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一
在中國的版圖上,有一條影響深遠的“胡煥庸線”,這條線最初由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先生在1935年提出,連接黑龍江省黑河市與云南省騰沖市,線以西56.3%的領土面積僅養育了5.6%的人口,地廣人稀的現實困難使得這一大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長期落后。令人期待的是,現在一系列統計數字顯示,數字經濟的發展正在以其獨特優勢推動“胡煥庸線”東西部地區實現平衡發展。
數字經濟正在以三種公平和三種追趕持續推動著這一進程:
三種公平是指由于數字技術的超地理特性,為西部地區提供了更為公平的發展機遇與紅利分享,讓技術與服務更深更遠更加公平地觸達。
首先,創業公平:電商網絡為西部地區分享經濟發展機遇創造了條件,2013年至2018年期間,“胡煥庸線”東西部兩側電商數量比值,差距縮小了28%。相較于傳統經濟,中西部地區發展數字經濟可以揚長避短。
其次,機會公平: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數字金融為東西部地區帶來同質的金融服務。據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下簡稱“普惠指數”),2011年至2018年,衡量活躍賬戶占當地人口比例的覆蓋廣度指數,東西部比值下降了26%。越來越多的西部地區老百姓擁有了數字金融賬戶,擁有了與一線城市用戶接受類似服務的機會。
最后,紅利公平:日益便捷的快遞服務為西部地區共享新經濟紅利創造了條件。來自菜鳥網絡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東西部物流運送時長差距縮小了9.25%。同時,更多的西部城鄉接通了快遞,發展的紅利有更多的機會被西部地區“在家門口”共享。
三項追趕則是指,在人口與經濟總量仍集中在東部區域的現狀下,數字技術推動西部地區更快的發展,追趕東部的腳步,實現平衡共進。
首先,場景追趕:“碼商”是指使用二維碼完成收款的商戶,自2017年“碼商”發軔,僅僅一年時間,商戶數的東西部差異就下降了25%。長期以來,線下微型商戶(商鋪)與大中型企業在獲客、經營、融資、產品結構調整等方面差距巨大,數字技術帶來的后續服務將緩解這些差距。
其次,服務追趕:數字金融使用深度東西部差距趨于縮小。根據以“人均使用次數”與“人均使用金額”為主要衡量的普惠指數深度指數,在2011-2018年期間,數字金融的使用深度的東西部差異也大幅下降了23%。數字金融使用深度的東西部差異縮小,意味著西部地區居民對數字金融的使用強度,正在追趕東部地區。
最后,助力追趕:數字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在中西部地區表現更加明顯。數字金融價值不僅僅限于其本身帶來的便捷,還在于其對實體經濟的扶持作用。一系列學者基于普惠指數的研究表明,數字金融的發展對于居民消費、創業創新與農民進行經營活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數字經濟作為一種近十年蓬勃發展、方興未艾的新業態,只是東西部平衡發展推力的一部分,實現東西部地區平衡發展還需要各方面的合力。從宏觀角度而言,國家政策投入、經濟扶持是西部得以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為東西部協調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與現實需求;最后,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使得跨越地理條件限制發展成為可能。
當然,從人口分布與經濟總量上看,“胡煥庸線”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被完全打破。但是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為解決這個橫亙中國80余年的經典問題帶來了新的曙光,如何正確地運用這一尚年輕的發展工具,更好地解決東西部平衡發展問題,需要我們的不斷求索與持續努力。▲(作者是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