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中國城鎮化要成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2015年1月在云南調研時,又明確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如何保護傳承鄉土文化問題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一、詳細調查,制定方案,構建整體聯動機制
詳細調查,制定方案,是鄉土文化保護傳承的前提和基礎。當前,對于鄉土文化的現狀,有必要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詳細普查和整理工作。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各項事宜,組織專家對鄉村文化遺產進行科學認定、鑒別和分類,建檔立案,制訂從切實可行的傳承和保護方案,并落到實處。對于物質文化遺產加大保護修繕力度,力求修舊如舊、保持原汁原味,確保其真實性和完整性,并進行掛牌保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通過拍照、錄音、錄像等方式,建立以照片和光盤為載體的影像資料數據庫,借助高新技術手段,使民間絕活、民間藝術等得以代代傳承。還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礎上,選擇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具備傳統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鎮進行整體的保留、保護和維修利用,結合生產用具、生產生活遺物遺跡的展示,形成集鄉土建筑和鄉村民俗為一體的“鄉村博物館”,集中展示當地的村史、村情,增強當地鄉民對自身鄉土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
二、制定法律,完善規則,構建依法管理機制
制定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對恣意破壞鄉土文化的行為進行懲罰。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雖有專章規定破壞文物后應該遭受的處罰,但范圍太寬泛,對鄉村文化的保護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處罰力度太小。因此,應當加快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立法,出臺一部專門針對鄉村文化的保護條例,以此保障在城鎮化進程中,歷史街區和建筑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有效遏制過度開發;提高黨政決策者和廣大群眾對歷史名鎮名村的認知,加強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和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從而在法律的框架內保證我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能夠保持其傳統的文化氛圍,使其在城鎮化建設和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免遭毀滅性的破壞。
三、明確職責,科學決策,構建嚴格考核機制
無論政府、團體,抑或是個人,都有愛護傳承鄉土文化的義務。各級政府必須把鄉土文化保護傳承指標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具體部署之中,納入衡量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的指標體系之中,納入干部政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之中。實踐證明,地方政府是否具有保護鄉土文化的理念,將直接影響到其決策的科學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一個地方能否持續發展。雖然有些地方政府無視鄉土文化保護,并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但更多的地方已經覺醒,由于進行了科學的決策,在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創新方式,保護人才,構建長期扶持機制
一是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力度。要建立健全保護傳承人的一系列制度。加強對傳承人的傳承情況、生活狀況的調查了解,并建立個人檔案,對其掌握的技能和個人基本情況進行詳細的記載。著重完善對年事已高的藝人的保護制度,積極鼓勵他們開展傳承活動。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對優秀的傳承人和生活困難的藝人給予適當的補貼和獎勵,對貢獻突出的藝人給予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政府負責組織老藝人在學術挖掘、劇目排演、傳承保護等方面進行配合,讓這一劇種展現在世人面前。二是積極扶持并鼓勵人們對民間工藝或藝術的學習和傳承,相關的政府部門提供適當的資金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中小學、高職學校或是高等院校開設課程來專門教授,確保傳統民間藝術和技藝后繼有人,發揚光大。三是改變口傳身教的單一傳承方式,探索各種形式的傳承方式。除了上面提到的校園教授傳承外,還可以制成光盤發售,供人們自行學習,或者開展短期的培訓班等等。
五、廣籌資金,提高效益,構建物質保障機制
充足的資金支持是鄉土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保障。但是許多地方都缺少針對鄉土文化保護的專項經費,全靠基層自籌經費,艱難度日,極大地影響了鄉土文化保護傳承的效果和力度。為了解決鄉土文化保護傳承中資金短缺的瓶頸問題,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廣開籌資來源渠道,通過向上爭取、企業資助、引進外資、個人捐贈等多種形式,廣籌資金,擴大投資規模。可以設立“農村文化保護專項基金”,投入方向主要為鄉土文化遺產普查、鄉土文化傳承人才培訓、鄉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鄉土物質文化遺產的修繕保護,建立鄉土文化遺產保護數據庫和鄉土文物保護執法大隊等等。同時,要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監管力度,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不斷完善投資機制,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的基礎上,對鄉土文化的投資領域和投資規模提供指導,避免盲目投資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六、廣泛動員,多方宣傳,構建輿論導向機制
一是利用多種方式向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宣傳對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使其在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方面,起到積極的帶頭和榜樣示范作用。二是要讓鄉民及時了解,哪些是亟待保護的具有重要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哪些是應當積極參與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只有讓鄉民懂得了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才會自覺地進行保護。三是重視和加強對鄉民的宣傳教育。可以通過道德講堂,表彰善行義舉,弘揚優良的家風家訓、鄉約民規,讓傳統美德扎根鄉民心靈深處。要深入挖掘傳統家風、家訓中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的理念和智慧,廣泛宣傳其中的優秀思想和文化精髓。修志修史是堅定文化自信、守望鄉土文化、留住鄉愁的重要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修志修史,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因此,重視村志村史的編纂,是保留地方的歷史記憶、增強人們鄉土情結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可通過對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搜集、整理、系統研究和傳播,增強本地區人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民間節慶為契機,讓群眾在節慶活動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樹立尊崇傳統文化的理念。應采取鄉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適當的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