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 岳鳳 何輝
摘 要:小麥是世界上居第二位的糧食作物,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隨著城市建設發展,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下,小麥生產要求向高產、優質、高效的方向發展。影響小麥種植生產因素較多,但近年來氣候條件的變化利于小麥赤霉病的侵染,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發展機率頻率較大。發生流行風險大,爆發性強,危害嚴重,赤霉病一旦發生,不但影響小麥的產量,還會產生毒素,直接小麥的安全生產。各級部門也相當重視,積極做好小麥赤霉病預防和宣傳工作,人們對小麥赤霉病預防重視度進一步提高,為防止小麥赤霉病大面積發生成災,減少損失,保證糧食安全生產,促進糧食生產增收、提質增效。鑒于次因,我們對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防治措施進行了再研究、再分析、再總結。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發生發展規律;防治措施
一、小麥赤霉病的發病規律
1.小麥赤霉病感病的原因
(1)小麥抗赤霉病的免疫性較差。近年來,小麥種植品種種類更加多元化,小麥品種自身的抗赤霉病病免疫能力不足,當小麥赤霉病病菌滋生時,就更容易快速染病。
(2)氣候溫度變化的影響。氣候溫度變化也是誘發小麥赤霉病的主要原因,當小麥生長環境的溫度超過25℃,濕度超過80%的情況下,小麥赤霉病菌的活躍度增強,容易侵入小麥田。尤其小麥揚花期多雨時,土壤溫度與水分含量持續增高,小麥赤霉病發病概率增高。
(3)小麥栽培管理因素影響。小麥田間管理工作對小麥健康生長有重要作用,栽培管理工作沒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就容易滋生小麥赤霉病菌。精細整地、適期早播、合理密植、規范水肥管理、調控田間環境溫度與濕度、及時進行病害預防,就會降低病害的侵染。
2.小麥赤霉病寄生與傳播途徑
小麥赤霉病是有多種鐮刀菌侵染引起的,赤霉病菌致病能力極強,分布范圍極廣。一般寄生在種子、土壤,多種作物的根茬和秸稈等作物殘體上越夏、越冬,以菌絲體狀態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以風雨為路徑進行傳播。當赤霉病菌接觸到小麥表面組織,會在植物表面組織上滋生分解,病菌在小麥不同生育期侵入的難易有很大差異,揚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條件下,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遇3天以上連續陰雨,氣溫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將大流行。當小麥種植收獲后,病菌會殘留在土壤、秸稈當中潛伏,來年小麥播種后,隨著風雨進行傳播,危害小麥。
3.小麥感染赤霉病的癥狀
小麥赤霉病又稱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小麥從幼苗到抽穗都有可能感染病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穗腐,影響最嚴重是穗腐。一般揚花期侵染,灌漿期顯癥,成熟期成災。
(1)苗腐。苗腐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然后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濕度大時產生粉紅色霉狀物。
(2)莖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后變褐腐爛,致全株枯死。
(3)稈腐。稈腐多發生在穗下第一、二節,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然后擴展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展,病情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氣候潮濕時病部表現可見粉紅色霉層。
(4)穗腐。小麥揚花期侵染病害,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斑點的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并會逐漸的向外擴散,覆蓋麥穗表面,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后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病菌子囊殼),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不能抹去,籽粒干癟并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當病害擴散到小麥的穗莖和穗軸時,就會出現枯死,形成枯白穗,患病后小麥顆粒干癟,質量受損。
二、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麥赤霉病可防不可治,應預防為主,主動防御,其發生流行與菌源量、小麥品種、抽穗揚花期的溫度及濕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要做好以下防控。
1.優選抗耐病品種
選擇適宜種植的抗耐病性能好的品種, 目前雖未找到免疫品種,但有一些農藝性狀良好的耐病品種,如西農88、西農881、周麥9號、綿麥26號、皖麥27號等。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選用。
2.加強栽培管理
(1)播種前要精細整地,深耕滅茬,清除病殘體。
(2)要適時早播種,合理密植。播種時間適當提前,錯開小麥生長周期與小麥赤霉病多發期,避開揚花期遇雨。種植密度不宜過高,保持田間通風透光順暢。
(3)要做好肥水管理,提倡施用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氮肥后移,避免偏施氮肥,適當增加磷鉀肥及微肥,重視基肥,適時追肥灌水,為小麥生長提供充足養分,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的控制田間水分含量,及時進行合理的灌溉或排水,調控土壤溫度及濕度。
(4)收獲后要深耕滅茬,減少菌源。
3.及時進行化學防治
(1)用增產菌拌種。可選用質量較高的種衣劑或用單劑拌種,單劑防治病害可用烯唑醇、多福酮或多菌靈按種子量的0.2%拌種。
(2)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關鍵是抓好抽穗楊花期的藥劑預防。一是掌握好防治時期,應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根據病害流行趨勢及時開展藥劑預防。抽穗期溫度高,小麥邊抽穗邊揚花,齊穗期就可以噴藥。抽穗期溫度低,日照少,小麥先抽穗后揚花,宜在小麥始花期噴藥。如果天氣預報小麥揚花期有2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結露或多霧天氣,首次施藥時間應適當提早到齊穗期,第一次防治后隔5-7天再噴藥1-2次,確保控制效果。若噴內吸性好、持效期長的藥劑,可提前到抽穗期防治。二是選用高效防治藥劑。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75克加水50千克或烯唑醇 50克加水30千克噴霧 。三是掌握好用藥方法,噴藥時要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如遇噴藥后下雨,則需雨后補噴。小后期麥生長,蚜蟲、吸漿蟲、紅蜘蛛、白粉病、銹病等病蟲害會混合發生,應結合小麥“一噴三防”技術,選用高效的殺蟲劑、殺菌劑和葉面肥進行綜合防治,達到防治效果。
三、結語
小麥赤霉病對小麥種植生產來說具有嚴重的毀壞性,病菌具有較強的蔓延性,一旦發病,會導致小麥減產品質量下降,食用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因次,有必要掌握小麥赤霉病病害發生發展規律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高化平.江蘇泗洪縣小麥赤霉病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17,37(29):20.
[2]金艷,劉付領,朱統泉,等.河南省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分析與防治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4(06):4-7.
[3]段成鼎,任蘭柱,王付彬,etal.濟寧地區小麥赤霉病發生危害調查、發病規律及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16(3):77-79.
[4]《2019年小麥重大病蟲害全程綜合防控技術方案》.
作者簡介:楊博(1972-)女,漢族,陜西山陽人、陜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農業農村局,農業科副科長、農藝師、大學本科、一直以來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