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平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7-154-02
摘 要 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武漢國英種業為代表的雜交水稻種業企業在沿線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推廣雜交水稻取得顯著成效,增添了沿線國家的人民福祉。
關鍵詞 雜交水稻 一帶一路 綠色輸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種業走出去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中農業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雜交水稻走出去是種業走出去的核心支撐點。近年來,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武漢國英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代表的一批雜交水稻種業企業積極投身其中,在沿線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推廣雜交水稻取得顯著成效,增進了沿線國家人民福祉,彰顯了我大國責任擔當,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眼下,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一帶一路”亟需提速。進一步以實際舉措鼓勵、支持、推動雜交水稻種業企業深耕“一帶一路”東南亞國家市場,服務沿線國家民生,對擦亮“一帶一路”綠色底色,凝聚“一帶一路”民心,意義重大。
一、種業“走出去”擦亮“一帶一路”綠色底色
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縱深推進為我國對外投資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應該注意到,部分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一方面,有的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過度開發當地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貿易摩擦增加,加大了“走出去”的風險和阻力;另一方面,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各國人民的環保意識也不斷增強。由此給企業自身和“一帶一路”合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的諸多闡述中,綠色發展的內容篇幅頗多,今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就曾指出:“我們要致力于加強國際發展合作,為發展中國家營造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們同各方共建“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制定《‘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由此可見,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執著于輸出綠色、優勢產能的決心與誠意。
作為綠色輸出的最友善路徑,農業交流自古以來就是絲路的主要合作內容。新時期,農業仍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國際合作是沿線國家共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
而種業是農業的芯片,雜交水稻則是種業走出去的核心支撐點。“一顆種子”的輸出,恰恰是對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綠色決心的最好詮釋。應當借由“種子”的綠色輸出,創造開放、包容、普惠的氛圍,增進沿線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不斷提升我國農業企業的國際形象,減少國際合作的風險和阻力。
二、雜交水稻擁有東南亞國家遼闊的“藍海”
在農業人口占比較大的國家和地區,種子市場的發展潛力會比較大。“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國家是全球水稻的主要產區、消費區,但與東南亞國家水稻播種面積廣闊不相匹配的是,該區域水稻種植水平低,雜交稻比例基本低于10%,提升空間巨大。
有數據顯示,東南亞國家中,雜交水稻的主要市場包括: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越南、印尼、菲律賓和緬甸。上述國家的水稻總種植面積約9133萬公頃,約相當于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的3倍。印度常年種植水稻4333萬公頃左右,每畝平均產量153kg,是我國的35%,其中雜交稻147萬多公頃,占水稻總面積的4%;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越南、印尼、菲律賓和緬甸等國常年種植水稻4667萬公頃左右,每畝平均產量256kg,相當于我國的58%,其中雜交稻200萬公頃左右,占水稻總面積的4.3%左右。
以上國家重視農業生產,但普遍存在水稻種植科技水平落后,產量低、品質差,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滯后,產業鏈不完善等明顯短板,有改進農業生產條件、促進雜交稻品種推廣的意愿,對雜交稻種子的需求正呈增長趨勢。如果東南亞和印度地區雜交稻種植面積能夠提高到20%,每年將需要雜交稻種子28萬噸。加之雜交水稻種子市場是目前尚未被大型跨國種業集團壟斷的糧食作物種子市場,無論從市場和商業看,都應當鼓勵我國種企抓住機會走出去。
三、雜交水稻是我國與東南亞國家民心相通的“種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外交場合中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農業發展是民生之本,吃飯更是關乎民心的大事。尤其在農業為主的東南亞國家,糧食與民生息息相關,與政治緊密相連。誰有能力讓農民吃飽飯,增收,誰在政治上就能得到支持。目前,我國雜交稻技術有能力,有條件幫助東南亞國家提高糧食種植水平,比如原本印尼的水稻種植每公頃產量在5噸左右、緬甸只有2-3噸,武漢國英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將紅蓮型交水稻引過去后,每公頃產量都在10噸以上,大幅提高農民收益。
不僅如此,“一顆種子”還可以承載諸多合作,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提升當地的農業技術水平,實現項目本地化、技術本地化、人才本土化;另一方面推進項目實施單位與當地企業的有機結合,有助于項目可持續、企業可持續發展。這一過程中,以雜交稻種業合作為抓手,以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為先導,以人員交往為媒介,融合文化輸出、觀念輸出,形成軟實力輸出,將為“一帶一路”創造好的鄰國環境與氛圍。
四、我國雜交水稻種業具備出口優勢
我國雜交水稻技術水平國際領先,1980 年與美國簽訂雜交水稻技術轉讓協議,首次將我國的雜交水稻種子推向世界。目前,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進了我國雜交水稻種子,主要為越南、巴基斯坦、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尼等亞洲各國。
我國雜交水稻跟隨“一帶一路”倡議實現國際化具有多種優勢:相比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國水稻產業存在技術優勢,產品性價比優勢明顯;相比歐美種業巨頭,我國種業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備政治優勢。
目前,國內雜交稻種子企業發育良好,武漢國英等一批具備科研育種和品種推廣能力都有發展成為跨國種子公司的潛力。隨著常規稻復蘇,以及未來稻谷“價補分離”預期,國內水稻種子企業發展空間有限,應抓住“一帶一路”倡儀機遇,促進我國雜交稻種業國際化發展。
五、環境友好型雜交水稻紅蓮型高度契合東南亞市場
相比雜交水稻其他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優質、低耗等特性的我國新型環境友好型雜交稻品種紅蓮型雜交水稻已經在東南亞國家以及非洲國家卻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尤其是紅蓮型雜交水稻中的珞優8號因廣適、耐高溫的特性,目前在全世界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億畝。
比如,紅蓮型雜交水稻在菲律賓的制種、推廣面積逐年攀升,據菲律賓農業部統計,該系列品種早在2011年推廣面積就達到161萬公頃,占其全國雜交水稻總面積的70%,是該國當之無愧“當家品種”。當地種植的“珞優8號”每公頃產量達到9到11噸,最高單產可達17噸,成為當地產量最高的水稻品種。
越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米出口國之―。2010年,紅蓮型雜交水稻通過越南國家注冊,此后便在越南的北部、中部和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大面積推廣,僅2012年即推廣種植了3.8萬公頃,最高產量達13噸/公頃。
從連續多年在菲律賓、越南等國推廣結果看,紅蓮型雜交水稻的品種比當地水稻品種平均增產20%到50%,極大地提升了當地水稻產量和品質。作為從事農作物品種研發、生產、銷售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武漢國英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也持續接到來自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對紅蓮型雜交稻提出的合作愿望,并希望能夠深化與我國在紅蓮型水稻研究和推廣的合作,幫助提高其糧食種植水平。該公司2012年至2018年累計出口紅蓮型雜交稻種近萬噸,出口創匯超過3500萬美元,在東南亞各國已經有良好的市場基礎。
六、種業企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還盼更多支持
然而,需要正視的是,目前我國種業企業在東南亞市場上還未形成合力,未建立完整產業鏈,面對東南亞國家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技術落后,農業科研與推廣人才缺乏,種子繁育與生產法律不規范等雜交水稻“走出去”中的諸多制約因素,單靠武漢國英種業等企業力量難以破解,還有賴更多有力的政策引領,資源支持和平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