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實際上是對原來對村莊重視不夠的彌補,體現了中央對農業農村定位的再思考。
中國鄉村問題是農業、農民、農村三者缺一不可的。目前我國在這三個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諸如農村人口老齡化、鄉村衰落、農村凋敝等,而鄉村要振興,需要鄉村治理等一整套制度的跟進。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進程。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是回歸并超越鄉土中國
中國本質上是一個鄉土性的農業國,農業國其文化的根基就在于鄉土,而村落則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振興鄉村的本質,便是回歸鄉土中國,同時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超越鄉土中國。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本身是對近代以來充滿愛國情懷仁人志士們理想的再實踐、再創造
20世紀30年代,興起了由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等人為代表發起的“鄉村建設運動”。雖然他們的實踐在抗戰烽火中被中斷,即使不被中斷,實踐也必然會失敗。但是他們提出的發展鄉村教育以開民智,發展實業以振興鄉村經濟,弘揚傳統文化以建立鄉村治理體系等思想,無疑是十分有益的嘗試,對于我們今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仍然有著啟示作用。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核心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中央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通過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協調,促進農業、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的“三業”融合發展,真正實現農業發展、農村變樣、農民受惠,最終建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人的美麗鄉村、美麗中國。
4.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本質上是鄉土文化,中華文化的根脈在鄉村,我們常說鄉土、鄉景、鄉情、鄉音、鄉鄰、鄉德等等,構成中國鄉土文化,也使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就是重構中國鄉土文化的重大舉措,也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戰略。
5.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有力抓手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歷來是國家安全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說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糧食生產這一農業生產的核心成為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使農業大發展、糧食大豐收。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而不會受國際糧食市場的左右和支配,從而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這是基于我國社會現階段發展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是符合我國全面實現小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而明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客觀要求。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內涵
1.“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
“產業興旺”具有本富的內涵,不能僅局限于第一產業農業的發展,而應著眼于“接二連三”、一二三產融合、功能多樣、質量取勝的現代衣業產業的興旺與發展。因此,必須著眼于建立現代農業的三大體系,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2.“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
要賦予“生態宜居”更多的內涵。首先,宜居的鄉村生態環境不是僅僅針對鄉村百姓宜居的生態環境,而且也應該是能滿足城市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宜居環境,即對城市居民開放、城鄉互通的“生態宜居”。其次,實現鄉村“生態宜居”必須對生態保護、生態產權、生態交易、生態利益等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創新,以實現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和諧統一。
3.“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文化基礎,也是鄉村德治的本質體現
實現鄉村振興中的“鄉風文明”既要體現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五千年歷史傳承的農耕文明,又應該彰顯與現代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文明,也就是說,是體現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相互融合與發展的“鄉風文明”。
4.“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
“治理有效”相比原來的新農村建設要求中所提的“管理民主”,涵括的內容更為廣泛、立意更加深遠。一方面,“治理有效”是整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與內在保障;另一方面,“治理有效”與第二個百年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緊密對接,關乎整個發展大局。
5.“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民生目標
具體而言,就是要消除鄉村貧困,持續增加鄉村人民收入,同時縮小城鄉居民在收入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差距,實現鄉村人口“生活富裕”最重要的行業標志,體現在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等方面。從這一意義上講,“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的終極目標。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方法和途徑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全社會多主體、多力量、多機制的介入與協同,這種介入與協同的結構應該是農民主體、政府主導、企業引領、科技支撐、社會參與的“五位一體”
1.“農民主體”就是讓廣大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而不是旁觀者和跟隨者
要使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必須確立農民在鄉村的主體地位。首先,要完善鄉村治理體系,賦予農民主體權利和主體責任,強化村民的自主意識和自治功能。其次,作為鄉村振興主體的農民,必須是組織化的農民,而不是分散的農民,分散的農民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難以擔當鄉村振興的主體責任。
2.“政府主導”是指政府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應主要發揮制導和引的作用
所調“主導”首先是中央政府對鄉村撰興戰略的實施與謎進行科學的頂房設計,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沿醬正確的方向前行。其次是各級政府根據所詞滿“引導”,可以成是政府制導作用的進一形體本現和延伸。只有將政府的利導作用和引導作用有效結合,才能充分體現政府在鄉村振興戰暗實施中的主導作用。
3.“企業引領”是指各類企業,尤其是涉農類企業,應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龍頭引領的作用
這種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投資農業的引領。二是產業融合程度既取決于產業鏈相關主體利益機制的建構,又取決于產業鏈中核心主體的引領作用。三是帶動小農的引領。
4.“科技支撐”就是要在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力量
首先是發揮農業按術對現代農業的支作用。現代衣業是“接二達三”、功能多樣的農業產業,要支撐這樣的農業產業發展,必須拓寬衣業技術的范疇,建立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其次是發揮互聯網技術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撐作用。
5.“社會參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和關鍵
這種社會力既來源于鄉村社會,更來自于城市社會。社會參與的主要力量包括企業、社會團體、民間組織與志者:社會參與的主要方式包括自主參與、合作參與、協同參與等:社會參與的主要內容包括創業參與、服務參與、助參與、投資參與等。學校與科研機構具有人才和科研的優勢,應成為社會參與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具有鄉村情懷的能人是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力量,應給以積極鼓的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