治黨 基層黨建工作 創新途徑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正在朝著實踐性進步和發展,由原來的相關文件向有法律保護的制度進行完善,以中央為中心,不斷的向基層延伸和開展,使得黨建工作的氛圍越來越優良,諸多的領導和黨員也十分的看重該項工作,基層黨組織不斷的進行探索,進而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為黨建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基層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基層黨建工作環境
一些基層黨建在工作過程中并沒有過于重視黨建,對于外部環境的改變也沒有及時的發現,因此表現出一種功能較為薄弱的情況,使得基層黨組織在進行工作時出現諸多困擾。對于黨建工作,無法抓住中心,基層黨建無法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另外,進行黨建工作時找不出問題所在,缺乏相應的創新和思考,使用的方法較為落后,并且受條件的制約和限制,使得黨建工作效果不顯著。
(二)基層黨建工作任務
基層黨建組織主要是對黨員進行教育和管理,進而提升黨員的素養和能力,加強黨的工作性能,保障黨的基本建設,不斷的進行自我反省和完善,進而維護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切身利益,使得黨的權利不受任何的侵犯,不斷的完善黨的發展,尤其是黨建的工作任務,服務的基本形式以及要求的完備等。
(三)基層黨建工作對象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得以有效的完善,但也造成了利益出現分化,這就使得不同的社會階段關系變得十分復雜,黨員的成分也有了許多的改變,黨員的思想和觀念有著很大的不同,給基層黨建工作帶來了很多的困擾。在實際的工作當中,黨建工作和人民群眾是密不可分的,群眾的認同是十分重要的,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民群眾對黨的工作出現了許多的改變,黨一定要進行創新才能收獲廣大群眾的認可。
二、基層黨建工作的全面從嚴治黨
(一)基層黨建工作的“全面”
基層黨建工作所面對的主要是基層,雖然并沒有進行明確的劃分和處理,但是基層黨組織還是要不斷的進行完善,對于思想、行為以及制度體系等一定要進行相應的管理和規劃。對于所面臨的問題,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完善,對于思想上存在偏差的黨員一定要進行教育。現階段,在思想方面,黨員的觀念十分的模糊,意識較為薄弱,行為等不良,同時,黨組織建設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對于黨員的培訓不到位,缺乏相應的引導和管理。在具體的工作當中,黨員只具備一定的理論,而沒有具體的實踐,觀念和思想不夠深刻,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時沒有相應的號召力,沒有及時的反省和批評。對于作風不良的行為并沒有采取強硬的態度進行遏制,沒有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和體系,黨的方針和路線存在偏差。基層黨建工作的全面一定是要覆蓋到黨建工作的每一項領域當中,不斷的進行工作創新,爭取從嚴治黨。
(二)基層黨建工作的“從嚴”
黨建工作需要人民群眾進行有效的判斷和處理,人民群眾通過基層黨組織的黨員的行為進行合理的判斷,因而基層黨建在組織在進行執政時一定要不斷的檢查,仔細排查好每一項環節,對于存在的不良行為一定要及時的進行處理,進而對黨建工作進行從嚴處理。所謂從嚴,就是要敢于管,保證基層黨建工作的嚴格,進行相應的宣傳和教育,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全面建設黨的發展。除此之外,還要對基層黨建進行切實的教育,加大黨員的學習力度,全面提高黨的綜合素質能力,進而保證黨的長治久安。
(三)基層黨建工作的“治”
基層黨建工作的“治”,是要求基層黨組織要做好一定的擔當,并且要負責監督和管理,采用有效的方式進行監督。基層黨組織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要進行黨建,處理好相應的黨建工作關系,保證各方面的協調和穩定,不斷的進行融合。基層黨建工作最主要的目標是要提升黨的綜合實力,保證黨的領導,收獲黨的信任和支持,所以,黨在進行建設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不斷的進行學習和完善,針對具體的基層黨建工作進行管理,另外,基層黨建工作一定要從嚴治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一定要不斷的進行完善,要全面落實黨的精神,全面的進行創新,不斷的強化改革的工作思想和方法策略,從最基層做起,不斷的進行學習優化,進行全面的鞏固,優化團隊發展,加強監督和管理,真正的發揮出黨的作用和功能,進而推動基層黨組織的進步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發展強國。
參考文獻:
[1] 田改偉.全面從嚴治黨下基層黨建工作創新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04):89-96.
[2] 孫蔡威,闞瑩瑩.全面從嚴治黨視角下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研究[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6,14(06):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