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華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的重要決策,是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途徑。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下的重要體現,它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在全方位的指導下提升貧困地區的產業優勢。桂花鎮位于我國云南省,彝族人民占總人口的74%,受歷史、地理、人文等諸多原因的制約,該地區的貧困人口較多,給扶貧帶來極大挑戰。當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不斷深化推進脫貧工作,在創新產業扶貧模式中確保穩定脫貧成果,不斷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關鍵詞:桂花鎮;產業扶貧;脫貧成果
發展貧困鄉村的特色性產業是增加人口收入的重要來源,對桂花鎮而言,實施創新型產業扶貧模式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鄉村落后現狀,是脫貧致富的重要探索,這是將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是推動桂花鎮長效發展的必然途徑。
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桂花鎮基本情況介紹
桂花鎮是位于我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該地位于大白草嶺東部山坳,這里遍地桂樹,每到八月,桂香遠飄十里,沁人心脾,故此而得名。桂花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立體性氣候突出。轄區內地廣人稀,有豐饒的林業、銅礦、畜牧資源,產業種類較多,同時桂花鎮中的百草嶺景色秀麗,可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
二、桂花鎮扶貧成效
國家歷來重視三農問題,近幾年尤甚,桂花鎮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嚴格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團結全鎮干部深化精準扶貧策略,狠抓脫貧攻堅“十大攻堅戰”、11大專項行動,順利實現了2094個貧困人口脫貧、1個貧困行政村出列的脫貧目標,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7.7%下降至2017年的9.5%,為后續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三、脫貧產業發展現狀
桂花鎮有較好的林業、銅礦、畜牧資源,適宜貧困戶的產業較多。2015年發展種植魔芋850多畝;2016年發展種植冬桃616畝、養殖商品豬2700多頭;2017年發展種植百合600多畝,養殖商品豬1800多頭;2018年繼續發展種植百合1200多畝,白蕓豆450多畝;2019年在繼續保持種植百合1200多畝的基礎上,創新引進“云南省昆明市茂源蔬菜公司”發展種植荷蘭豆518畝。總的來說,桂花鎮貧困農戶發展的產業有:核桃、花椒、魔芋、白蕓豆、冬桃、百合、荷蘭豆;養殖有外來商品豬、黑山羊、黃牛等。
四、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村鎮基礎設施薄弱
桂花鎮屬于典型的山區鄉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桂花鎮受交通、水利、通訊的制約,發展緩慢。桂花鎮貧困由來已久,基礎設施建設并非易事,截止到目前,鎮村中的基礎設施仍然處于薄弱狀態,山路交通不便,農戶取水用水方式偏于傳統,通訊狀態亦落后,對無線設備的使用和開發程度不高,有少數村小組的移動電話信號尚待提升。
2.農戶綜合素質偏低,對政策的依從性有待提高
桂花鎮中住民長期處于貧困生活,綜合素質偏低,雖普及了義務教育,但教育的作用具有滯后性,大眾對新興事物的認知力與接受力不高,在政府推動創新產業扶貧時存在落后思想,甚至持懷疑態度,這給扶貧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難度。
3.扶貧產業鏈短,缺乏長效利益鏈規劃
桂花鎮享有天然的綠色資源,在依山傍水的環境中具有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但目前貧困鄉村農業的弱質性特征依然明顯,農副產品的售賣基本以初級供給為主,與市場的接納少,未形成串聯的產業鏈條,當地氣候適宜核桃的種植,但卻沒有在發展中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這足以說明桂花鎮的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產值比不高,林業與旅游業亦是如此。
五、創新產業發展的對策
1.全方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優化農村道路交通體系,以縱深的觀念實現村鎮道路設計,在扶貧過程中不斷增加公路數量,依托已經修筑的主干線連接支路干線,并通過聯網成片的方式拓展重要村的道路。其次,幫助群眾走出水的困境,一方面要增加投資完善供水設施管理機制,使桂花鎮群眾的用水安全具有可持續性;另一方面要不斷吸納社會資本,引導市場參與產業扶貧。再次,完善通訊基站建設,合理進行網絡規劃,以地區發展實際調整基站的發射功率,普及手機的使用,從設備配置方面解決農村通訊的滯后性。
2.延伸教育層次,加大群眾宣教力度
盡快提高桂花鎮的人口素質就要不斷延伸教育層次,豐富地方教育種類,構筑農村學校,引進師資力量,讓村鎮教育能朝著多元化、多方位的方面發展。對普通群眾要組織宣教,增強其繼續教育力度,使村鎮居民能更好的體悟國家政策,提高其對政策的依從性。除了基本的道德、知識教育,還應就桂花鎮的產業扶貧方式開展特色教育,譬如對貧困勞動力的種植、養殖技術培訓,開設專門的種植教育課程,普及種植性知識,就如何擴產、提高種植效率進行宣講。或者開展外出務工勞動技能培訓,使當地人獲得其他發展機會。
3.發展合作組織,構建品牌效應
一方面要增加創新產業的連續性,加快合理土地流轉,使桂花鎮農業用地形成集約化規模,依托良好的自然優勢實現綠色產品加工,并與省內龍頭企業對接,將桂花鎮的特色扶貧產品與銷售市場形成對接。另一方面,要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農訓經濟合作組織,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聯合貧困區居民,引導其自發組成合作經濟組織,便于政府管理。
六、結語
扶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日積月累中實現量變向質變的發展,桂花鎮具有天然的自然資源優勢,在發展創新產業扶貧過程中必須不斷以人為本,立足實際,因地制宜,重視碎片化細節,進而真正推動桂花鎮發展。
參考文獻:
[1]覃建雄,張培,陳興.旅游產業扶貧開發模式與保障機制研究———以秦巴山區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7):134-138.
[2]李志萌,張宜紅.革命老區產業扶貧模式、存在問題及破解路徑———以贛南老區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6(07):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