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獎”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個重要獎項,旨在全國范圍內選拔和獎勵在科學教育中勇于創新并有突出成績的中小學校。獎項自2010年第2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開始設立以來,全國每年有10所中小學校獲獎,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評活動期間頒獎。這些獲獎學校的創新實踐經驗,為促進各地中小學校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普及和開展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本期介紹的是2018年榮獲此獎的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
石室中學是中國第一所地方政府官辦學堂,由蜀郡太守文翁創建,迄今已有2159年歷史。學校目前有文廟、北湖2個校區,師生5600余人。2015年,學校在總結以往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辦學追求“育關鍵能力,辦品質教育,為領軍人才成長奠基”,同時將科技教育作為創新型領軍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以場館建設為平臺,以課程建設為主體,以項目研究為載體,以科技創新為成果,以人才培養為目標,踐行“為領軍人才成長奠基”的辦學追求。
學校開展的特色科技課程
石室中學以學生的關鍵能力發展為目標,以理念引領課程,以課程決定平臺,以平臺奠基領軍,構建領軍人才課程體系,將課程作為承上啟下的突破口,以科技教育為重要抓手,著力推進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根據教育教學和領軍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為領軍人才成長奠基的課程體系應建立在堅實的國家課程基礎上,保證學生知識結構的基礎性。同時,融入學校文化特色,保證學生成長的綜合性;課程指向不同的發展方向,供學生進行個性選擇,保證學生成長的結構性和融通性。因此,學校課程體系分為3部分,分別為國家基礎課程、學校文化課程和領軍人才成長課程。這3部分課程彼此配合,共同推進構建出了石室中學“成長樹”課程體系。學校的科技教育主要依托課程建設、競賽項目和德育活動3個維度開展。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成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與基礎課程相融合
依托國家基礎課程 學校作為省市兩級通用技術樣板學校,圍繞通用技術實踐模塊群配備了健全的實踐設備。其中,機器人、電子技術、汽車駕駛與維護、生物農業、服裝設計等豐富的實踐課程群,讓學生不僅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也為學生提供展示創造力的廣闊舞臺,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依托校本資源課程 校本課程每學期均開設30余門,每周固定時間開課,期末教師考核,學校過程管理。在為領軍人才成長奠基的培養過程中,石室中學開設一系列校本課程,開展了一系列培養活動。學校統一編印的校本教材共計28套,涵蓋了物理、生物、化學、地理、攝影和機器人等方面。
與競賽課程相結合
從2005年開展青少年機器人活動開始,學校逐年在科技創新競賽方面增大投入。截至目前,已有近1000人次直接或間接參與了各類科技創新競賽培訓,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收獲了成就,教師獲得了提升,學校辦出了特色。
與德育課程相結合
“科技活動月”活動是學校的傳統項目,截至2018年已經舉辦了18屆。學校努力為學生營造科技氛圍,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同時邀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到校開設科技講座近20場。
學校科技課程的構建平臺
硬件平臺,助力研究
課程的實施離不開硬件的支撐,根據育人目標,學校設計了“三院、兩館、兩中心、一空間”的建設規劃。“三院”為科學院、文學院、藝術院,“兩館”為科技體驗館和文翁紀念館,“兩中心”是競賽中心和技術中心,“一空間”指創客空間。
學生科學院——助力創新發展 學生在對應課程下完成普適性科學知識學習、學科競賽實驗及創新性研究實驗,如物理的傳感器應用、化學的納米級石墨烯的合成及生物的微生物培養與DNA鑒定等。
科技體驗館——滲透學科素養 科技體驗館設有數學、物理和化學體驗區,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對前沿物理、化學和數學等知識有初步認知,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同時,學校的科技教育資源不僅服務自身需要,而且向社會輻射,讓社區居民享用優質教育資源。
創客空間——對接項目研究 石室中學創客空間下設機器人設計與制造中心、智能化設計與制作中心及通用技術實踐中心。學生在這里進行基于VEX、FTC等項目的工程技術類課程學習,以及基于無人機、智能化小車等項目開展的電子信息工程方面知識的學習及創意產品設計與制作等。
導師平臺,全科融合
石室中學一直致力于培養全科教師,以應對科技教育中涉及的跨學科問題,重視對問題分析能力和找尋解決方法能力的培養。學校建立了三級導師梯隊體系,學科教師負責基礎項目的培訓,碩博士負責創新項目的指導,專家委員負責拔尖項目的引領。所有培訓都基于真實世界的真實問題,為學生創設開展問題研究的實踐項目。
專家平臺,全域融合
學校聘請各大院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擔任專家委員會成員,指導科技項目研究。首批專家有“長江學者”胡俊教授,陳華富教授,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朱策教授,“百人計劃”程洪教授,“千人計劃”鄧旭教授等。
學校每學期還會邀請名師到校為師生講座,用專家的思想、理念和經驗影響師生的觀念和行動,幫助師生打開科技之門,為后序的教育活動奠定良好基礎。學校一直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科協舉辦的教師培訓活動。教師通過培訓交流,不僅對科技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提升了自身素養,還對學校科技工作的推動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領軍人才培養的規劃和措施
2015年,學校在總結以往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新時期的辦學追求“育關鍵能力,辦品質教育,為領軍人才成長奠基”,將拔尖創新人才的內涵和外沿進一步擴充到領軍人才。同時,將領軍人才定位為專業型領軍人才、領導型領軍人才和創新型領軍人才。其中,專業人才,關鍵是要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對新知識保持敏感,對新領域保持好奇,熟練掌握專業技能,走在行業領域前列;領導人才,關鍵是有敏銳的洞察力、果斷的判斷力,具有大局意識和宏觀思維,具有合作精神,持有包容態度,善于溝通協調,能夠整合事物要素,能夠協調各方利益,推動團隊整體發展;創新人才,要具有獨特的思想或才能,能夠進行創造性的思考或實踐,擅長探索未知的情況或是解決復雜困難的問題,發現新規律,發明新事物。石室中學將科技教育作為創新型領軍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將科技教育與領軍人才培養深度融合。
學校科技教育活動力求將以知識導向、以“學會”為目的的傳統學習方式轉變為以能力導向、以“會學”為目的的科技項目研究。強調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追求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結合。2013年6月,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邀請石室中學以“太空實驗”為主題進行“地面課堂”展示,學生自制的成本僅為800元的質量儀,以0.5千克的理論誤差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等現場專家評委的高度肯定。2013年7月,學生參加為期15天的北極科考,對北極生物、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等方面進行科學研究,研究項目獲得了2015年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最高獎項“科協主席獎”。
開教育風氣的文翁石室,從漢代一路走來,走過了兩千年春秋,培養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新時代的文翁石室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不斷在學有優教上取得新進展。古老而又年輕的石室中學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正闊步走出新時代的昂揚步伐。
“學校將人才培養定位為依托科技教育的領軍人才培養,并制定了完善的培養規劃和措施。學校建立了STEAM課程中心,擁有‘三院、兩館、兩中心、一空間的完善結構,開發了系列領軍人才培養校本課程,為學生的科技教育提供了優質平臺。學校充分利用社會和家長的教育資源,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結成良好的科技教育協作關系,更邀請長江學者、國家千人計劃等專家擔任學校STEAM中心專家委員。學校形成了以機器人項目為龍頭的科技創新教育機制。”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獎”評委會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獎”評委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